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目要求的. 1.(1.5分)《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2.(1.5分)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遂面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 3.(1.5分)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对“君”“臣”都进行了猛烈抨击 4.(1.5分)“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5.(1.5分)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介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 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D.在世界处领先地位 6.(1.5分)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 A.与诗、书相融 B.追求神韵与意趣 C.体现文学之美 D.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7.(1.5分)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 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8.(1.5分)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9.(1.5分)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 A.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削弱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0.(1.5分)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1.(1.5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12.(1.5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3.(1.5分)《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4.(1.5分)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15.(1.5分)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16.(1.5分)“南方谈话”促成了著名的92派,即1992年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家。据统计,这一年,全国 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在当时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92派”都成功了。这 说明“南方谈话”( ) A.具有激活人才和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B.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社会体制 C.拉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 D.彻底打破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禁锢 17.(1.5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 B.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 C.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 D.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 18.(1.5分)“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材料说明( ) A.技术变革导致科学进步 B.经典力学标志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C.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D.蒸汽机的发明标志工业时代到来 19.(1.5分)“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20.(1.5分)如图所示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上判断,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1.5分)“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评价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22.(1.5分)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3.(1.5分)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经济制度转型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D.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24.(1.5分)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1.5分)《魏书》载:“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崇尚武力控制 B.促进民族交融 C.认同汉族文化 D.避免政治斗争 26.(1.5分)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27.(1.5分)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28.(1.5分)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吏治腐败 C.经济凋敝 D.制度腐朽 29.(1.5分)《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30.(1.5分)《全球通史》评述:“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从材料可判断,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 ) A.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全盘西化,全方位地学习 D.对西方文明完全排斥 31.(1.5分)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未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 A.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B.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32.(1.5分)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二、材料分析题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5.(15分)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题干材料《礼记》中引文的大意是: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孟子》强调的是规矩;《道德经》中强调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韩非子》中强调以法治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都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当时思想领域的局面,但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B项是法家的思想主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解答】根据所学,社会中习俗的变化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密切关系,服饰的变化和统治者思想的要求有关系,唐朝时期统治者开放的态度,而宋时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服饰十分拘谨,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解答】题中所述的现象都是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现象,而李贽确大加赞扬,反映了李贽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观点,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 【解答】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知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考生需要读懂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数学、天文历史气象、农学、地学等科技占很大的比重,而这些科技均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C正确。 A、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可知,中国画突出追求神韵与意趣,故B项正确。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 【解答】A题干未体现,排除。 B“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即文人卖文卖画、与商人结交;而商人也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受商业发展的影响,正确。 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解答】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古学复兴”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排除; B时间、内容上都不符,排除; D是16世纪的事情,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判断出是加尔文先定论的思想,结合先定论思想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加尔文宗教改革中先定论的思想,该思想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故A项正确。 B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排除。 先定论强化了对上帝的信仰,故C项错误。 先定论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卢梭,法国人,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为阐述“天赋人权”,提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是思想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 【解答】根据题干“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可知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A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B属于康德的主张;C属于伏尔泰的主张。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解答】从材料中的“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可以看出该师范学校崇尚中体西用,故D正确。 从材料中的“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可以看出并不是全面复兴旧学,也不排斥西方新学,故A、B错误。 新学消解旧学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民主与科学思想,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袁世凯统治时期尊孔复古、倒行逆施,因此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来改造中国现实。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 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 当时的社会需要成为最主要的因素,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应排除。 D项与题干要求无关,应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 【解答】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其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正确。 A、B、C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解答】从题干“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中可以看出是在肯定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故选:B。 16.【分析】本题以92派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南方讲话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由材料中“全国 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在当时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92派”都成功”,这充分说明了南方谈话具有激活人才和生产力的积极意义,正确; B、南巡讲话提出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涉及社会体制的信息,排除; C、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 D、南巡讲话破除了人们关于改革发展的思想禁锢,但不是彻底打破思想禁锢,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B.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题干“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可知,牛顿的力学体系发发表带动了以工业革命为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故C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技术变革对科学的影响,排除。 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人类进入科学时代,排除。 D项,题干未体现蒸汽机发明的意义,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量子论产生的意义,要求学生结合量子论的产生背景和内容特点来分析材料。 【解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20世纪的研究成果,故而经典力学生物进化论可以排除A,B,而相对论主要涉及到的是时空观念和超宏观世界,排除C.只有量子论会涉及到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里,这一发现只可能是普朗克的量子论。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风格的美术作品代表作。 【解答】①是浪漫主义风格; ②④是印象画派; ③是现代主义立体派。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 【解答】从材料中的“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可以看到这一文学流派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故D正确。 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影视艺术与人类的生活,侧重于考查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影视反映的生活。 【解答】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故排除; B.根据“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可知,好莱坞影视宣传美国的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故正确; C.材料反映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无法体现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故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运作模式的变化,故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掌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经济制度转型”,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经济制度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确立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A项是按军功授爵,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的措施是有利于树立改革的诚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是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喜好,由此可知,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26.【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王安石变法中与生产有关的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使农民的种子有保障,农田水利法使土地面积扩大,可灌溉的水源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应排除。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由材料中“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们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教会的作用,是对天主教会神学权威的否定,故A项正确;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故B项错误; 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提高世俗当局的权力,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A。 28.【分析】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解答】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9.【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需要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分析,注意把握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解答】依据材料“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可以看出农奴制改革造成了社会分化,奠定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D。 30.【分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治维新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军事上: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解答】“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表明日本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故A正确; B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C与“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不符,排除; D与“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不符,排除。 故选:A。 31.【分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故D项正确; A项使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排除; BC项不符合“最有远见”,排除。 故选:D。 32.【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解答】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故C正确; A项说法明显错误,下层民众上书并非对皇帝的不尊敬,而是不懂得相关规矩,排除; B项说法断章取义,排除; D项材料也能体现,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意思,排除。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33.【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百家争鸣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分析;(3)本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现象,依据材料一“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思想现象是百家争鸣,西方思想现象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 (2)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分析。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比较。 (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的冲击、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故答案为: (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原因 中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3)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34.【分析】解答本题主要把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响,能够正确从当时和深远两个方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解答】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首先,依据题干中“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提出观点。其次,依据董仲舒新儒学的有关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赞成董仲舒思想可以从其新儒学体系的积极作用分析作答;反对从其思想的消极方面作答;一分为二的观点则从上述两方面综合分析。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35.【分析】(1)本题考查厉行法治的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组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3)本题考查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 【解答】(1)第一小问治国方略,根据材料“民本,法也。…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得出厉行法治;根据材料“…故善治者,刑…故不赏善而民善。”得出严刑峻法。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方略,根据材料“盖君子之为政,立…则日亦不足矣。”得出立善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组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3)本题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回答时必须结合材料,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根据材料一得出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根据材料二得出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 故答案为: (1)治国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 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方略:立善法。 具体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组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3)主要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