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 ‎1.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明成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很明显图表反映的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故C项正确。A项,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排除。B项,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收兵权等措施加强皇权,排除。D项,明及祖设立内阁加强皇权,排除。‎ ‎2.乾隆帝亲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  )‎ A. 满族 B. 藏族 C. 回族 D. 蒙古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班禅六世”“喇嘛之自愿”可知,这里有两个宗教领袖,即班禅和达赖,结合所学,清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主要有册封以及设置驻藏大臣。册封方面,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常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故排除ACD,B项符合题意。‎ ‎3.如下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中央官制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中“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 ‎4.当代学者刘志琴认为:“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瓦解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思想家们挑战正统观念,抨击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此时自然经济尚未完全瓦解,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明末时期的西学东渐在中国思想上未产生影响,排除。‎ ‎【点睛】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2)转型时代。即晚清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5.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表明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②城市市民阶层兴起 ③统治者提倡 ④民众喜闻乐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且小说内容符合民众的需要,①②④都是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故选B;明清小说中包含某些不利于稳固统治的内容,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 ‎6.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①协定关税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在中国获取市场和利益,其中协定关税和开放通商口岸都是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的表现,故选B;赔款和派兵保护各国使馆与“市场扩张的驱动”不符,排除包含②④的ACD。故选B。‎ ‎7.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 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瓦解 D.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作者表明地方政权由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中央政府不能控制。这表明满族政权的开始瓦解,C正确。但不能因此表明政府的权利转到汉人手里,排除D。太平天国既不帮清政府,也不帮汉族地主,相反都是斗争的对象,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排除B。题目材料无法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推动社会进步,排除A。‎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4年。颁布了纲领,是旧时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发生在新的时代,反映了新的时代的特点,其中最能反映时代发函潮流的是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详解】‎ ‎8.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都掌握在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①经营管理制度落后 ②盲目依赖西方工匠 ③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④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可知①符合题意,据“一切生产技术都掌握在洋人手中”可知②符合题意,故选A;洋务企业并没有转变成外资企业,③‎ 错误,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是所有的洋匠都是外行,④错误,故排除BCD。故选A。‎ ‎9.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A 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 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 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族工业开创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官办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故B项错误;轮船招商局的招商集资方式是仿效西方,不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故 D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这种 招商集资方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10.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A. 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B.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以下对这些条款理解恰当的是 A. 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B. 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说明中国已完全投靠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允许列强在中国境内驻兵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B;列强在中国境内驻兵并不一定削弱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排除A;C项无法体现,排除;D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2.马克思说:“(太平天国)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从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 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B.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C.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 领导者进取心减退,发生内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可知马克思主要是批判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马克思批判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而不是其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排除C。故选A。‎ ‎13. 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②培养了近代军事、科技人才 ‎③实现了“自强”的目的  ④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历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①②④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排除③选C项。‎ 考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点评: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局限: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14.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指的是 A. 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B.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 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D. 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条件之一是接受民主共和和遵守《临时约法》,所以从法律上,南北议和和统一,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B项符合题意;袁世凯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他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强迫宣统帝下诏退位,与袁世凯进入南方的“瓮”,法律受南方的限制无关,ACD三项错误。‎ ‎15.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 后者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 二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二者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到“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可以看出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扩大,故选B;后者并不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后者中总统权力过大,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C;后者的颁布是袁世凯意图为复辟帝制做的准备,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故选B。‎ ‎17.如图反映的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变化,促成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 清末新政中设立了农工商总局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示可知1912-1921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情况和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有关,故选D;1912‎ 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因此也没有清末新政,排除A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故选D。‎ ‎18.