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 “和而不同”‎ B. “民以食天”‎ C. “无为而治”‎ D. “崇尚礼乐教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答案为A项。B项,“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点,排除;CD项,“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排除。‎ ‎【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选句子的用意。方法是:①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②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③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隐含的意思了;④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 - 16 -‎ ‎2.《史记》中《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依历史变化顺序而编写;司马迁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而“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是不对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人物传记在《史记》中占有重要地位 B.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了实录精神 C. 秦朝灭亡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借鉴作用 D. 司马迁承认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的大意是:秦国夺取天下多暴,然而社会发生了变化,是很大的成功。材料中“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的大意是:学者局限于所听到的,见秦朝皇帝在位时间短,不清楚它的始终,因此而取笑它(秦国),不敢说。据以上可知,司马迁认为社会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听闻别人的说教而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不对的。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史记》中人物传记所占地位,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司马迁撰写《史记》是否坚持了实录精神,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秦国虽然夺取天下多依靠暴政,但是仍然使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很大的成功,不是强调其灭亡的历史教训,排除。‎ ‎3.《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A. 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D. 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 ‎【答案】C ‎【解析】‎ - 16 -‎ ‎【详解】从材料叙述发现,“南宋朱熹所作”“《家礼》”对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的“礼仪规范”“设定”“详尽细致”,“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中则“制定并颁布”“民间规约”,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是反对空谈义理的表现,主张改革,是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民间规约”的规范,与社会责任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此项为干扰项,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南宋、明代思想家对北宋以来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不是儒家通俗化的价值观念的表现,排除。‎ ‎4.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 坚持了天朝上国观念 B. 采用了中体西用思想 C. 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D. 实现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62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外暂时和好”时期,清政府“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使用“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具有仪式感和代表性,可知C项正确。因为清政府已经设立了总理衙门,被迫放弃了天朝上国的姿态,A项不符合史实;这里不是清政府用西方的"科技”,维护旧的纲常伦理和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只是用它表明船只归属和进行相关礼仪的官方旗帜,与外交观念变化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5.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又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公司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 A. 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B. 适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目的是为了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D. 加快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材料反映“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延续清王朝统治、民族工业结构的信息点,排除;C项,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属于清政府采取的政治措施,不属于保护民族资本发展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 ‎6.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7.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等全部没收”,取消了“地主不分田”、从肉体上消灭地主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A. 延续了“左”倾土地革命政策 B. 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依据材料中“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可知,对极反动的势力必须坚决打击;依据材料中“取消了‘地主不分田’、从肉体上消灭地主的政策”可知,其目的是尽可能团结抗日力量参加抗日斗争。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随着1935年华北事变,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是符合实际的,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时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需要团结起来进行抗日战争而不是进行革命,材料中的政策有利于调动国内地主、农民阶级进行抗日战争,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和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下列统计数据的宣传,明显体现出当时 - 16 -‎ A. 工业产值的比重逐步超过农业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果显著 C. 社会主义工业化下的协调发展 D. 经济方针“左”倾冒进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953—1957年”即“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比较高,而且三者相对较均衡。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速较大,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综上得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下的协调发展的结论。故答案为C项。A项,从材料图表中的数据看不到当时工业产值的比重情况,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虽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从时间上讲是几乎同时的,但是材料中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与三大改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左”倾冒进,但是在此之前的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等都是正确的,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9.