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  )‎ A. 严格的等级序列 B. 禅让制的被取代 C. 血缘纽带的强化 D. 王位世袭的混乱 ‎【答案】C ‎【解析】“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体现了血缘纽带的强化,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 2.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体现了等级秩序,是分封制,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 3. 汉高祖时丞相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惠帝婉转表达不满也遭到了“陛下垂拱,参等守职”的申诉与抗辩。文帝幸臣对当时的丞相礼意怠慢,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以上这些信息主要体现了(  )‎ A. 汉初政治局势呈现混乱的局面 B. 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 C. 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 D. 中朝制度的实施导致丞相不满 ‎【答案】C ‎【解析】A.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初期,丞相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但并不能说明局势的混乱。 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皇帝和宰相的关系,没有削弱中央集权。 C.材料体现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D.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强化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初期中央官制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的这番言论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集中皇帝权力 C. 警告封国诸侯 D. 变封建为郡县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由此可知,贾谊德目的是要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故 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  )‎ 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 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 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 ‎【答案】C ‎【解析】A.汉朝皇帝有权直接调动军队。 B.唐朝皇帝也可以直接调动军队作战。 C.汉朝政治制度将统兵全调兵权和用兵权全部分开,所以要调兵开往前线,非常复杂,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现实特征。 D.明朝抗击蒙古皇帝可以直接调集军队。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征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 唐朝中书省 B. 宋朝政事堂 C. 明朝都察院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D ‎【解析】A.从材料中的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可以看出这一机构没有任何决策权,而唐朝的中书省有决策权力。 B.宋朝的政事堂是宰相机构,拥有决策权。 C.明朝都察院主要是负责对官员的监察的,不是传声筒和复印机。 D.清朝的军机处只是将皇帝的诏令传达到,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体现了传声筒和复印机的作用。 故选:D ‎。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搞清楚军机处不是宰相机构,没有决策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  )‎ 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 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 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 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成祖设内阁,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为防止内阁专权,又采取了用司礼宦官进行限制的办法,主要目的是确保皇权独揽,故B正确; AC项与史实不符,故AC排除; 材料中利用司礼监宦官限制内阁,实际上使内阁首辅权力受到进一步限制,而不是失控,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从明朝设置内阁的主要目的上进行分析。 明太祖废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顾问,明成祖时设内阁,成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具有“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权统帅六部百司,权力的大小直接受皇权的影响。内阁设立标志君主专制的加强。 ‎ 2. ‎“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其实这本就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升迁的途径。”材料中“他们”是指(  )‎ A. 太尉 B. 谏议大夫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说明对皇帝提出意见,而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故B正确; A掌军事;C主要监察地方;D主要监察中央官员。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由此得出该官员的职责。 ‎ 3. 在西方,权利概念形成于罗马私法,希腊人还没有权利观念,他们所谓公民权,只是指公民资格或身份而言,还不是一种个人权利。“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为了拥有这一资格,公民需要承担的义务是(  )‎ A. 出席公民大会并参与辩论 B. 自备武装服兵役 C. 出席民众法庭的审判活动 D. 定期缴纳农业税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AC项是古代希腊的公民政治权利,不是义务,故AC排除; 古代希腊雅典的农业耕地较少,工商业发达,因此与当时现状不符合,故D排除; B项符合当时古代希腊的公民义务,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民主思想与法制精神被并称为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追本溯源,这些民主和法律思想直接传承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古代希腊创造独特的民主政治文明,古代罗马发展了成熟的法律和法制精神,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这说明(  )‎ A. 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 B. 城邦鼓励派别之间的竞争 C. 法律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 D. 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自由 ‎【答案】D ‎【解析】A.材料并不是不允许公民之间争执,而是说他们要有明确的观点。 B.城邦并不是鼓励派别之争,而是对派别之争提出了解决方法。 C.雅典的法律能够保护公民的权利选项是错误的。 D.公民只能选择一派,不能保持中立,这就限制了个人的自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特征分析。 解答问题,搞清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局限性,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按照罗马法的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机会。但是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古罗马的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 古罗马的平民阶级地位低下 C. 罗马法实际上维护平民利益 D. 罗马法实际上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D ‎【解析】“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机会。但是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表明罗马法实际上维护贵族利益,故D正确; AC与史实不符,排除; B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机会。但是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是奴隶制的法制体系。 ‎ 3. 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案: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  )‎ A. 表明贵族已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B. 是平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 C. 军事斗争已不是罗马政治的重要任务 D. 平民与贵族在共和国的政治地位一致 ‎【答案】B ‎【解析】“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表明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故B正确; AC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 1. ‎“要让世袭的王权过渡到民选政体,可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王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再逐步取消它的特权,最后使人民一步一步地习惯于即便没有王权的帮助也能生活。”符合这一描述的国家是(  )‎ A. 古希腊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B ‎【解析】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没有对王权的制约。 B.近代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后来在议会框架之下,逐渐削弱国王的权力,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选项符合英国的特征。 C.法国最终走向的是民主共和政体。 D.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之下,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法国和德国近代政体变化的特点。 ‎ 2. 经过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而一直到1918年,议会才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才与男性相同。