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恰当的是 ‎①政策法规变化有助于推动社会风俗变迁 ②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 ‎③这一时期的离婚率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民法》规定可知①正确,据“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并不能说婚礼礼俗的情况,②错误;离婚率高一定程度说明社会发展,③正确;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无法体现,④错误。故选B,排除ACD。故选B。‎ ‎1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 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 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A ‎【解析】‎ 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A选项的表述符合题意。B选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C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D选项错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20. 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A. 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 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 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 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但最终部分接受”可得出“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的表述有误,故A项排除;“二十一条”反映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旨在灭亡中国,故B项排除;由“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可以看出即使最初不愿接受但最终部分接受,这主要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故C项正确;北洋政府“部分接受”说明了对日政策的不强硬,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初期的外交 ‎21.近代中国报纸曾刊登过如下文章①《开明专制论》,②《民族的国民》,③《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④《告非难民生主义者》。其中,与其它文章不是刊登在同一份报纸上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和所学内容可知,①主张开明专制,②③④主张民主革命,与①主张不同,不会刊登在同一份报纸上,故选A,排除BCD。故选A。‎ ‎2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指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 B.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国共合作,暴力夺取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毛泽东”、“华南山区、制定出新革命策略”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策略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C;ABD项中的内容与该革命策略不符,排除。故选C。‎ ‎23. 下图是三本连环画的封面。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 民族抗争 B. 列强侵略 C. 近代探索 D. 思想启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历史特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的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和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是反抗日军侵略的典型战例。故选A;虎门销烟是针对鸦片走私而开展,排除B;近代探索主要指近代化探索,如经济工业化等,排除C;思想启蒙是文化现象,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民族抗争 ‎24.民谣具有时代特点。下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 A. 支持国民大革命 B. 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 C.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料民谣中的“红四军”成立于1928年6月。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间,A项排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于1927年10月,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符合题意,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的,C项排除。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间存在,D项排除。故选B。‎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25.下图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 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点睛: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的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异: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详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题目要求,可知答案应该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的地方,即国共合作达成的重要条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故正确答案是D。A是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排除;B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排除;C是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探索成功的革命道路,排除。‎ ‎26.‎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某次运动后,“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五卅运动,发动了北伐战争,造成了第一次大革命”。该运动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对中共的成立起到了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C;A是辛亥革命的意义,B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均排除。故选C。‎ ‎2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武装起义为革命的斗争方式 ‎②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 ‎③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④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主要体现在,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革命纲领,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故②③④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就已经使用暴力,故①排除;所以答案选D。‎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的选择题;首先明确出暴力革命是早已出现,故①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8.‎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对上述两则材料判断合理的是 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 回忆录比报刊报道真实可靠 ‎【答案】B ‎【解析】‎ ‎【详解】赵家楼是学生点燃,但《青岛潮》中将责任推卸给曹汝霖,说明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故选B;AD项说法都过于绝对,不够准确,排除;由题意看不出两位作者的政治立场,排除C。故选B。‎ ‎29.读如图,根据所学判断,该图反应的形势与下列哪件事有关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七·七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是中国东北,据“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可知与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有关,故选A;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都是在上海,七·七事变在北平,排除BCD。故选A。‎ ‎30.‎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意味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故选C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是西安事变,排除A;B项是七七事变的意义,排除;D项在国民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故选C。‎ ‎31.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以下能体现该时期“新气象”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平型关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④第三次长沙会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能体现该时期新气象指的是①②③,故选A;第三次长沙会战是1941-1942年间,与该时期时间不符,排除包含④的BCD。故选A。‎ ‎32.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这反映出抗战时期的延安成为 A. 众望所归的抗战圣地 B. 游击战争的敌后战场 C. 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据地 D. 抗战后方经济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各地青年“燃烧着希望”奔赴延安,“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说明抗战时期延安成为众望所归的抗战圣地,故选A;延安不是游击战争的敌后战场,排除B;抗战时期的延安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据地,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3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表明 A.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B. 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C. 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D. 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斯福的话表明中国为抗击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34.