罗马共和国后期,开始把社会团体或人的联合体视为权益主体,并规定社团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下表所示:‎ ‎(1)必须具有物质基础;(2)社团要达到最低法定人数(3人以上),财团需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3)必须经过元老院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许。‎ - 16 -‎ 据此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 A. 注重保护团体的权益 B. 重视区分团体和私人财产 C. 具有初步的法人制度 D. 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马把“社团或人的联合体视为权益主体,并规定社团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这说明罗马具有初步的法人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团体权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分团体和私人财产,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所宣扬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点,排除。‎ ‎10.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因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C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英国,A选项排除。当时的法国主要忙于革命战争,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的说法不符当时的史实,B选项排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 16 -‎ ‎11.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 16 -‎ ‎12.1958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会晤法国总统戴高乐时指出,“欧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赖于美国的地步”,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欧洲必须“团结一致”。据此可知,阿登纳主张 A. 以联合求共同发展 B. 利用苏联来抗衡美国 C. 实现法德两国和解 D. 抵制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由材料中“欧洲必须‘团结一致’”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以联合求共同发展,故A项正确;当时联邦德国并没有利用苏联来抗衡美国,故B排除;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已促使法德两国和解,C排除;阿登纳只是主张不能过分依赖美国,并没有提到抵制美国的政治控制,D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遣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触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鸣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担露。‎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春)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大已经登基;他的播篮虽笼军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终宝光,他的灵框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 - 16 -‎ ‎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幸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内通,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尔泰的名宇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的共同特点 ‎【答案】(1)内涵:精神自由、拼搏进取、社会担当 时代背景:明清易代;专制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 ‎(2)理解:伏尔泰思想主张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3)共同特点:正确的政治立场;大胆的创新实践;广泛的群众基础;优秀的个人品质。‎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可得知社会担当;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可得知拼搏进取,根据材料“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可得知诗人追求精神自由。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君主专制)、经济(商品经济)、思想文化(理学)等角度切入分析。‎ ‎(2)理解:根据材料,结合伏尔泰思想产生背景和评价,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切入分析。‎ ‎(3)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可得知正确的政治立场;根据材料“他们冲破思想观念的東缚,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得知大胆的创新实践;根据材料“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可得知广泛的群众基础;优秀的个人品质。‎ - 16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买求 材料 下表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 时间 作者 出版物 出版物主要内容 ‎1664年 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 贸易顺差是国家致的唯一手段主张从事转口贸易 ‎1776年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如果人的经济活动不受干预,在价格机制引导下,公民与国家都将受益。‎ ‎1849年 罗伯特·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 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论证了理性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867年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研究资本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1936年 约翰梅纳德思斯 ‎《通论》‎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表退,市场机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 ‎1962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国家集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弊多利少的,应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调节经济。‎ ‎——摘编自哈里·兰德斯等《经济思想史》‎ 材料介绍了西方部分重要经济学书籍的出版情况,其中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 16 -‎ 说明:①1500年以来,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理论随之诞生,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财富。②1765年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大大提高,要求更广阔的市场,于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随之出现,它主张放弃国家干预,实行自由竞争。③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原有自由主义理论失灵,凯恩斯主义出现,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就业,推动有效需求的形成,以恢复经济的生产,缓解危机。