-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解析版)(2018、1、22)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B. 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 血缘关系的亲疏 D.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字起源于新时期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排除B;宗法制是依据血缘的亲疏划分的,但相对于D项,说法不够全面,排除C;材料中“表”“外”等等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反映了宗法制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故选D。 2.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D. 废除封建政治,建立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A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宗法制。B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仅体现了设立郡县制的影响,不能涵盖废除分封制的影响。D项废除封建政治,建立分封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废分封、行郡县 3.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仅剩行使鞭笞”反映出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这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B项错误;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司法权削弱,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 4.马克斯・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 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详解】“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重公平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指的是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指的是科举及第后的欣喜之情,故B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C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1)制度沿革:①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②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③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⑤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5.清末御史张瑞荫曾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表明军机处 A. 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 调动了官员积极性 C. 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有庸臣”“不至有权臣”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置防止了大臣专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的态度,故B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 6.“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材料反映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独立自治 C. 人民主权 D. 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可以明显看出材料在于强调希腊城邦的独立自治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其他选项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7.“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A. 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B. 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 C. 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公民资格的“排他性”是指,公民只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而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在公民之列,因此古希腊的民主只能是公民内部的民主与所谓的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而不是城邦居民,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的主旨意思不符,故排除CD两项。 8.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 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 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 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 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项错误。 9.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启蒙思想的试验田”。这个国家指的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国是启蒙运动的高潮所在地,并且从1789年—1875年曾经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君主专制各种政体,所以这个国家是“各种政体的试验场”、“启蒙思想的试验田”。其他不符合材料要求。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0.【加试题】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故排除A,D项正确。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B项中“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 11.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 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C. 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 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故A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联邦制不断发展的状况,故B项排除。 12.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 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 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 C. 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说明此时的德国尽管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但皇帝仍然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故答案为D项。皇帝统率帝国军队,排除A项;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皇帝,立法机构在形式上掌握立法权,排除C项。 【点睛】根据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以及实际掌握权力的大小,国家元首可分为虚位元首与实位元首。 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通常称之为虚位元首。在拥有虚位元首的政体中,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既作为国家象征,又拥有国家管理权力的元首,通常称之为实位元首。实位元首一般掌握最高行政权。在德国,内阁由君主任命,宰相只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君主实际掌握最高行政权,具有“实位元首”的性质,故德意志帝国根据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13.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0)。 14.有人说:“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这里的“先进性”主要是指他 A. 创建了太平天国 B.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 领导后期的反清斗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洪仁玕于1859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进步方向的。所以选择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他各项均不是先进性的表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资政新篇》 15.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C和D项错误。 16.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道:“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 政治腐朽 B. 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C. 战术不当 D. 综合国力不如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是讲中日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日本军事实力强,中国军事装备不足,而装备不足是因为财力所限,所以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17.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所以此题实际问的是割占台湾的是那个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割占台湾的是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其他选项不涉及台湾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18.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 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 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答案】A 【解析】 材料“种族革命……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不是民主共和观念,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平均地权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种族革命……‘中国人’的概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下图是一幅有关一战后一次国际性会议的漫画,这次会议的决议导致了中国哪次历史事件的爆发 A. 甲午中日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的意思是说巴黎和会上,在英法美等国的操纵和日本的威胁下,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由此发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背景 20.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这说明巴黎公社 A. 标志着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B. 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D.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故C 正确;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A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B项错误;D项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联系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分析解答即可。 21.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 “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 国民大革命 B. 南昌起义 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八七会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走的是同俄国相反的道路。A、B、C走的还是同俄国一样先占城市后取乡村的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2.以下四张图片资料包含的主题是 A. 国共十年对峙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和平民主团结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四幅图片分别反应了中共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长征到陕北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七届二中全会等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缩影。所以选择D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23.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1937年旧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联系所学知识,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A正确;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与“在上海”不符,排除BCD。 24.1949年4月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挺进中原 B. 战略决战 C. 北平和谈 D. 