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承德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承德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 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 最基本的原因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8.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影片《墨攻》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11.《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1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仁”与“礼”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14.《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 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7.隋唐科举制度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9.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2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封建伦理及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 2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2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2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24.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5.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2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27.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28.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9.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3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1.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是 A.经世致用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32.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3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3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包含有朴素的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36.“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37.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38.东晋元兴年间(402~404)楚帝(桓玄)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据此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①东晋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 ②桓玄之令客观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③当时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了进步 ④当时纸张的使用比较普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9.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 40.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 发明造纸术 B. 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 D.发明活字印刷术 41.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4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4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4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46.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可以说明: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隶书 楷书 简化字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 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 ③交流传播的需要 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7.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48.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49.以下是对中国山水画特点的描述,不符合其特点的是 A.讲求诗意和个性传达 B.讲究逼真的细节摹写 C.布局构图与意境结合 D.书画等艺术融为一体 50.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51.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右图是“龙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 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 体现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风格 D. 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52.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53.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言必称三代“中”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中的“六经”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54.“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5.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56.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7.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A.休闲娱乐功能 B.社会教化功能 C.节庆祭祀功能 D.审美功能 58.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60.《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据此判断,该作品的创作风格是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61题19分,第62题21分,共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材料五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8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4分,不得照抄原文) (5)根据材料五,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2分) 62.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材料二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说:“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材料四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钱学森 请回答: (1)李约瑟难题第一段提到,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请为此提供史实依据(不得少于4条)。(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新发展”的原因。(9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2分) (4)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6分) 红色字体为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 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 最基本的原因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8.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影片《墨攻》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11.《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1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仁”与“礼”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14.《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7.隋唐科举制度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9.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2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封建伦理及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 2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2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2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24.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5.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2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27.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28.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9.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3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1.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是 A.经世致用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32.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3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3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包含有朴素的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36.“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37.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38.东晋元兴年间(402~404)楚帝(桓玄)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据此能够得出的认识有 ①东晋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 ②桓玄之令客观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③当时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了进步 ④当时纸张的使用比较普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9.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 40.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 发明造纸术 B. 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 D.发明活字印刷术 41.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4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4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4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46.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可以说明: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隶书 楷书 简化字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 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 ③交流传播的需要 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7.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48.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49.以下是对中国山水画特点的描述,不符合其特点的是 A.讲求诗意和个性传达 B.讲究逼真的细节摹写 C.布局构图与意境结合 D.书画等艺术融为一体 50.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51.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右图是“龙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 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 体现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风格 D. 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52.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53.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言必称三代“中”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中的“六经”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54.“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5.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56.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7.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A.休闲娱乐功能 B.社会教化功能 C.节庆祭祀功能 D.审美功能 58.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60.《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据此判断,该作品的创作风格是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61题19分,第62题21分,共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材料五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8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4分,不得照抄原文) (5)根据材料五,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2分) 62.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材料二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说:“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材料四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 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钱学森 请回答: (1)李约瑟难题第一段提到,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请为此提供史实依据(不得少于4条)。(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新发展”的原因。(9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2分) (4)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6分) 答案:61.(1)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战乱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2)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宋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 否定态度。反封建专制。 (4) 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5) 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62.(1)①西汉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②唐朝时期火药应用于战争。 ③北宋时期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④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新发展”:批判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小说繁荣;出现新的剧种——京剧形成并发展。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 (3)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 (4)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顶峰,严重阻碍了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经济上农耕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新经济、新技术难以发展;文化上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