习近平在某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带来这一伟大胜利的是 A. 辛亥革命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伟大胜利应该是抗日战争,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排除A;解放战争是中国内战,与“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不符,排除C;抗美援朝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B。‎ ‎35.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淞沪会战 C. 日寇暴行 D. 日本投降 ‎【答案】C ‎【解析】‎ A选项九一八事变是抗战爆发之前的部分,故排除;B选项淞沪会战是正面战场的一部分,故排除;C选项日寇暴行符合题意,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部分;D选项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的一部分,故排除。‎ ‎36.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 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D.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颁布后,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建立单一公有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符合题意。A项,国民经济根本好转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与题干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目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民主形式的具体体现,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确立的原因,故排除。D项,一五计划集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未涉及社会性质的变革,故排除。‎ ‎37.某同学为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状况,搜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资料可用于研究哪一历史事件 ‎1952—1957年社会总产值的产业部门构成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1952‎ ‎100‎ ‎51%‎ ‎17.6%‎ ‎3.2%‎ ‎28.2%‎ ‎1957‎ ‎100‎ ‎40.6%‎ ‎25.3%‎ ‎4.3%‎ ‎29.8%‎ ‎——数据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版 A. 三大改造 B. 一五计划 C. 大跃进运动 D. 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952—1957年间,工业产值比重增长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应该与侧重工业建设的一五计划有关,故选B;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题意不符,排除A;大跃进运动在1957年以后,排除C;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之前,排除D。故选B。‎ ‎38.‎ ‎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 C. 人民公社体制确立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3年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关,故选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排除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都是在1953年以后,排除CD。故选A。‎ ‎39. 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发生在1978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建交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选择A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走向世界·外交舞台的拓展·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 ‎4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以下论述体现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①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前提 ‎③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结束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前提,使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结束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包含④的BCD。故选A。‎ ‎41.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42.“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 年份 全国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21.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A. 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 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表格内容可知,三大改造后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故选D;私有经济占据比重较小,但不是不存在,排除A;三大改造后我国的工业化目标尚未实现,排除B;C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43.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实现海峡两岸“三通”‎ C. 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 开始国共第三次合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材料中“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相符,故A项正确;“‎2015年11月7日”已经实现海峡两岸“三通”,故B项错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不约而同地提到”应该是涉及已有成果,而且国共还没有进行第三次合作,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44.21世纪初,我国成功举办第29界奥运会和第41界世界博览会等国际盛会,这体现出中国 A. 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B. 综合国力日益提升 C. 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D. 开始步入世界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能够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等国际盛会,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和强大,故选B;能够举办国际盛会并不一定意味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排除A;C项无法体现,排除;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D。故选B。‎ ‎45.‎ ‎ 2016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③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④促使中国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的竞争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不能保障中国的经济安全,③排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故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意义 ‎46.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一事件 A.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B. 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为新中国研制巨型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D. 说明中国信息技术开始赶上世界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说明我国开始接触使用互联网,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故选A;发送电子邮件并不代表中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排除B;我国在1983年已经研制成功巨型计算机,排除C;D项说法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4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A. 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恢复了邓小平的领导职务 D. 开始了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因此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故选B;AD只是部分工作内容,无法全面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4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地方自治原则 C. 主权平等原则 D. 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香港回归之后,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一国两制原则的体现,D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没有涉及,A错误。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从属于一国两制原则,B错误。香港回归后,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涉及主权平等,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坚持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学生需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49.近代宪法编修的历史折射了民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当预备立宪之际,一时未能举宪政之全体而行之,惟有先将宪法规则迅速宣示,使天下咸知法律范围、自由权限,固有万不能稍为侵越者。尝考英、德、日本宪法大恉,首言君权,次言民权……约举大纲,不过百余条。拟请饬下宪政编查馆详细核查,应如何条列宪法规则,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宪法未布,民气嚣张,亟须预防,以杜后患 ‎——摘编自《呈请宣示宪法规则奏折》(1908年1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有哪些历史局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宪法起草小组从1954年1月开始工作,到3月形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宪法草案初稿,共历时两个多月,相比临时约法起草多了一个多月。