解放南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时间“1949年4月”综合判断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D解放南京。其他选项时间不对,并且不涉及“百万雄师过大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5.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该“制度”是指 A. 社会主义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推知该制度应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据所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选项正确;C选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故错误;D选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26.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 A. 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 B. “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 【答案】A 【解析】 图中历史文件是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它的发表,表明中国政府改变了对台湾的基本态度,由原来的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故选A;“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是在该文件发表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两岸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冷战结束后,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27.“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上述材料应出自 A. 《和平法令》 B. 《告工人、士兵、农民书》 C. 《四月提纲》 D. 《土地法令》 【答案】C 【解析】 依据“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结合所学,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为革命指明了方向,C正确;十月革命后,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了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颁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A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结合所学《四月提纲》的内容分析即可。 28.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的共同之处是 A. 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结盟不符合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因此D错误;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的是“一边倒”的方针,而不是多边外交,因此B错误;打击恐怖主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内容,因此A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9.下列示意图中,“?”处最合适的内容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于1967年,时间不符,所以排除A、B。D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而题目要求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不符合要求。所以根据所学知识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30.“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 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表述可知,处理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准则,可知B正确.A是苏联;C是在万隆会议上,不符合”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D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内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 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答案】C 【解析】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的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分析解答。 32.下图是某网站刊登的的一幅题为“今非昔比”的政治漫画。其政治喻意是 A. 美国的使命是拯救全世界的自由和安全 B. 国际局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C. 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力正在减弱 D.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破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诺曼底登陆是美英盟军为了打败法西斯在法国的登陆行动,说明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很大,而70年后面对国际危机美国也是无能为力,所以选择C项。:A、B项不符合漫画的主旨,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A、B、D均可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3.20世纪60年代的某图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欧洲共同体 C. 华沙条约组织 D. 不结盟运动 【答案】D 【解析】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主要宗旨是反对霸权主义,主张非集团的原则。D正确;A是1949年;B是1967年;D是1955年。 3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分析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放弃”说法错误;C项“单极世界形成”说法错误,应是多极化趋势;D项“势均力敌”说法错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非选择题(4个小题,其中33题12分,34题12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台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率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上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影响: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但保留了地方的相对独立性,埋下分裂隐患。 (2)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 【解析】 【详解】第(1)问,“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得出分封制;据材料一信息“政治与血缘的结合”得出宗法制。“影响”,据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率不可破”结合所学从积极(对地方、对内部)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第(2)问,“问题”,依据材料二信息“其后天子弱,方镇强”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藩镇割据;“解决”,依据所学知识从权、钱、兵等三个角度分析。 36.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制度几经演变。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美国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英国的民主模式”、“美国的新体制”分别是什么?就两国政治中政府首脑和议会的关系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你有何认识? 【答案】(1)特点:三省相互制约,加强皇权;三省各司其职,提高办事效率。 观点:不同意。 理由: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唐朝三省分权制约,但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表现。 (2)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政府首脑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政府首脑总统和议会相互制约,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3)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可见三省相互制约,提高办事效率。从唐朝和美国的政权性质,三权分立的内容可以分析理由。 (2)结合欧美代议制这个专题内容,可以简单答出“英国的民主模式”、“美国的新体制”。英国的政府首脑是宰相,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与议会互相牵制。 (3)可结合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制度几经演变。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得出启示。 37.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美发表建交公报4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备忘录,宣布将对中国1300多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涉及金额500亿美元。……9月24日美又拟对华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对华贸易战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答案】(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2)影响:提高国际地位;遏制苏联;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外形势;领导者因素;外交政策。 (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得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根据“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得出美国国内的呼声;根据“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得出利用中国遏制苏联;根据“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得出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2)根据“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所学得出提高国际地位;根据“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得出遏制苏联;根据“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得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得出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台湾的解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形势、国际局势等方面回答即可。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 阐释: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概念而没有世界概念。在“天下”慨念体系中,其他因家非藩属即蛮夷, 中国处于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自我中心”观念,国人开始被迫“向外看”并逐步意识到了“世界”的存在和民族危亡的境地。列强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领土,索取赔款,攫取利益。这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促使了民族危机意识的产生。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民族意识仅限于部分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社会精英,大部分普通国民对此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示例 2 论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阐释:甲午战争和 《 马关条约 》 的签订,使中国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有所觉察。甲午战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进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以期改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示例 3 论题: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阐释: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篷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期间中民族竞识空前觉醒。 示例 4 沦题: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阐释:20 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绝境之中,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同事得到国内其他爱国党派的全力支持。国共两党合作满足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心理要求,是国人民族意识觉醒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强敌的入侵促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战斗的整体,国人的民族意识于此时展现出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首先,结合材料明确“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内涵。然后,结合其中一次民族觉醒自拟论题。最后,结合论题对应的阶段背景及典型事例来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