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育才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5 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其共同根源是( ) 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 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3.商鞅变法最为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 C.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快俸禄制取代封邑制进程的是(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实行连坐 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推行县制 6.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 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 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8.如图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图片,商鞅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获取人民的支持,减少变法的阻力 B.打击贵族势力,废除世袭特权 C.树立变法威信,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D.赢取秦孝公的信赖和支持 9.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 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11.6 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 )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1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 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1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16.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 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17.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18.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 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保甲法 B.将兵法 C.更戍法 D.保马法 19.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 设立的机构是( ) A.市易务 B.邸店 C.发运使 D.十三行 20.“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 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 助于( )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21.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 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 B.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缓急盗贼窃发,边境 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贵族特权 2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 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26 小题 24 分,27 题 26 分,共 50 分) 26. 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 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 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 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8 分) 27.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 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 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 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 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 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 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 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 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 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 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 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 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 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 态度的原因。(8 分) (2)材料三中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0 分) 高二历史 5 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50 分) 1. 【答案】C 2. 【答案】B 【解析】“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 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3 【答案】B 【解析】抑制商品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一定积极 作用。奖励军功加强了军事力量,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着积极意义。 只有严酷法律,造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4. 【答案】C 【解析】封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实行俸禄制,[并且皇帝 随时可以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 5. 【答案】D 【解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6 【答案】C 【解析】“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转型。 7. 【答案】B 【解析】 8. 【答案】C 【解析】“徙木立信”使人们对商鞅说话做事给予充分的信任,从而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这有 利于变法的顺利进行。 9.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经济的 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 A 项。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 D。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 建化进程。 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使许多荒地 得以开垦;B、D 两项的实行会提高粮食产量;C 项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故选 A。 12. 【答案】B 【解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 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13. 【答案】D 【解析】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 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严刑峻法,D 错误。 14.【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即确立封建制生产关系,关键在于确立封建土地所 有制。 15.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 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A。 16. 【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 A 项不是 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排除;B 项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措施,排除; C 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 象,北魏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 D 项正确。 17. 【答案】A 【解析】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故本 题选 A。 18.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可以判断 这是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此的措施即 是将兵法。 19. 【答案】A 【解析】市易务是王安石变法实行市易法中为管理市场而设立的商业机构,故 A 项正确; 邸店属于商人休息与停货的场所,故 B 项错误;发运使是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故 C 项错 误;十三行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机构,故 D 项错误。 20.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 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 C。其他三项在材料中 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21.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 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22.【答案】A 【解析】均输法、市易法主要打击的是大商人的利益,而青苗法、募役法主要打击了大地主 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大地主的激烈反对。 23.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不完整表述式单选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明 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出发点,旨在解决“冗兵”“冗官”“冗 费”现象,以改变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不 符,C 项是方田均税法的主要目的,D 项是青苗法和免役法的直接意图。 24. 【答案】C 【解析】北宋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纵容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5. 【答案】A 【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真才 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26 小题 24 分,27 小题 26 分,共 50 分) 26.【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 现。(6 分)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答三点即可) (6 分)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 分)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 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8 分) 27. 【答案】(1)反对。原因: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8 分) (2)肯定。原因: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变法制造舆论。(8 分) (3)观点:变法助长了腐败。(10 分) 观点一: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决定的。 观点二: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宽 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其反对变法的态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等有效信息可知其反对变法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三 及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对其观点的评价可自 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