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永川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考前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一战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C.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推进革命的发生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答案】C 【解析】 由“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可知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说法错误。 2.决定十月革命采取暴力革命的主要因素是: A. 俄国的落后 B. 长期的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俄国没有合法斗争的条件 C. 临时政府继续参战 D.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月事件的发生,表明和平方式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不可能,因此只能采用暴力革命才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可知,暴力革命的手段是由俄国的国情造成,俄国是沙皇专制制度,缺乏民主导致,即长期的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俄国没有合法斗争的条件是长期的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俄国没有合法斗争的条件,故选B;是否采取暴力革命与国家的落后没有直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临时政府继续参战是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因素,故C 选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十月革命采取暴力革命的主观因素,故D选项错误。 3.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因素是: A. 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 B. 列宁《四月提纲》的指导作用 C. 布尔什维克取得苏维埃中的多数 D. 人民群众掀起新的革命浪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导致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原因是临时政府继续从事一战,说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是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因素,故A选项正确;列宁《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到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这是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主观因素,故B选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取得苏维埃中的多数,俄国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也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观因素,故C选项错误;人民群众掀起新的革命浪潮也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观原因,故D选项错误。 4.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①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的情况下实施的,它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因此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国情,而不是倒退,②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知道,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③正确;新经济政策的使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当时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5.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 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B. 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 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看所有制的构成,苏俄虽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但占主体的仍是公有制成份,而这是通过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现的,故C选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而不是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就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使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因为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但这不是判断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故D选项错误。 6.苏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比,类似之处是: A. 实行贸易垄断 B.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C. 取消自由贸易政策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的创举就是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而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是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与当时的俄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故中国向俄国学习,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结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选项正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垄断,故A选项错误;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走向计划经济,而不是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恢复自由贸易,不是取消自由贸易,故C选项错误。 7.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 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矛盾 B. 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D. 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发展、高涨都是由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引起的,每次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出现新一轮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对象主要是殖民侵略者,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的直接原因应是殖民侵略的加深,故D选项正确;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矛盾,但这不是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故A选项错误;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矛盾激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俄国忙于国内的战争,没有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故C选项错误。 8. 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评定,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C.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D. 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国家实力增强,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说法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 9.下列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 B. 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帝国主义在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C. 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所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D. 德国和日本受到限制,而美国则成为该体系的主导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由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故A选项正确;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秩序,不是全世界,故B选项错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故C选项错误;美国仅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故D选项表述片面。 10.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指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A. 打破英国的海上霸权 B. 防止类似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再次重演 C. 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 D. 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关于航海自由的计划暴露了美国的野心,即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优势,排挤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而称霸世界,故D项正确。A项属于直接目的,真实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而称霸世界,排除。材料强调威尔逊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而不是防止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上演,排除B。C项表述错误,不可能取消一战期间大国之间签订的分赃密约,排除。 点睛: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航行有绝对自由”,紧扣设问要求“真实目的”,结合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参加和会的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最能反映巴黎和会的这种分赃性质,故答案为D项。②③是对战败国德国的惩处,与分赃性质无关,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2.一战后,美国在下列哪一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没起着关键作用: A. 欧洲经济的复兴和赔款问题 B. 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C. 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 D. 远东太平洋地区秩序的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欧洲几个大国英、法、德之间的协调,美国当时在欧洲仍推行孤立主义政策,故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8月,英法美意日在伦敦召开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以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即《道威斯计划》,因此美国在欧洲经济的复兴和赔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制定了限制海军军备的规定,其中美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为了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建立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秩序而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3.