‎ 结论:西欧各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使经济理论的更新,由此可见经济理论的形成深受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 ‎【示例二】信息:20世纪60年代新自由主义(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提出预示着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说明:①二战后,西方各国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但政府开支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②20世纪60年代,弗德里曼针对国家干预过多,提出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为西方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提供理论基础。③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缓解了危机。‎ 结论:因此,弗德里曼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为西方各国调整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详解】材料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不同时期,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不同,说明经济理论在不断更新,据此得出论题即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论述时抓几个关节点,如1664年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时期,1776年属于工业革命开始后,1936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分别概括出这几个时期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受时代潮流的影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论题也可以,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 请考生从45、46、47四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6 -‎ 材料 宋金榷场贸易,始于“绍兴和议”后的绍兴十二年(1142年),甘先建榷场于盱眙军(今江苏眙),光州(今河南潢川)枣阳军(今湖北枣阳)安丰军(今安徽寿县),规定货物价值在一百贯以下的称为小客,每十人为一保,留一半货物在来宋方榷场,带一半货物到金朝榷场贸易,然后统一计算往返货物的总钱数,按十分之二抽息钱归官府。而所带货物价值在一百贯以上的商人称为大客,客商与货物都只能留在宋榷场,等候金方客商前来贸易,宋方货物主要是粮食、茶叶、各种手工业品、书籍及外贸而来的药材、手工业品……勘造军器之物、金属货币等列为禁品。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金为准备侵宋,只保留泗州(盱眙西北)榷场。‎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榷场的进步作用。‎ ‎【答案】(1)设立受宋金政治军事关系影响;交易过程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交易物品受到限制。(6分)‎ ‎(2)维护了边境和平,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新的统一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绍兴和议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宋金榷场贸易,始于“绍兴和议”后的绍兴十二年”、“客商与货物都只能留在宋方榷场”和“宋方货物主要是粮食、茶叶、各种手工业品、书籍及外贸而来的药材、手工业品等……勘造军器之物、金属货币等列为禁品。”,可见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有三:设立受宋金政治军事关系影响;交易过程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交易物品受到限制。‎ ‎(2)本题考查榷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边境以榷场贸易的形式缓和了宋辽紧张的关系,维护了边境和平,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新的统一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榷场贸易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6 -‎ 材料 中国积极推动苏联与英、法之间订立集休安全条约的谈判。国民政府认为,苏联与英、法结盟将使欧洲安定,使英、法、苏有余力关注远东问题。1939年4月,中方约见苏联驻华代办,希望在英、法、苏讨论欧洲集体保障时,请苏联同时提出“共同制止远东侵者”的议题。国民政府对苏联与英法间的谈判有着比较乐观的判断,然而事态并没有向国民政府期望的方向发展。苏联在与英法谋求集体安全的保障一时难以达成协议,担心英法“祸水东引”,转而与德国妥协,于8月2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此举不仅令西方国家大为震惊,也使中国政府深感意外和紧张。‎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积极推动订立欧洲集体安全条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推动订立欧洲集体安全条约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法西斯国家肆意对外侵略扩张;英法对法西斯侵略执行绥靖政策;英法苏三国有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意愿。‎ ‎(2)原因:中国自身力量弱小;英法与苏联互不信仼;英法¨祸水东引”政策实施;德国极力拉拢苏联;苏联的避战自保。(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苏联与英、法结盟将使欧洲安定,使英、法、苏有余力关注远东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法西斯侵略扩张、英法绥靖政策、建立集体安全的意愿等方面分析中国积极推动订立欧洲集体安全条约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苏联在与英法谋求集体安全的保障一时难以达成协议,担心英法‘祸水东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力量、“祸水东引”政策、苏联的避战自保等方面说明中国推动订立欧洲集体安全条约失败的原因。‎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据《蒙藏旬刊》1931年第1期所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总代表、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原为西藏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僧人)及九世班禅驻京办事处处长罗桑坚赞,西康诺那仁波切、贡嘎仁波切、松朋仁波切等藏传佛界高僧在南京发起成立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 ‎——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动》‎ 材料二 ‎ - 16 -‎ ‎ 1936年3月,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四川甘孜地区作短暂停留时,五世格达仁波切便与红军结缘,开始竭力支援红军,征集大量粮秣、皮毛等补充红军吃穿,并将当地辣椒、青稞酒等本来为红军御寒,并为红军作向导、作翻译…还动员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周锡银《为西藏和平解放而献身的格达活佛》‎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出藏传佛教僧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藏传佛教僧人在抗战中产生的作用。‎ ‎【答案】(1)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为抗日战争进行思想舆论宣传;稳定边疆,创造良好的民族环境;许多高僧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2)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为抗日战争的物质资源、舆论宣传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征集大量粮秣、皮毛等补充红军吃穿,并将当地辣椒、青稞酒等拿来为红军御寒”得出: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依据材料中“动员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得出:为抗日战争进行思想舆论宣传;依据材料中“发起成立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得出:稳定边疆,创造良好的民族环境;依据材料中“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总代表……西康诺那仁波切、贡嘎仁波切、松朋仁波切等藏传佛教界高僧在南京发起成立”得出:许多高僧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2)紧扣设问“在抗战中产生的作用”并结合第(1)问,从为抗日战争提供的物资、宣传等角度分析藏传佛教僧人对抗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要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 ‎ - 16 -‎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