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0届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3)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 相权得到加强 C.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相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皇权是强大的,中书的职权是皇帝赋予的,不能反映皇权被削弱和中书省独揽大权,排除AC项;中书省作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可能职能专一,排除D项。 4.公元前6世纪,步兵方阵在当时雅典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据记载,一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数以千计的士兵配合默契、节奏整齐且步调一致。这体现出 A. 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 B. 雅典民主推动战争变革 C. 城邦观念影响了对外战争 D. 梭伦改革重视军队建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故A项错;战争没有推动变革,故B项错误; 根据料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可,步兵方阵中士兵调一致在对外战说明城邦对战争影响,故C正确;D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城邦特点 5.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结合材料“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描述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因此本题选择A项。美国没有设立议会,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比较彻底,废除了国王,排除C项;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国王,排除D项。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名师点睛】欧美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都有各自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议会,三权分立;法国的特点就是封建势力顽固,民主道路艰辛漫长;德意志特点就是不彻底。日本和俄国都是改良运动,所以有很多封建残余。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判断各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手段。 6.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脱离了农民阶级,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A. 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 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 C. 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 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使“文入学士集团”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所以排除B。科举制在前期起了积极作用,后期“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尤其是名以后的八股取士,所以排除C。材料主要突出科举制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材料将科举制置于世界范畴来考察,属于全球史观。故选A。 考点:历史研究·多元史观·全球史观 8.“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 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所以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材料内容中的“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故答案选择B项。《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的纲领,但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排除A。《大抗议书》颁布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一定程度限制王权,《人权宣言》颁布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 D. 【名师点睛】《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它曾多次翻印、再版,并被译成很多种西欧国家的文字。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政协的召开。解答此题注意关键的地点“北平”,据此及材料内容可知是对新政协召开的情况的描述,而材料着重反映的是新政协代表广泛性。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新政协的召开 1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 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 “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D 【解析】 当今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尚未形成稳定的国家政治新秩序,故A项错误;“伙伴关系”的频繁出现不意味着冷战思想造成的对立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故D项正确。 11.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12.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田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西北屯垦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3.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 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 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 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可知土地集中,而佃户比率最大,故A项正确;自耕农作为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稍遇天灾人祸,即有破产可能,而沦落为佃农,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协作是指相互之间协调与配合,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封建租佃关系。 【名师点睛】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14.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由材料“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可知,欧洲的掠夺遍及亚、非、美洲,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文字“1500说”,A项与新航路开辟相关,它出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正确;B项出现于16世纪末期的荷兰尼德兰革命,排除;C项出现于17-18世纪,排除;D项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故选A。 16.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扩张和掠夺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工业革命的进行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内容。从材料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到“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根据“1831年”、“《机器的成绩》”可以看出该现象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C。BD项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1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 1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D项正确。 19.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 防止官商勾结 B. 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大致意思是:对于工商业者只能给其经济待遇,不能给其政治待遇,其目的在于维持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的商业政策 2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是解题的关键。 二、材料题(共1小题,40分) 21.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 ——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凯伊发明飞梭后,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等。过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意义:英国的棉纺织业已经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2)地位: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日不落帝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原因:开展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推行“炮舰政策”。 (3)原因: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影响: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概括得出。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它的缺点是纺出的纱比较细,而且易断,促使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优点,纺出的纱线细致而又牢固。第二小问,英国的棉纺织业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根据“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得出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2)第一小问,由“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不断地对外殖民,英国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小问,可从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以及“炮舰政策”等角度分析。 (3)第一小问,可从中国和英国两方面回答,依据材料三“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可以得出英国方面的原因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中国方面可从政治、经济、理论等方面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香港回归对中国和香港、世界的积极影响进行说明,根据所学可知,可从香港、中国和世界三个角度说明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积极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