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辅导测试(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辅导测试(二)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辅导测试(二)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A. 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B. 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C. 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D. 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进行分开族葬,这体现出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B。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这说明它并不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排除A;“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这说明国君并没有拥有绝对权威,排除C;仅从“公墓”和“邦墓”的区分,无法知道丧葬制度是否已经非常完善,排除D。‎ ‎2.一个又一个历史元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科举厂卫文渊阁监察御史 ‎②‎ 租界管带使馆界预备立宪 ‎③‎ 驰道朝议郎中令将作少府 ‎④‎ 御史腹里枢密院土司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D ‎【解析】①反映的是明朝的史实,②反映的是晚清的史实,③反映的是秦朝的史实,④‎ 反映的是元朝的史实,③④①②排序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 ‎3.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A. 西晋、北周、北魏 B. 西晋、北魏、北周 C. 北魏、西晋、北周 D. 北魏、北周、西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了三国魏蜀吴,①是西晋,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②是北魏,北周灭了北齐,后周外戚杨坚建立隋,统一了全国,③是北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下边为《北宋“二府三司”制度的结构框架图》。这一制度的设立,反映了 A.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 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设置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后演变为“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即度支、盐铁和户部,因此这一制度的设立反映了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B项;“二府三司”制度的形成是分割宰相权力的结果,排除C项;这一制度是为加强皇权,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5.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 宣政院印 C. 驻藏大臣令牌 D. 达赖喇嘛金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正确;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清朝设立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ACD时间不符合“元朝”,排除。‎ ‎6.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并派遣官员管辖。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由其统领属下的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这样设置旨在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处理民族关系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元朝行省长官由中书省派出高级官员担任,统辖地方的军政财等重要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派出高官出任地方行省长官,统领各省四级行政和各类要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分化地方事权”的信息,B选项错误;“处理民族关系”和“统领属下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不符,C选项不符合题意。‎ ‎7.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内阁成为清代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的缩影,从中可以体现清代 ‎①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 ‎②地方政治自主性受到压抑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更为明显 ‎④官员处理政务时拘泥规制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清代内阁为首的各衙门,秉承依据案例处理公务的原则(仅内阁就有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一方面使各衙门处理起政务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使得官员处理政务拘泥规制,缺乏创新和自主性,说法①④是正确的,A项符合题意;各衙门是包括内阁等中央机构的,说法②没有全面概括问题,各衙门都只是行政部门,按案例办公与国家的大政决策无关,③说法错误,与②③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迪奥多鲁斯是一位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①一名妻子:②两个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④帮的来自邻邦的狄奥戈奈斯。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人数一共是 A. 2人 B. 3人 C. 4人 D. 5人 ‎【答案】B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有公民权的是二个成年的儿子和迪奥多鲁斯,共3人,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9.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将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这表明 A. 竞技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B. 成年男性公民是民主的基石 C. 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竞技比赛 D. 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父辈和城邦的荣耀,他们会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可知,这样的公共活动可以提高成年男性的作战能力,团结城邦民众凝聚力量,故选D。竞技精神是英雄主义的体现,与人文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说的古希腊人,不单单包含实行民主制度的城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雄人物的塑造与竞技比赛有一定的关系,但C项“源于”的说法属于过度解读,排除。‎ ‎10.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 A. 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B. 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 C. 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 D. 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更厚实和更成熟”“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先驱,法律制度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石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罗马法中没有权力制衡原则,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没有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有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印度等,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古罗马文明是世界最早的古文明,故D选项错误。‎ ‎11.观察下表,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第一表传唤 内容 一、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四、如诉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六,如当事人不能和解,则双方应于午前到广场或会议厅进行诉讼,由长官审理。‎ A. 内容相当广泛,阶级性强 B. 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C. 条文比较明晰,实用性强 D. 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双方应于午前到广场或会议厅进行诉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法律条文清晰明白,操作性与实用性强,因此选C项。材料未能体现罗马法内容广泛,阶级性强,故A排除;B项是万民法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D项是习惯法的特点,材料是成文法,故D排除。‎ ‎12.1867年,英国通过了议会改革方案: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材料体现了英国 A. 议会主权扩张 B. 工人运动高涨 C. 普选权的实现 D. 选民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可知,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权力扩大,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3.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 ‎14.近代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帝国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公民普通投票选出。它对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单独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无权要求政府做政务报告。该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德国具有帝国议会,当时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君主具有较大的权力,公民权利受限很大,故D选项正确;英国只有议会,并没有帝国议会,故A错误;美国只有参议院和众议院,并没有帝国议会,故B选项错误;法国只有议会,并没有帝国议会,故C错误。‎ ‎15.1982年出版的苏联历史教科书和2016年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描述有明显的不同,如列宁在1982年历史教科书出现了30次,而2016年历史教科书仅出现了7次。这反映出 A. 苏联时期的教科书没有研究价值 B.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C.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带有时代烙印 D.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缺乏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1982年苏联尚未解体,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当时的教科书出现次数较多,而2016年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列宁在当时教科书出现次数较少,这反映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带有时代烙印,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同,而并没有提到苏联时期的教科书的其他内容,因此无法得出苏联时期的教科书没有研究价值的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就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题目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编写时代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一不同也恰恰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不是缺乏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 ‎16.《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居住及租地权 D. 