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渭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国语鲁语上》记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这表明西周分封制下 A. 天子与渚侯关系融洽 B. 诸侯国与王室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C. 中央集权制度已建立 D. 诸侯国有义务定期向周天子述职 【答案】B 【解析】 根据“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之下诸侯与周王室之间有隶属关系,诸侯要尽一定的义务,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二者关系是否融洽,排除A项;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述职的义务,排除D项。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 3.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 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 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D. 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实行的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西汉时,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刺史。所以B项不准确。A、C、D项说符合史实。 4.“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 认为罢宰相实质是礼仪层面的变化 B. 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 认为罢宰相后设官标准发生扭曲 D. 指出罢宰相不利于政治清明与公正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罢丞相的实质是强化君权,A对材料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反映出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表明,作者认为罢宰相后设官标准发生扭曲,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材料中“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表明,作者指出了罢宰相不利于政治清明与公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 5.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答案】D 【解析】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是为了保护列强在华的利益,也是预防利益受损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属于惩罚性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6. “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摔伤,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 A. 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B. 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 C. 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 D. 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所反映的战役指的是黄海战役,黄海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所以,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7.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下列表述与这幅漫画寓意相符的是 A. 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B. 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C. 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D. 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汪精卫已经成为日本侵华的马前卒,日本帝国主义利用骨头利诱国民政府撤兵,故D正确;材料与溥仪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奴化教育,排除B项;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与汪精卫无关,排除C项。 8.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 【答案】B 【解析】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答案】B 【解析】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主意识,这体现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B正确;AC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排除。 10.“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A. 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 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 D. 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结合中共二大的内容相关所学可知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中共二大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确定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上;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而且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道路不符合中共国情,故B选项错误;中共二大召开是在1922年,此时中共刚刚成立,还没有成熟,依据所学可知,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由此可知 A. 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 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 D. 新疆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施的,A项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由新疆各族人民组成,C项错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12.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A.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题意,故选B;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非全面修改,C错误。 13.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 B. 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上主要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由材料“印支脱身”“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可知是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B正确;和平共处五项提出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时,A错误;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C错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D错误。故选B。 14.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说明 A. 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B. 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C. 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 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日关系。依据所学,1972年,在日本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基础上,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但日本至今也没有对侵华战争进行正式道歉;目前关系更是处于冰点,更不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所以应选B。 15.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根据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表明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16.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公民权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没有涉及到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故B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17.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A.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 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 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可得知,罗马法对日耳曼王国的立法产生了极大影响,C正确。材料中未提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A错误。B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的“高度稳定性”,材料也未提到,排除。 1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作为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的转折点,指的是从此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那里,B选项符合题意;《权利法案》是议会用立法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而非剥夺王权,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国王受议会限制,两者在国家权力中并非互相制衡,不是“平衡”关系,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英国君主立宪制则是通过《权利法案》及之后英国议会先后制定的一些法律,逐渐建立起来的,D选项错误。 19.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 国会的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总统可自行建造缉私船 C. 国会的这项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关系是: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结合材料可知这项法律将会自动生效, A选项符合题意。总统可自行建造缉私船的说法不符合美国政治体制的流程,B选项排除。国会的这项法案不需要最高法院参与,C选项排除。总统不能否决国会再次通过的法律,D选项排除。 20.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态度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君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下总统、议会和内阁的相互制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体现了三者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排除A项;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只体现了参议院对众议院的限制,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国民议会的两大力量是共和派与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与民主派,排除D项。故选B。 21.有学者指出:巴黎公社的许多革命措施开启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它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它没能妥善处理好政治文明与这两种文明的关系。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 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B. 