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荣俊 审题人:荣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 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2.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米市、面市、缎子市、帽子市、穷汉 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米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元朝政府抑制工商业发展 B.水陆交通不便不利于商业发展 C.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D.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消费 3.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 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棉纺织业已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种椬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4.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5.中国近代很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谴责“官督商办”的同时,几乎都提到举办铁路、轮船、开矿、种植都应“一体准民间开设”。由此可推知,改良主义者最为认同的企业是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继昌隆缫丝厂 D.驻华英美烟公司 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7.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年份 1873 1893 1903 1920 进口值 10349 23582 72130 118759 机制品出口值 180 470 11423 19694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 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 8. 下图反映的是1875—1931年主要年份手工土布(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情况 A. 反映了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 B. 说明提倡国货运动效果显著 C. 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9.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10.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C.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1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2.1967年2月,毛泽东批示要求进行“三支两军”。其中除了“支左”外,“支工”、“支农”、“军管”、“军训”都是为了保护生产的继续进行。同年3月,又批示:军队不但要协同地方管农业,对工业也要管。由此可知 A.“文革”期间经济领导权发生转移 B.“文革”期间军队对经济贡献较大 C.毛泽东对“文革”的错误有清醒认识 D.毛泽东试图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 13.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中产生雇工现象,由于担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明文规定只准“请1—2个帮手”,“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但实际普遍超过这一限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表明 A.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心坚定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左”倾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 D.国家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 14.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如《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A. 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 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 中国人崇洋媚外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15.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A.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D.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16.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7.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18.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则上升到35%。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D.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19.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 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 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 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C.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 避免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20.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3.3 5.0 —— 3.8 1874—1890 1.7 5.2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 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 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C. 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 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 21.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确保失业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罗斯福突破主要依靠私人和社区援助的传统救济制度,政府强力地介入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该措施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D.维护和增强了失业者的自尊 22. 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 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主要反映了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23.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学习的网页,如果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垄断组织的产生 2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减税来剌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以医治生产停滞、促进生产增长。这一政策体现了 A•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B.供给学派理论 C.货币学派理论 D.新自由主义理论 25.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26.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7.从1955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包括面积、产量、增产措施和农事进度等),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人,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该措施的实施 A.表明苏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表明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表明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D.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8.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同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这种“政治经济结构” 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有利于稀释传统体制遗留的社会矛盾 29.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龙永图打比方说:“要参加奥运会篮球赛,不能—进球场就说‘篮筐太高,是按西方人标准设定的,对西方大个子很合适,对我们不合适,得把那篮筐降下几厘米来适应我们,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这是不可能的,只能面对这个事实。”他意在强调 A.在世界经济领域反霸权主义 B.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必须遵守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 D.发展中国家还需依赖发达国家 30.世行实行加权表决制,每一会员国享有250票,每持有股份1股(票面额为10万美元)另增加一票。除另有特别规定外,世行“一切事项均依多数票决定之”。这种表决制度 A.有利于提高世行决策效率 B.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C.对主权平等因素考虑较少 D.削弱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 31.2017年3月14日,英国“脱欧”法案获得英国议会上下两院正式通过,为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计划于2017年3月底启动“脱欧”程序扫清了最后道障碍。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趋势减弱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32.“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对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这是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对某一国际组织做出的评论。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其“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欧洲共同体成立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D.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52分。 33. 农业是立国之本,各国为发展农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努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28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蝎、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230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永泰元年(765),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的原因。(6分) 材料二 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1933年5月成立,是一个横跨田纳西、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肯塔基、乔治亚、北卡罗莱纳和佛吉尼亚7个州的大型工程。在建坝过程中,15000户家庭需要搬迁,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农民家庭对田纳西工程十分不满,于是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的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管理局用全国的专家和国家资源开发化肥生产,教会农民如何提高庄稼产量,控制森林火灾,改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 ——摘编蓝志勇、李东采《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比,指出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5分) 材料三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说明主要原因。(4分) 材料四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4)依据材料四,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3分) 34.金融领域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五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4分) 材料二 《宋朝事实》载:“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纸币),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元末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收有散曲《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黄河)变钞(钞票贬值)祸根源,惹红巾(起义军)万千……。”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交子流通的背景(3分)并比较宋元时期纸币流通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巳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4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4分) 材料四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因定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益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1960年,罗伯特• 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又会造成美元泛滥。“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到1971年,美元貶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尼克松被迫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 ——摘编自《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二》等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71年“特里芬难题”的结局(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结局的原因(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的秩序最早是以欧洲的秩序为核心的世界秩序,那么到今天来讲,世界秩序是需要一个全世界参加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的秩序,所以我们说全球化来讲,……和今天关联比较密切地两次大的全球化,就是一次是西方发达国家挑起的贸易全球化,实际上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贸易全球化和殖民地推广的这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它的结果。第二次全球化就是二战以后美国推行的全球化是以美元的金融体系全球化为核心的这样的一个全球化。所以呢这个全球化好像也走到了终点,连美国自己都要开始抛弃这种全球化了,但是是不是能抛弃呢? ——崔保国《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治理问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二历史答案 BCDAC BCCBA ADCDA ADBCB ABABC ADDCC BA 33(1)功用:灌溉蓄水;内河航运;防洪排涝。(3分) 原因:中国古代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历代政府的重视,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历史上中国水患严重。(3分) (2)不同:目的上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推进;田纳西工程的综合性强,规模大,功能全;国家机构发挥出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工程兴建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2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改善了该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解决了就业问题,刺激了消费,缓和劳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成为后世发展经济的典范。(3分) (3)时间1:1963—1965原因1: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分) 时间2:1981—1985原因2: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 (4)体制:计划经济体制。(1分) 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2分) 34(1)影响: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王国势力;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稳定了币制,便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答4点) (2)背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交通险峻,金属货币交易不便;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保证纸币的信用。(3分) 不同:宋代交子流通,便于民众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分)元朝滥印纸币,造成货币贬值,掠夺民众财富,引发农民起义。(2分) (3)原因: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经济侵略。(2分) 措施: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建立专门机构负员。(2分) 影响:法币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2分) 。 (4)结局:1971 年,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分)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欧日经济恢复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等。(2分) 35.(12分) 示例1:一战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3分) 说明:西欧国家主导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彼此孤立变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伴随西欧发达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实力大增,以商品输出为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本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9分) 示例2: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3分) 说明: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9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