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宜春第九中学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宜春第九中学(宜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城邦政治 B.贵族共和制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D.中央集权制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3.“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 C.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D.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5.《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6.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 C.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 7西方某学者说:“ 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国家元素,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业已到位。其在欧洲的浮现,则晚了整整一千八百年。”该学者评论的是( ) A.周代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元朝的行省制 8.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地方制度的沿革 B.宰相制度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德才兼备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10.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1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12.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B.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C.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D.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13.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 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4.史载:“ 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 A.唐代的尚书省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中书省 D.明代的内阁 15.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 A.完善了察举制度 B.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16.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7.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有关元朝行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行省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设置行省有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行省官员可任意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D.行省管辖范围覆盖河北和山东地区 18.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上述史实说明唐代( ) A.相权逐渐集中到少数宰相手中 B.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C.通过分散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D.宰相的地位和权势发生根本改变 19.“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20.《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琅琊王氏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 B.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 C.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 21.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撒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2.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3.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2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2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10分) (2)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6分) 2.(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孟子·万章篇》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宋朝时期的科举严防舞弊,坚持选拔人才与“严法、尚法”并行。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主张废除明经科,专注于进士科,不再考诗词,改为经义。当时政治需要重权经术的人才,不注重文艺。宋代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相对于唐代更为严格。“糊名”法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是为了防止考官存心录取自己门生,结党营私。应试人员必须要以真才实学通过考试。 ——《汉代至明清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选官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途径的特点。 (3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的进步性。(8分) (1) 根椐材料三,概括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制度制定的启示。(8分) 3.(15分)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宜春第九中学(宜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第I卷(选择题) 1 2 3 4 5 D A C A B 6 7 8 9 10 B B D A A 11 12 13 14 15 B B A C D 16 17 18 19 20 D B A A C 21 22 23 24 25 A D A A B 第II卷(非选择题) 26 (1)答案: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每点2分,共8分) (2)答案: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分)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4分)(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 (1)途径:贵族世袭。(1分)特点: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分)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的进步性。(8分) 答案:进步性:分科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人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注重才能,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每点2分) (3)答案:措施:实行“糊名”法;废除明经科,专注进士科;专注经义,废除诗赋。(每点2分)启示:严格人才选拔制度;注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每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8 (1)答案: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2分)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分,两点2分) (2)答案: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4分)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2分,酌情给分) (3)特点:疆域辽阔。(1分)制度:行省制度。(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