这主要反映了英国民主建设中(  )‎ A. 议会成为主要推动者 B. 过于保守而成效不大 C. 不断改革而逐步完善 D. 男女平等是追求目标 ‎【答案】C ‎【解析】“一直到1918年,议会才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才与男性相同”这表明英国通过三次议会改革才实现了男子的选举权,再经过1918年的议会改革和1928年的议会改革,妇女从取得了和男子地位相当的选举资格,这说明英国的议会改革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侧重于考查的是英国的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意义: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虽代表土地贵族的议员在下院仍占优势,但一切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达成妥协,结成同盟,共同统治英国。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规定: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增加。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仍被剥夺了选举权,广大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意义(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三)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 (四)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84年改革:通过了“重新分配席位法案”。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习惯上称为19 世纪英国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即1884 年改革。这次议会改革虽然使选举权扩大了,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 意义:第三次议会改革中,统治阶级在面对社会经济机构和阶级斗争剧烈变化时,能适时而变,主动调适社会中不相适应的环节。由被动改革转变为主动改革。社会政治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最终完成英国议会改革,全面实现普选,但为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 1. 美国大选之日之所以放在秋天11月第一个星期二,最初是为了等美国人民先把一年庄稼收割完毕,临出发前的星期日上午还要进一次教堂再去距离最近的一个投票地点投票。这种惯例的形成从农业社会至今未变,这体现了美国政治(  )‎ A. 历史的传承性 B. 重视人民权利 C. 联邦至上原则 D. 僵化不得变通 ‎【答案】B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历史的传承性,而是强调选举的程序以及时间的选择,照顾到人民的生活体现了重视人民权利的特点。 B.从材料可以看出,照顾到人民,收割庄稼,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可以看出,美国政治中是人民的权利。 C.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制的特征。 D.材料的意思不是强调政治的僵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共和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共和政体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 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 D. 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 ‎【答案】A ‎【解析】A.因为美国的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的行政权会受到议会和院的制约,所以会出现材料中的表述。 B.选项表述是错误的,美国不存在行政权是否最小的说法。 C.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之间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权的。 D.美国民众都知道美国政体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 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 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国民议会中以一票的优势确立的,且总统的任期比较长,可以连选连任,说明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这说明共和制度仍需坚持不懈的斗争,故D项错误。 ‎ 故选:A。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需要掌握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考查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的实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从1640年革命爆发以来,经过了几次反复曲折,终于在“光荣革命”时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以后的英国历史就以这个重心为新的起点,以徐缓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起来。这里的“新起点”指的是(  )‎ A. 《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B ‎【解析】A.权利法案没有结束国王权力,只是限制了国王权力。 B.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权力重心由国王转向了议会,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在国王权力之上,并不是实行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不是光荣革命,而是光荣革命以后颁布了权利法案。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过程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光荣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和过程。 ‎ 2.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 建立联邦制并实行分权制衡 B. 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 C. 建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 D. 确立两党制并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统治者感有多坏就有多坏,可以看出是要对统治者进行制约,结合美国的政体,我们可知当时是要建立中央的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来制约总统的权力,同时实行联邦制,中央和地方也可以相互制约。 B.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并不能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C.选项没有体现出对统治者制约的分权制衡的特点。 D.美国的两党政治能够制约权力,但并不是最有力的措施。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共和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共和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共和政体的运行原则特征,还要搞清楚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特点。 ‎ 3. 如图描绘了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下台的场景。导致俾斯麦下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其政党在议会中失去多数席位 B. 没有得到广大选民的有力支持 C. 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意见分歧 D. 选举时受到了议会议员的弹劾 ‎ ‎【答案】C ‎【解析】A.俾斯麦担任宰相不需要中获得多数席位。 B.德国宰相直接由皇帝来任命和罢免,不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 C.德国皇帝有权任命和罢免宰相,俾斯麦的意见和皇帝相违背的时候,皇帝有权罢免他,这就是俾斯麦下台的原因。 D.俾斯麦受到议员弹劾不会影响到宰相地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下皇帝和宰相的关系特征就可以正确选择。 ‎ 1. ‎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 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德国的上议院的议员是由世袭贵族组成,不是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 英国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 美国总统对人民负责,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故C项错误。 英、美、法、德的议会均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英、美、法、德代议制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英、美、法、德代议制的内容和特点的识记和比较。 ‎ 2. 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 公民的身份特权 B. 公民的义务责任 C. 公共事务的意识 D. 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而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源于公民的身份即公民的身份是特权的,外邦人、妇女、奴隶等是没有公民身份的,所以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只能是“公民的身份特权”而非其他的选项。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基础题,学生只需对雅典“公民”概念的正确理解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其它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学生只要认真分析是可以排除的,因此本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3.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意义是(  )‎ A. 确保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 保证所有民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C. 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 D. 