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试卷 命题人:石宏慧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下列对这段论述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3.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4.雅典公民确是如我们所能想象的那样充分参与政治活动。每个人无论贫富,除了不能成为将军外都有机会去做任何事情。更引人注意的是,所有重要的政治决策要得到公民大会亦即参加会议的多数公民的同意。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 ) A.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力 B.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C.雅典民主体现绝对平等与公正原则 D.考虑欠周的感情色彩可能会影响决策 5.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他的司法权针对的正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人们总结外事裁判官的任务是“在异邦人之间”或者“在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执法”。这说明当时罗马( ) ①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②国际贸易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③裁判官审判裁定成为新法创制的媒介 ④逐渐出现适用所有民族的法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7.有学者写到:“两个世纪以后,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口向华盛顿派出了18个参议员,而其余一半人口却派出82名参议员。20名参议员代表了所有人口的54%;另20位参议员则只代表不足3%的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按州人口分配参议员名额 B.联邦政府拥有了实权 C.五个黑人折算为三个白人 D.参议员名额每州两名 8.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C.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 9.《欧美文学》中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19世纪后半期,将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绘画创作的美术流派作品是( ) 10.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2.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13.《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14.“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地区抗战的战略态势 B.体现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5.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 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16.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7. 1917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采用西欧美术界早已风行的人体模特儿写生,参观者初见那一丝不挂的裸体画,莫不瞠目结舌。后来,官府以“败坏风化”的罪名通缉校长刘海粟,刘据理力争,最后,法院借刘海粟曾在报上指斥时任上海知县“不学无术,招摇撞骗”为辞,以所谓“侮辱政府命官人格”的“罪名”,罚款五十大洋了结。这一事件反映出( ) A.中西文化碰撞之后的冲突 B.保守势力故意抵制西方文化 C.新文化运动的片面化倾向 D.只有美术界接纳人体模特儿 18.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19.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形成组合体飞行了33天,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的地位。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科技成果是( )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5 题,满分60 分) 21. (12分)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走上正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们深切地感到: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 ——摘编自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家训的现世价值。(2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22. (13分)民粹主义,亦称平民主义,具有道德的、感情的和非理智的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在此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雅典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但多数裁决规则并不足以为少数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 历史上的西方政治精英,包括美国的国父,在民主问题上都比现在西方的政客要谨慎得多。他们大多倾向于采用“共和”与“法治”来防止“民主”可能带来的“民粹”。 ——张维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基因缺陷”是什么?》 材料三 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金雁《民粹主义:俄国与世界,昨天与今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为达成“基础性共识”在民主政治方面做出的“开创性尝试”,并概括其弊端。(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父”谨慎避免民粹主义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代民粹主义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规避“ 当今民粹主义复兴”的途径。(5分) 23. (12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息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昙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这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这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1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2分)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4分) 24. (13分)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儒学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4分) (2)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9分)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2分)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道理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符,故B项正确;“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可知明朝的内阁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可知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朝的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最高中央机构,它只是一个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朝皇帝为了加强集权,防止大权旁落,有时给予内阁很大的权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享有充分民主权力的是雅典公民,不是雅典居民,故A项错误;“每个人无论贫富,除了不能成为将军外都有机会去做任何事情”表明雅典公民可以担任除将军外的一切官职,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无法做到绝对平等和公正,故C项错误;有重要的政治决策要得到公民大会亦即参加会议的多数公民的同意,由于参政公民素质的原因,考虑欠周的感情色彩可能会影响决策,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①符合材料中“在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执法”,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公元前242年起”的信息可知,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因此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故②正确;材料“他的司法权针对的正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充实罗马法律,故③正确;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并非“适用所有民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立宪为实,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贵族组成世袭,英国首相解散议会的时候,是只解散下议院,故B项错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与材料中“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相符,故C项正确;虽然保留了君主,但没有实权,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美国参议员是这样分配的,不论大洲小洲都是两名,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参议员名额分配的问题,联邦政府拥有了实权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美国众议员按人口进行分配,计算人口时五个黑人折算为三个白人,故C项错误;美国参议员是这样分配的,不论大洲小洲都是两名,这一规定就会造成题干信息的这种现象,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是联邦体制,故A项错误;德国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表明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帝国议会议员由各邦君主任命,故C项错误;德国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后半期,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故C项正确;20世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不符,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分析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才有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材料中“于1855年4月”不符,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材料中“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相符,故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材料中“1855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 