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由于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它没能妥善处理好政治文明与这两种文明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因此其失败具有必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爆发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其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其影响,排除C项;D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22.列宁曾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基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意在强调 A.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俄国革命的爆发 B.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得以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历史条件不够成熟 D. 俄国是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经济受到致命打击,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发,促成了十月革命的爆发,A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得以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3.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 A. 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 B. 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C. 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 D. 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下处于攻势。由此可知C项正确;美国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所以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不是美苏的问题,所以B项错误;美国的实力只是相对落后,并不是沦落为二流国家,所以D项错误。 点睛: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为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但是争霸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随着美苏两国力量对比而发生变化。试题中正是体现了6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通过大力发展国防工业而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迫使美国调整争霸策略。 24.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这主要表明 A. 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 B.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 D. 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导欧洲的联合,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复杂国际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法国的霸主情结;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法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并非主要表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25.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 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B. 日本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C. 俄罗斯不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 D. 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并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中可以看出,多极化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世界新秩序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都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俄罗斯在军事方面对美国的地位仍有挑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27. 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大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 材料2: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 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 材料3:在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中,拥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 (1) 材料1中 “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哪一民主方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 据材料2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3) 材料3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方式:抽签选举。评价: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2)变化:财产和年龄限制逐渐降低;妇女取得选举权;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趋势:民主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3)现象:两党操作政治选举。影响:维护了共和政体(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依据“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大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可判断是抽签方式,抽签选取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粗浅的民主形式,它的实行是基于公民平等的原则,但却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水平。 (2)依据“…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这些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的出变化,从这些变化上能看出整体趋势是民主范围扩大了。 (3)依据“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可以看出美国选取实质上被两党操控着,“影响”可结合美国两党制的作用与影响来答。 28.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去中国做一次免费旅行,华盛顿没有反对。一夜之间,乒乓球获得了新的地位。连尼克松也告诉部下说:“我在法学院念书时,就是个相当不错的乒乓球运动员。可以说,我打得相当好。……莫斯科闷闷不乐。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到达中国。……在美国球队离京去香港的当天,尼克松总统宣布放宽已有20年之久的美国对华贸易禁运,北京则恢复同华盛顿和伦敦的电话联系。可谈的事实在不少。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总统透露,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博士在7月9——11日间秘密去了北京,而他本人接受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邀请。这个消息显示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尼克松总统的声明震惊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震动尤为强烈。这一“尼克松震动”是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构成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中的一个分水岭。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中美关系大门打开至今已有40多年,两国关系走到今天,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中美关系非常重要,这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每年来往人次超过600万。另一句话是非常复杂,如果中国和美国打起贸易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冲击和影响。中美关系复杂远不止这一点。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两国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点也越来越多。 ——王宝付(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员,从事安全战略和中美军事关系问题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为何闷闷不乐?“可谈的事实在不少”,你认为中美双方可能会谈哪些事?尼克松自认为乒乓球“可以说,我打得相当好”,谈谈你的见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的声明为什么震惊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震动又为什么尤为强烈?你如何看待“尼克松总统的声明构成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中的一个分水岭”? (3)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答案】(1)原因: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兵乓外交会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不利于苏联的霸权主义,会改变美苏争霸的态势。 会谈的事:台湾问题;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的计划;尼克松总统访华等。 见解:体现了尼克松总统的外交自信、外交智慧。 (2)原因: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缓和迹象。 原因:中美关系缓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看待:美国对华政策由敌对到友好。 (3)关系:结束对抗,加强沟通互信,合作共赢。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乒乓外交会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不利于苏联霸权主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台湾问题以及外交事宜等方面思考回答;第三小问从尼克松外交智慧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震惊世界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美国对华政策由敌对到友好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加强沟通互信,合作共赢角度思考回答。 29. 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以上均摘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阅读上述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两国形成如此外交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 【答案】(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 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 两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2)图一 德国统一,两极格局解体。图二:当今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际力量。 (3) 历程:两极格局建立到解体,多极化的出现到加强。 【解析】试题分析:(1)问,第一小问影响,注意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1946年,他就强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苏联为了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第三小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 (2)问,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柏林墙拆毁后德国走向统一,两极格局逐渐解体。图二反映的是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主要国际力量(或“一超多强”亦可)。 (3)问,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四五十年代——“两极”“冷战”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动摇,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霸成为世界局势的最突出特点。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