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宁夏育才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 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C.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 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关键信息是“秦得蜀后,益富厚”,表明秦拥有蜀使得“富厚”,主要因为蜀地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秦得蜀后,益富厚”,排除。‎ ‎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 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是解题的关键。‎ ‎3.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 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 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重农抑商政策状况下,商人组成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说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在重农抑商政策状况下,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不是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能说明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D项错误。‎ ‎4.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A. 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 B. 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 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 D. 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目材料“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政府并没有很好的重视和保障土地私有权,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等,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是强调要避免土地兼并,保证农民使用田地,没有材料证明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材料“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材料多次强调要限制地权,而限制地权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否则难以实行,故C正确;题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和部分人士提出了保护农民田地,材料并不能证明均平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5.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答案】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情况,不能错误的理解为西方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 ‎6.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荷兰海外扩张的贸易公司,获得政府一系列特权,故体现了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C项正确。早期英国的殖民活动以海上掠夺为主,排除A。B项是题干的片面体现,排除。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的侵略特点,与荷兰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8.在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到1929年15家大公司集团控制了全美电力的80%,20个集团控制了98.5%的跨州输送电路等。这反映了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有利于竞争兼并 B. 美国财阀致力于拓展国内市场 C. 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垄断组织控制国内市场,B偷换了主语,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产生和发展,C项在材料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垄断组织(如财阀、大公司集团等)控制了电力等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正确。‎ ‎9.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向日赔款,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A选项排除。官督商办企业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B选项排除。甲午战后列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阶段,C选项排除。‎ ‎10.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的原因是 A. 洋务派大力投资举办了新式企业 B. 戊戌变法中成立农工商总局 C. 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A项、B项错误,此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早已失败。C项正确,此时正是民国时期,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才建立。‎ ‎11.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 )‎ A. 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 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 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 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A ‎【解析】‎ ‎“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说明两人都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意义,故A项正确;两人没有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影响,故B项错误;“前瞻性”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这说明他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不符合当时的国情,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两者都”,考查的是共同点。‎ ‎12.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A.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 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新自由主义强调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模式强调国家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题干材料说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的识记。‎ ‎13.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B. 西方人注重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C.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了现代环保意识上 D. 美国政府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0年代,中国的商品之所以没有包装,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挫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说明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观念缺乏,故选A项;题意内容没有反映中国的进步,故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商品没有包装并不是由于环保意识,而且也没有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排除C项;美国政府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在1972年以后,而且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与中美关系改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14.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A. 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 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 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答案】D ‎【解析】‎ 由“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看出此时中共中央实际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中的“确立”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体现对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C项对应的是中共十四大。‎ ‎15.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 A.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B. 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 C. 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D.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无关,排除A;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股票由“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到“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反映了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B正确;C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D,需要明白改革和开放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16.《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结合所学,A为1980年,B为1984年,D为198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 ‎17.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 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中可以分析出,这些书名都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体的改革,故B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8.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答案】B ‎【解析】‎ 女性服饰的变化是受西方的影响,服饰逐渐走向近代化,并非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故A项错误;该议员对近代女性服饰持批评态度,反映了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东西方观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存在女性穿西方服饰,但无法体现西方服饰普遍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议员的信函,并不代表政府的规定,故D项错误。‎ ‎19.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 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答案】C ‎【解析】‎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通过含义可知经济民族主义就是要高筑关税壁垒,所以符合的选项是C。A、B两个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因此A、B两项错误。D项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所以也是错误的。‎ ‎20.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 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 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 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可知胡佛政府针对经济危机实行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从“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说明作者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D正确。A项中的“自由放任”不符合题意,错误。题干意在批评胡佛的干预政策,B错误。材料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C错误。‎ ‎21.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营许可证。该政策的意图是 A. 建信用机制 B. 避免盲目竞争 C. 减少政府开支 D. 调整工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危机是产生于金融业的,支票成为废纸,说明信用丧失,罗斯福整顿银行、统制货币,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选A;BD两项是生产领域的措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D两项;减少政府开支是政府部门的行为,与银行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 ‎22.1934年1月,罗斯福政府决定废除金本位制,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这一措施对美国的主要作用是 A. 成为新政最重要的措施 B.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奠基 C. 促进了美国外贸的发展 D. 刺激了其国内的消费和生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实际上是强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美国商品的对外销售。故答案为C项。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措施应当是工业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对国内消费和生产没有实质性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对美元的影响。在理解这一举措将带来美元的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即可推导出对外贸的影响。‎ ‎2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资源保护队”、“招募了250‎ 多万青年人参加”说明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C选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不是资源保护,故A选项错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也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理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保障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4.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立法主要是为 A. 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 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 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 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结合材料中提到的1936年,可以判断出该政策是为了减少农产品产量以维持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1936年仍处于经济危机的余波时期,所以国会通过的法案不会把重心放在加强土壤保持维护生态平衡上,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关于国内货币流通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农场主获得补贴相当于对其减产进行的补偿,不存在换取农场主对政府政策支持的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从题干信息可知国家在调整衣业生产,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再结合题干时间1936年,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5.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在1939年说:“我们尝试过增加支出,我们现在的支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然而却不管用在这个政府当政八年之后,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的债务要偿还.”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A. 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B.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促进了社会的就业 D. 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困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在这个政府当政八年之后,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的债务要偿还”,说明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1939‎ 年”,这是罗斯福新政实施6年之后,说明新政的实施并没有使美国完全摆脱经济困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为新政实施的积极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26.