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符合材料“复行直接民权”“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新三民主义,同盟会推动辛亥革命而非国民党,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明是新三民主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明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可以判断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此次作战的中心区域是在湖南长沙而不是华北地区,故A项错误;第三次长沙会战体现了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故B项正确;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故C项错误;第三次长沙会战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而不是敌后战场,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故A项错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发出“剿匪”密令是针对共产党,表明蒋介石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①是旧民主主义,与②③“中共”不符,故A项错误;①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①②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民主革命,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故C项错误;与材料中“中共提出”“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该事件反映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冲突,以及面对冲突政府的解决措施,故A项正确;保守势力抵制西方文化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性的东西,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文化运动的片面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只有美术界接纳人体模特,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故D项错误。 21.【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国情怀。(任答4 点,4分) (2)表现:呈现新气息,但总体走向衰落。(2分) 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3分) (3)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生旋律。(2分) 原因:时代变迁。(1分) 【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得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据材料一“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得出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得出呈现新的气息,但总体走向衰落,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得出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据材料二“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得出辛亥革命的冲击。 (3)第一小问价值,据材料三“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得出家训的内容可以古为中用,推陈出新,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唱响时代主旋律,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综合材料得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代变迁。 22.【答案】(1)尝试:抽签选举(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任意两点2分) 弊端:多数人的暴政。(1分) (2)做法:制订联邦宪法;实行共和制;规定总统为间接选举产生;两院制等。(任意三点3分) 影响: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社会长期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3)危害:危及现存制度;滋长社会消极情绪;推动反全球化思潮发展。(3分) 途径:提高个人素养;尊重个体权利;加强法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任意两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尝试,根据材料一“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在此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雅典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尝试有抽签选举(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等;第二小问弊端,根据材料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可知,多数人的暴政是雅典民主政治实际运行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弊端。 (2)第一小问做法,根据材料二“他们大多倾向于采用‘共和’与‘法治’来防止“民主”可能带来的‘民粹’”可知,美国的国父们通过制订联邦宪法、实行共和制、规定间接投票的总统选举方式和两院制等法律措施来谨慎的防范和避免民粹主义;第二小问积极影响,这属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换言之问的就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即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为美国社会长期繁荣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保障。 (3)第一小问危害,根据材料三“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可知,当代民粹主义会危机现存制度;根据材料三“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可知,当代民粹主义的复兴会滋长社会消极情绪并推动反全球化思潮的发展;第二小问途径,这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中现代民粹主义出现的背景来进行作答,根据材料三“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可知,提高个人素养、尊重个体权利、加强法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途径都能够有效防止现代民粹主义的复兴。 23.【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3分)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l分) (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2分) 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2分任答两点2分) (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2分) 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学生被捕事”得出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据材料一“北京”“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得出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据材料一“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等城市群众”“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得出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第一小问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得出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得出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据材料二“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得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第一小问任务,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得出实现国家统一,据材料三“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得出获得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三“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得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据材料三“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得出民族凝聚力增强。 24.【答案】(1)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3分) 体制:君主立宪制。(1分) (2)观点0—2分:时间描述为非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为0分,主题非思想文化为0分,其余2分。 论据0—5分: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各2分,“师夷长技”主张的史实1分。 论述0—2分:展开论证可视为逻辑严密,得2分。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乏关联性,得1分。要点式列举,为0分。 【解析】(1)第一小问来源,据材料一“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得出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据材料一“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方启蒙思想;第二小问体制,据材料一“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结合所学得出君主立宪制。 (2)据材料导语“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得出观点,注意据材料导语“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结合所学可知时间为中国近代前期,主题为思想文化。注意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层次清晰。据材料一中“维新派”,结合所学得出维新思想,据材料二“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得出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得出“师夷长技”主张。 25.【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1分)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分)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1分)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任答2点,2分)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可知原因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第二小问成果,从问题要求的是思想成果,可知是孙中山的理论思想,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第一小问成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理解,“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从“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即可。 (3)第一小问内涵,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目标,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