‎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270万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156万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6.5万条意见和建议。‎1954年3月25日起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人们对最高规范的信心与内在认同,并以此为起点确立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基石。‎ ‎(4)依据材料四,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进步性,在起草过程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1)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是维护君主专制;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安抚人心,巩固统治。‎ ‎(2)主权在民;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3)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新政协会议召开,来自各界代表充分参与讨论。‎ ‎(4)讨论时间充分、人民充分参与、修订过程起到了宪法宣传的效果。‎ ‎【解析】‎ ‎【详解】(1)由“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可知清末预备立宪中,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只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立宪的目的只是为了安抚人心,不是为了进行真正的变革,由此体现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局限性。‎ ‎(2)综合材料二内容可从国家主权的归属、中央权力的划分、总统的产生方式和总统的权力等几方面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体现。‎ ‎(3)《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新政协会议的召开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4)据“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等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中讨论时间充分、人民参与充分,修订过程也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50.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走相反的道路”的原因。‎ 材料三 他(邓小平)以极大的勇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像一把钥匙,启开了人们僵化的思想闸门……解决了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民日报》‎1993年11月5日第5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答案】(1)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思想;五四运动的促进。‎ ‎(2)原因: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受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压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敌人力量在城市强大;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3)邓小平依据中国国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如何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依靠群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注重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中国革命和建设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解析】‎ ‎【详解】(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应结合所学内容从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功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概括。‎ ‎(2)据“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可知中国“走相反的道路”的原因主要是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革命的胜利。‎ ‎(3)据“解决了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可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的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从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作答。‎ ‎51.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通商口岸。‎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土地,列强可以在中国设厂制造。‎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拒签。‎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摘编自《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2)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话 ‎(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答案】(1)变化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不平等条约)。‎ 变化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等;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的成立等。‎ ‎(2)示例:主题:护照变化与新中国外交 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主题:护照变化与改革开放从护照的使用范围来看,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性质来看,由因公护照为主到因私护照为主,尊重公民合法出国自由 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当今世界依然面临各类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等。‎ ‎【解析】‎ ‎【详解】‎ ‎(1)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842到1949年间,中国近代外交逐渐由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国家主权和权利到逐渐收回权利,修改不平等条约。原因可结合所学从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近代后期中国人民进行了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变化上进行阐述。‎ ‎(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民的因私护照逐渐增多,护照上的文字由使用中俄文对照到使用中英文对照。可根据护照性质、护照文字的变化、护照的签发数量总结论点,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3)根据“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主要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加强、经济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 ‎52.桥梁,有时可以成为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滦河铁路大桥,是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历史的见证。1891年4月,唐胥铁路建成以后,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聘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负责唐胥铁路向东展筑至山海关的铁路工程。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 ‎(1)请结合滦河大桥的建成,说一说清代洋务运动的成就。‎ 材料二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先行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极大的经济、政治和战略价值,有“争气桥”之称。早在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就曾重金聘请外国桥梁专家约翰·华特尔,对下关、浦口间建桥作了考察,但做出“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即提出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计划。大桥于1956年开始勘测设计,1959年2月开工。建设期间,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国内经济困难、苏联钢材断货、夏季洪水等一系列危机,终于在1968年将大桥建设完成。‎ ‎(2)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南京长江大桥为何被称为“争气桥”?‎ 材料三 ‎ ‎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沉管隧道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截至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说一说是哪些原因,造就了港珠澳大桥的“现代世界奇迹”。‎ ‎【答案】(1)詹天佑解决了西方技师解决不了的困难,体现洋务运动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滦河大桥的修建,见证了洋务运动中中国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起步。‎ ‎(2)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长江两岸的联系和沟通;它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向世界展现了广大劳动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3)从建设背景角度看,“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国家在经济规划方面致力于港珠澳地区的协同发展。从建设条件角度看,大桥的建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现。‎ ‎【解析】‎ ‎【详解】(1)詹天佑建成了外国人建不成的滦河大桥,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角度阐述洋务运动的成就。‎ ‎(2)据“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极大的经济、政治和战略价值”可知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被称为“争气桥”主要和他加强长江两岸的联系和沟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向世界展现中国广大劳动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有关。‎ ‎(3)根据“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港珠澳大桥能够创造“现代世界奇迹”的原因主要和国家政策和规划支持、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