美国总统胡佛对其继任者实行工业复兴法极为不满,称之为法西斯行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 采取了政府干预手段调节工业生产 D. 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实施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蓝鹰运动,这主要是采取了政府干预手段来调整工业生产,这被前总统胡佛称为“法西斯”,故C选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主要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措施缓和经济危机,而不是剥夺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故A选项错误;对美国而言,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合法政党,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总统胡佛对其继任者实行工业复兴法极为不满”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胡佛对罗斯福的工业复兴法不满,没有涉及到农业政策,被胡佛称之为法西斯行径的主要是国家干预的政策,而不是对农业政策是否进行调整,故D选项错误。 14.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相同因素是: A. 民族复仇情绪的滋长 B. 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 C. 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权统治 D. 法西斯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下,三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极权政治,从而促成了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故C选项正确;民族复仇情绪的滋长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主要因素,故A选项错误;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也是德国法西斯建立专政的主要因素,不符合其他国家,故B选项错误;法西斯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符合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情况,不符合其他国家,故D选项错误。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 A. 它有利于法西斯国家得到经济、军事援助 B. 它模糊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 C. 它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 它不给予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侵略的矛盾,面对侵略,美国以“不向发生战争的双方出售武器”作为标准,使正义的反法西斯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援助,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得它们没有受到有力的遏制,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对作战的任何一方都不提供援助,故A选项错误;美国在这时期推行的“中立”政策是对作战的国家不出售武器,而不是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故C选项错误;美国的“中立”政策指的是“不向发生战争的双方出售武器”,与是否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无关,故D选项错误。 16.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同盟 B.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 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D. 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法西斯强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英法美是既得利益者,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正是他们的绥靖使法西斯势力日趋嚣张,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前,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别国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但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因此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同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而不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不是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故D选项错误。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联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 A. 西西里岛登陆 B. 诺曼底登陆 C. 突尼斯歼灭战 D. 阿拉曼战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二战后期的战争形势,从总体形势而言,西西里岛登陆是英美盟军在北非决定性的战役阿拉曼战役中取得胜利后,攻入意大利本土的关键战役,但没有造成题干所述情况,突尼斯歼灭战是1943年3月到5月英法美盟军在北非战场又一次巨大胜利,但仍然没有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联军夹击中,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盟军攻入欧洲大陆,从此,英美在西部,苏联在东部对德国形成两面夹击,答案为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各次重大战役意义的认识和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较熟练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会比较和归纳。 18.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企图以经济制裁来约束日本,不想过分刺激日本,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 A. 美国认为当时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日本 B. 美国认为有华盛顿体系的制约,日本不敢擅自违背 C. 美国正准备参加对德作战,无暇顾及日本 D.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没有触及美国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形势吃紧,法西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时期,欧洲反法西斯国家面临重大威胁,美国正加紧援助各国抗徳,因此美国认为当时最大的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日本,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法西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时期,欧洲反法西斯国家面临重大威胁,因此美国在当时的注意力在欧洲战场,美国认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日本,不是美国认为有华盛顿体系的制约,日本不敢擅自违背,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因此在这时期不存在美国正准备参加对德作战的情况,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美国不想过分刺激日本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认为这时期主要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日本,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否触及美国的利益无关,故D选项错误。 19. 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 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 B. 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A. 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这一说法是错误的,罗斯福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了局部的调整;B. 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说法错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解决其内在的矛盾;C.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说法不符合史实,新政美国走出了危机的阴影。故此题应选D项,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是常考点。①直接影响: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③历史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 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的目的 B. 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 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 更多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十年代危机的影响下,各国都进行政策调整,其中以罗斯福新政最为典型,其开辟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起到了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作用,故C选项正确;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德、日等国法西斯上台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不是一个机遇,故A选项错误;20世纪初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遇主要指的是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内部调整,实行国家干预的方式缓和经济危机影响,从而形成新的运行机制,而不是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故B选项错误;“机遇”的含义是正面的、积极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经济大危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机遇是指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新的运行机制,而不是指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故D选项错误。 21.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是: A. 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 B. 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C. 贷款投资帮助德国经济恢复 D. 拒绝加入法国的安全保障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势力均衡”政策主要在欧洲推行,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的,旨在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不能体现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故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保持整个欧洲的势均力敌,故B选项属于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意;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故C选项属于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意;一战后,不愿意法国势力在欧洲大陆过分膨胀而拒绝加入法国的安全保障体系,故D选项也体现了英国“势力均衡”政策,不符合题意。 22.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不一致的是: A. 