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鹤岗一中2016——2017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出题人:赵伟 审题人:程光 ‎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1、于丹教授的《论语》讲座在国内引发了一阵学习《论语》的热潮,而在国外《论语》也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主要表明(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D.中国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 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1) ‎《荀子·大略》有这样的记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表明荀子认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于( )‎ ‎ A.保民为王 B.天下为公 C.人民主权 D.君权神授 (2) ‎“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5、“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6、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8、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9、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 A.尊敬农民 B.指导农业生产 ‎ ‎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10、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右图)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 A.史料记载 B.文字研究 ‎ ‎ C.民间传说 D.专家观点 ‎11、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 ‎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12、“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 ‎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13、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1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 ‎1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 ‎ A.中断了古希腊的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 ‎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16、彼得 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17、“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 ‎ ‎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 C.雅典奴隶制民主时期的政治家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3)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 (3) ‎《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 ‎ ‎ 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        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 ‎ 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     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 20、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这一言论体现的启蒙思想包括(   ) ①天赋人权 ②理性主义 ③主权在民 ④社会契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22、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23、 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存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 (   )‎ ‎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反对古典希腊文化 ‎ 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D.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24、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 A.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25、“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此类美术作品属于(  )‎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26、1957年,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 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 ‎ A.《西风颂》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十日谈》‎ ‎27、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28、“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反映了(   )‎ ‎ 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络时代 ‎ D.数字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 29、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 ‎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30、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  ) A. 维新派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 ‎ B. 康有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取代儒家历史循环论 C. 维新派以民主共和制为改革目标 ‎ D. 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 ‎3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2、孙中山早期提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B.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C.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3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 ‎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35、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6、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学成就项目 基础研究年限(A)‎ 应用研究年限(B)‎ 生产推广年限(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1‎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2‎ 电话 ‎1820‎ ‎1876‎ ‎1881‎ ‎56‎ ‎5‎ ‎61‎ ‎3‎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4‎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5‎ 晶体管 ‎1947‎ ‎1951‎ ‎1953‎ ‎4‎ ‎2‎ ‎6‎ ‎6‎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 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 A. ‎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37、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目的地 ‎38、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39、下图所反映的教育状况(图中成绩单内容:政治、劳动、技术成绩均为满分5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 ‎ A.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 C.彻底抛弃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0、“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 ‎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二. 综合题(共40分) ‎ ‎41、(14分)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明清之际思想家所提出,对近现代思想解放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 ‎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二·顾炎武》‎ ‎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材料三 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 ——陈独秀《敬告青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和治学理念并予以简要评价。(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4分)‎ ‎(3)材料三中“改弦而更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历史趋势(4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 ‎ ——摘自《欧洲近代史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实际上,这种人文理想在当时中国的国内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它的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思想材料和经验教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 ‎ ——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 ‎ ——摘自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文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特点。(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思想成果。(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文作者这里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用具体史实说明“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的?(6分)‎ ‎43、(12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4分)‎ 高二期末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B C C C C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D B B D D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D C C B D B B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C D D B B D D A ‎41、(1)政治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1分)治学理念:注重实学,考察源流,审名辨实(在著书过程中经常实地考察,并随身携带书籍,随时对历史地理和典故进行核实)。(1分)‎ 评价:①对封建专制的切中要害的批评,反映出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②顾炎武“众治”的主张蕴含着进步、民主的思想;③其思想中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封建皇权意识;④顾炎武探索出了一条相对客观的治学方法来扭转学风,遂开清朝考据之学风。(4分,每点2分,四取二)‎ ‎(2)指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2分)关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如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3)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分,每点1分,三取二) 历史趋势: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2分)‎ ‎42、(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宗教神学的束缚。特点:反对神本位,强调以人为本。(3分)‎ ‎(2)历史条件: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社会发达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民主思想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思想成果: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5分)‎ ‎(3)“现实马克思主义”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2分,每点1分三取二)‎ 史实:经济方面,关怀民生: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逐步取消农业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与农民生活的改善。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方面,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如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选举;重视人权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各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4分)‎ ‎43、(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2分)‎ ‎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1分);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分)‎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人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3分)‎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2分) ‎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