使馆驻兵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故答案为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 ‎17.下列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奋起抵抗的史实。其中属于赞颂抵抗日本侵略的诗句是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③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④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赞颂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④赞颂的是领导百团大战的朱德、彭德怀,③④属于赞颂抵抗日本侵略的诗句,故答案为D项;①为抵抗英军侵略的三元里抗英斗争,②为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均与抵抗日本侵略无关,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C项。‎ ‎18.“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列四个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其中四个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船启航 ‎②灯塔指引 ‎③星火燎原 ‎④进京赶考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红船启航”是指中共一大的召开,“灯塔指引”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抗战,“星火燎原”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京赶考”是指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19.下列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历史情形,最有可能出现于 阶层 农民 工人 学生 商人 军、警、法、政、自由职业者等 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 ‎40%‎ ‎23%‎ ‎25%‎ ‎10%‎ 极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土地改革时期 ‎【答案】C ‎【解析】从农民、工人和学生在国民党党员中所占比例较大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情形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是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还没有改组为国民党,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的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B项;土地改革时期的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排除D项。‎ ‎20.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排除D项。‎ ‎21.1941年,陕甘宁边区鼓励私人开办工商企业;欢迎民族资本家、海外华侨来根据地兴办实业;在尊重中国主权并且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根据地进行实业活动。边区政府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 B. 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C.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D.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陕甘宁边区”可判断出材料显示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材料反映的是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寇的进攻,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大力发展工商业的相关措施,这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取得抗战胜利而鼓励发展工商业的相关措施,没有体现土地革命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不存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通过三大改造,而不是这时期,故D选项错误。‎ ‎22.下列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对中国抗战的评价话语。如果将这些话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中国抗战 斯大林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 罗斯福 假如中国被打垮,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战,他们即可打下澳洲、印度。‎ 丘吉尔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A. 有效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B. 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避免两线作战”“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战”“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等信息可知,中国抗战有效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战对盟国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抗战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23.有诗曰:“国耻深仇,百余载,今朝洗雪。忆往事,全民怒吼,英夷作孽。炮舰侵疆强贩毒,群豪抗敌甘流血。腐清廷,割地又赔银,金瓯缺。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让山河更美,国强民悦。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等信息来看,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运用,故答案为C项;《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台湾问题与“英夷作孽”无关,排除A项;从“龙昂首,英旗撤”来看,不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而是香港回归,排除B项;从“澳岛归来时亦迫”来看,澳门尚未回归,排除D项。‎ ‎24.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逝世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发去唁电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其中的“一生然诺”指的是 A.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 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C. 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 D. 提出实现“三通”的目标 ‎【答案】A ‎【解析】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汪辜会谈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排除C项;实现“三通”的目标是1981年由叶剑英委员长提出,排除D项。‎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夹,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摘编自故宫相关文史资料 材料二 在伯里先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唯一接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忐《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3)以美国为例,说明现代民主制度是如何突破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局限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中央集权。‎ 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主要表现: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抽签选举大多数的公职人员。‎ ‎(3)实行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由民众选举产生公民代表来行使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4)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抽取关键字,可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等。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表现:根据材料二 “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可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公民大会权力最高;定期召开;“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相对完备,抽签选举多数公职人员等。‎ ‎(3)突破:以美国实行间接民主和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等为据,说明现代民主制度相对直接民主的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是一大进步。‎ ‎(4)说明: 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为据,从联邦制和两院制,保留奴隶制等方面,即可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答案】(1)察举制。标准:品行;孝廉;才学。‎ ‎(2)观点:主张废除九品正制。理由:在九品正制下,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3)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1)根据“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官标准主要是品行、孝廉和才学。‎ ‎(2)根据“愚臣以为罢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可知其观点是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根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理由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下依据门第选官,中正官会徇私舞弊,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3)根据“征文射策,以取禄位,……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形成,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提高个人影响力。‎ ‎27.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自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自童光政的《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 ‎ ‎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讲到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时,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强调:“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应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应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改编自全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 ‎(1)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分析“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并从政治的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答案】(1)革命:辛亥革命。意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扫除障碍;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2)表现:召开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出其中3点好可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等信息来看,“这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等方面来回答。‎ ‎(3)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联系所学可以列举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事例。联系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