代议制实现了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 ‎【答案】A ‎【解析】A 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行是对封建专制政体的否定,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有利于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B项,民主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无法做到保证所有民众的利益不受侵犯。故B项错误。 C项,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是代议制度的内容,而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意义。故C项错误。 D项,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代议制实现了议会和国王的集体统治,但民主共和政体下则未实现议会和国王的集体统治,该项表述片面。故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解答本题要了解代议制的内容特征,同时要结合到西方近代四国代议制政体的特点来综合理解。 ‎ 1.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有什么用》中引用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句话:“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由此可知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  )‎ A. 具有感悟生活的欲望 B. 关注原始文物的价值 C. 局限于历史的情境中 D. 只注目现实世界即可 ‎【答案】A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皮雷纳在强调“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表明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具有感悟生活的欲望,故A正确; BC明显把材料的上半句当做了重点,排除; D注目现实世界本身无错误,但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7.0分)‎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 ‎)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答案】(1)第一小问的演变,依据材料一“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方式,综合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方式是转移相权;分割相权。 (2)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二“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可以得出趋势是从私密的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演变为公开、合法的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第二小问的政治原因,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程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趋势:从私密的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演变为公开、合法的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 原因: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走向衰落;议会主权的逐步确立;政党政治的兴起;内阁逐渐摆脱君主控制走向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及其政治原因。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演变。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帝国宪法以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保证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专政;帝国的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大权独揽;首相是帝国唯一大臣,总领政务,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权虽然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但是议会的实际权力很小--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孙炳辉等编著《德国史纲》(1995年版)第一,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各种力量妥协的产物,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到各邦的利益,因此,该宪法在行政结构上体现为联邦主义。第二,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传承了普鲁士模式,在政治体制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个用议会装饰着的君主专制国家。 --齐世荣主编《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2005年版) 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政治混合体,体现了俾斯麦既保守又面向现实的政治手腕。 --孟钟捷《德国简史》(2012年版)根据以上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我国史学界对该宪法研究观点的演进趋势,并指出影响这一研究的因素。‎ ‎【答案】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对近代德国宪法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批判他的专制属性,而在21‎ 世纪,不再单一的以专制主义概括他的宪法,同时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而近年以来,对德国宪法的评价更趋于中性化,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对历史史料的研究,和运用的立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等等。 故答案为: 演进:20世纪90年代主要批判德国宪法的专制属性;21世纪初不再单一地以专制主义概括德国宪法,同时肯定了其现实性,即考虑了各方利益;近年来对德国宪法的评价更趋中性化。 因素:史料占有研究方法,立场时代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宪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关系,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的近代德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还要有极强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武则天在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答案】(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可以得出选贤任能;“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可以得出整顿吏治;“武则天在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可以得出发展屯田,巩固边疆。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知,影响是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熟悉民情,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措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发展屯田,巩固边疆。 (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熟悉民情,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武则天巩固统治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德,1886年12月1‎ 日出生于四川,幼年入私塾,在塾师的影响和启蒙下,开始接受革新思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他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加入云南新军。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开始成为川滇军界人人皆知的名将。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放弃了高官厚禄,离开云南,来到上海,拜访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陈独秀认为像他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要参加共产党,必须经“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拒绝了他的请求。朱德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同年11月,在柏林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德“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这一思想转变。‎ ‎【答案】(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幼年入私塾,在塾师的影响和启蒙下,开始接受革新思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他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评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德思想的转变既是时局的影响,也是朱德自身主动改变的结果。朱德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幼年时受到私塾的影响,产生了思想革新和爱国的转变;青年时参加辛亥革命等革命经历,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认识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选择。 故答案为: (1)幼年时教师的引导;近代中国反帝斗争的影响;亲身革命实践的经历。 (2)朱德思想的转变既是时局的影响,也是朱德自身主动改变的结果。朱德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幼年时受到私塾的影响,产生了思想革新和爱国的转变;青年时参加辛亥革命等革命经历,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认识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朱德“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以及对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这一思想转变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朱德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