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 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 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家对社会财富的调节,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张,导致“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故C选项正确;瓦格纳与贝弗里奇的主张有一致之处,不能体现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故A选项错误;建立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无关,故B选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20世纪中期主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7.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A.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 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新自由主义强调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模式强调国家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题干材料说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的识记。‎ ‎28.二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B. 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 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 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这种变化是朝阳工业迅猛发展(所代表的是知识经济),夕阳产业比重下降(工业经济),故A项正确;二战后,在国家干预经济下,西方国家迎来黄金时代,但是1973年出现滞涨,故持续发展不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不等于传统经济萎缩,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与材料中工业结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29.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A. 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 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 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20年……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既感谢政府的土地分配政策,又不满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项正确;A项只涉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不可能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民不愿推翻苏维埃政府,这不会成为西方国家对苏俄的武装干涉的借口,故C项错误。故选D。‎ ‎30.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所以选D ‎31.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1927年”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故选B;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 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3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A.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33.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贝尔纳教授时说:“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A.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将改革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而不是赫鲁晓夫,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说明赫鲁晓夫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故C选项错误;重工业不是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故D选项错误。故选A。‎ ‎34. 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 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 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35.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援助要求,美国作出积极反应,IMF及时向墨西哥发放了贷款;但1997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IMF迟迟不发放贷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强国的意志影响受援助国家 B. 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C.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D. 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利益的优先性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IMF求援,美国做出了积极反应,而泰国遇到同样问题,IMF却迟迟不发放贷款,可以看出经济强国意志影响受援国家,故A项正确;墨西哥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故C项错误;IMF是国际金融体系,不是国际贸易体系,故D项错误。‎ ‎36.‎2004年5月1日,匈牙利、立陶宛、波兰等10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史称欧盟“东扩”。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欧洲第一次跨越了政治鸿沟”。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这次扩大 A. 意味着冷战给欧洲带来的分裂结束 B. 提高了欧盟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地位 C. 深化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D. 有利于保持欧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鸿沟” 指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曾给欧洲带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跨越政治鸿沟是指意味着冷战给欧洲带来的分裂结束,A项正确。欧盟的东扩尽管确实有利于提高欧盟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地位,但这不是欧盟主席所要表达的意图,排除B。欧盟“东扩”不等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的深化,排除C。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7.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反映了一体化组织与英国国家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多极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一体化给各成员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一体化组织,不仅仅涉及国家的外交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一体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存在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38.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了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文中先后提到的两个“同盟”是 A. 华沙条约组织欧共体 B.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西欧经济共同体 C. 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D.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解析】‎ 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同盟是指华约;第二个同盟是指欧共体;所以答案选A。‎ ‎39.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A.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 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后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迅速增加,主要是应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排除D。所以选C ‎40.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非洲,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额。这说明 A.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C. 发展中国家应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经济全球化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了优势资源、市场份额,它们利用手中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使其损失惨重,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项符台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故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只能看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41题15分,42题12分,43题13分,总计40分)‎ ‎41.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基金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委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达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颓势,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措施,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从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英国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 ‎——以上摘自《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答案】(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于借鉴他国经验,突破传统观念、理论以及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不同: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由原来的国家加大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 ‎(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达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委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原因:根据材料“当时思想基金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需要从“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于借鉴他国经验,突破传统、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等方面思考。‎ ‎(2)根据材料“她一改以往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可知体现的是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根据材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可知体现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有: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42.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541-664年,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这次鼠疫源自中东,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拜占庭史学家讲其归因于“上帝的惩罚”。鼠疫引发了欧洲人口下降和劳力短缺。民众对瘟疫产生的强烈的恐惧心理严重地扰乱了拜占庭帝国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迅速丧失。1347年——1351年爆发了“黑死病”。这次鼠疫源起于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和贸易扩张传入欧洲大陆。死亡人数达20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3,部分地区可达2/3.大量人口的死亡,大片土地荒废,西方学者称其为“欧洲农业萧条时期”。但它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黑死病的蔓延,给人们带来恐慌。教徒们开始对基督的爱心和教会的作用产生怀疑,教会专制地位动摇。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鼠疫”。1894年开始于香港,然后蔓延至中国广州、上海等地。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穗港两地人员往来频繁,很多人未经卫生检疫部门的检测,到香港后多在交通繁忙的车站、码头工作,遂成为传播病菌的主要载体。瘟疫的肆虐令当时的香港经济与商业贸易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但对于健全殖民政府的传染病预防机制和提高殖民地的公共卫生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超《历史学语境中的瘟疫》‎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鼠疫的流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鼠疫在最初爆发流行之时,往往局限在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黑死病”,仅仅局限在欧洲。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而使得鼠疫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19世纪的“香港瘟疫”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鼠疫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变大充分体现了世界联系的增强。促使人们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采取各种预防的有效措施。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如本题的论题依据材料中“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这次鼠疫源自中东。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瘟疫”。1894年始自香港,然后蔓延至中国的广州、上海等地。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信息从“鼠疫的流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的信息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黑死病”,仅仅局限在欧洲以及工业革命后鼠疫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和19世纪的“香港瘟疫”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阐述回答。‎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43.材料一 薛福成在谈论轮船招商局时说,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郑观应主张“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好也。”他说:“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造作则借官率以兴创之”。对于采矿业,他认为,“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更必须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商招殷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于是“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宋美云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材料二 苏俄(联)政府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年12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年—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 ‎——李冠乾《苏联史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有关经营方式的阐述有何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联)政府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 ‎【答案】(1)相同:材料一强调官商合办,材料二强调公私合营,两者在经营方式的提法基本一致。‎ ‎(2)意义: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国营企业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可知材料一强调的是官督商办;材料“1921年—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强调的是公私合营,二者的共同点是在经营方式的提法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需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等方面思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