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 B. 德国赔款问题 C. 限制德国军备问题 D. 日本归还中国胶州湾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都企图通过控制国联达到称霸的目的,由于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控制国联,最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国联为英法操纵,故A选项符合题意;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因此在德国赔款的问题上,英美的态度是一致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等,因此对限制德国军备问题上,英美国家态度是一致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在美国主持下召开英美等国参与的华盛顿八国会议上,青岛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在美国帮助下,1922年2月4日日军被迫撤出青岛,因此英美在日本归还中国胶州湾问题上态度一致,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23.根据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A. 承认了爱尔兰南部享有自治权 B. 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 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 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对威斯敏斯特法的认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英国的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爱尔兰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大大加强。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被迫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等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自治领仍承认自己是英联邦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实际上削弱了英国与自治领的政治控制,故B选项正确;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国承认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等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的权力,而不是承认爱尔兰南部享有自治权,故A选项错误;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等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即是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而不是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故C选项错误;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而不是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故D选项错误。 24.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 B. 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 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 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将33 万多名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这就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所以C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敦刻尔克大撤退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军队 B. 苏德战场是抗击德军的主战场 C.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D.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即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故C选项正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军队,但这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故A选项错误;苏德战场或中日战场都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根本保证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故B选项错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但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故D选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三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一一余粮的自由支配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一一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材料二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3)材料一与材料三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4)通过材料四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国家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目的在于使消费趋于平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2)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他忽视了当时俄国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经济困难、农民不满等等。 (3)手段目的相同: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它们的历史条件、措施和结果等方面都不相同。 (4)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不断地改革 【解析】 【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可知,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根据材料“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的产品课以重税”可知,国家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过剩,因此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国家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性地减少农产品的生产,以使消费趋于平衡,达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目的。 (2 )根据材料“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即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但当时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不能使俄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持续坚持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内容是罗斯福新政,材料三的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是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利用国家的行政命令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并恢复经济;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因此两者都是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异,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时采取,而新经济政策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实行的;罗斯福新政对农业主要是采取减产等措施,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新经济政策随着列宁的去世而逐渐被废除等两者的不同点从它们的历史条件、措施和结果等方面分析回答。 (4)根据材料“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及时对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做调整,借鉴对不同制度的国家经济政策和经验,对经济政策制度不断地改革。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邻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她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2)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分别? (3)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政策。 【答案】(1)张伯伦:是在德国提出对捷克的领土要求,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的情况。丘吉尔: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2)张伯伦: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为当时英国没有直接受到法西斯的进攻,同时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丘吉尔:坚决抵抗侵略,因为德国在灭亡波兰后,没有去进攻苏联,而是进军西、北欧,把矛头对准了英法。 (3)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丘吉尔的抵抗侵略只是在牺牲小国利益还不能保住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被迫与德国相抗衡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是张伯伦在1939年11月所发表的言论,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协议。材料二是丘吉尔在1940年5月发表的言论,根据材料“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发表的。目的,不管是张伯伦对德国的妥协退让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己,还是丘吉尔的坚决抵抗到底的决心,两个人的目的是一致,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 (2)态度,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持不同的态度,张伯伦的态度是对德国纵容其法西斯侵略行为,因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正式开始,英国没有受到德国直接的攻击,也因为当时的英国向祸水东引,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而丘吉尔的态度是坚决抵抗,不惜一切的代价去胜利,因为这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并且德国闪击波兰后把侵略的矛头直接对准了英国。 (3)关系,根据材料“总不能仅仅为了她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可知,在张伯伦的眼里不能为了小国家的利益使得英国卷入战争,英国是个大国,因此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保证英国的利益;评价,张伯伦通过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丘吉尔的抵抗是因为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还不能够维护英国利益的时候提出要坚决地抵抗,不惜一切的代价来胜利。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苏联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美国人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 材料三 广岛早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 ——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2卷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答案】(1)美国海军的优势;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投放原子弹。 (2)战胜日本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美、苏、中都只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中的组成部分。美国力量决定论忽视了中苏力量的重要作用,苏军力量决定论同样忽视了中美力量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全面的。美国投放 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美国的人员伤亡、减轻实力受损程度,其结果是使许多日本平民成为原子弹的无辜受害者,是不人道的。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二战中战胜日本的原因。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回答时既要注意中国人民的主要贡献,也要重视美国与苏联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回答,材料内容并没涉及到中国自身的问题。 (2)第二问,本题实际上可以转化成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评价的问题,材料内容都是出自英美等西方大国人之手,所以他们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分析是不会站在中国人自己的立场的。所以回答本题时既要注意抗日战争胜利是各国合作的结果,更重要的更要注意中国人们的顽强抵抗才是接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三、问答题 29.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答案】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后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并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到处侵略扩张,世界形势朝战争方向发展。 根源: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两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②德意日三国历史上都有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传统。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英法美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而德意日则是受制者,引起了它们的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 影响:①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被侵略国家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反对法西斯威胁作为主要任务,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英法美帝国主义起初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后来逐渐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被逐渐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结束,最终导致第二次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对第二问引起变化的根源要全面考虑,有历史传统,现实因素等。对第三问,要联系30年代后到二战前这一段时间的有关史实进行概括、归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逐渐上台,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大肆对外侵略扩张,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德意日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到处侵略扩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根源,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了德意日国家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处理不当,引起了它们的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以及德日等国的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影响,随着德意日等国家的对外扩张,被侵略的国家掀起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被逐渐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结束,世界逐渐被推到战争的边缘;对德国等国家的对外侵略英法等国家采取纵容默许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的气焰;英国等国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时改变以往的绥靖政策,正式对法西斯国家作战,逐渐形成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战线。 30.结合史实,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存在着哪些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二战的爆发有何关系?美国是怎样利用这些矛盾在亚太地区抵制日本势力的?结果怎样? 【答案】存在的矛盾: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理,激起了德国的抵触和群众的痛恨心理,致使希特勒利用这一矛盾上台,以军事手段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在对德问题上和称霸欧洲方面存在着矛盾;美国与英国、日本之间在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上矛盾重重。③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英法日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同时在战后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与“二战”的关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以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基础,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的战后统治秩序。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复苏,军国主义复活,日本法西斯势力上台,帝国主义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导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一步步突破“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势力的抵制:在亚太地区美国一度成功地抵制了日本势力的扩张。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的签订,埋葬了英日同盟;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使日本的海军受到限制;《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1940年,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危及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为了抵制日本,美国对日实行部分禁运,继而又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财产,日本决定报复美国,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解析】 【详解】答好此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概括出该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明确了这点,再论述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与二战爆发的关系,就有了明晰的思路。第二问要注意用史实概括。第三问要从华盛顿会议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美日之间的斗争等方面去考虑。 内在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对德国的处理不当而导致德国的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体现在,英法美日等国之间,在各方面的利益方面矛盾重重;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略,导致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关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战后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处理不当,引起德国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德国经济复苏,逐渐建立法西斯专政,军国主义复活,日本法西斯势力上台,逐渐成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最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抵制,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的签订取代了英日同盟;通过《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限制日本的海军;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过程中,美国通过对日实行部分禁运的方式限制日本。结果,美国对日本的限制和禁运措施导致了日本对美国的报复行为,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31.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结合你对“二战”起因和英法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丘吉尔的话有道理。 二战的爆发同一战一样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战争的直接责任者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但在战争爆发前,英法美苏等大国如果及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采取共同的措施”或许能制止这场战争,至少可以缩小战争的范围,减少战争的损失,也许“灾难”永远不会降临。 下面可以从英法美苏参战得到一些认识:英法两国对法西斯侵略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挑起战争,英法自食其果,法国沦亡,后来英国参战得以自保。 美国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在法西斯侵略嚣张时,美国的中立法无疑是给了侵略者一颗定心丸,使其肆无忌惮的发动战争。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促成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问题上,做的工作不够,特别是当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随即把矛头指向波兰,战争一触即发,苏联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尽管该条约对保证自身安全,推迟苏德战争爆发是必要的。但在客观上造成了坏的影响,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为德国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 上述四国的表现,说明了这些国家具有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的短见,尽力避免卷入战争以自保,到后来各国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整个世界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 【解析】 【详解】本题为分析说明题,首先在对史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丘吉尔的观点作点评。然后结合二战的起因分析丘吉尔观点的合理成份,最后从四国的具体情况分别阐述。 根据材料“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爆发前英法美苏等国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制止和避免战争,如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美国长期的“中立”政策,及苏联的单独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措施,助长了法西斯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丘吉尔的言论有一定的道理等从二战前的英、法、美、苏等国家对待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和措施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