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4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4‎ 一、单选题 ‎1.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的安全 B. 王位世袭制度 C.统治秩序稳定 D. 嫡长子继承权 ‎2.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之间的争斗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主张 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 老子反对春秋世袭为官制度 ‎3.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广大人民崇尚孝德,统治者 A.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B. 革新了选官制度 C. 设刺史以察民情 D. 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4.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甚至为便于交易,将成匹的布帛分为片段。这说明当时 - 15 - / 15‎ A.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严重凋敝 D. 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5.“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 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6.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7.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D.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8.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 15 - / 15‎ A. 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 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9.《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仍是市坊分离传统B.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10.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11.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 15 - / 15‎ ‎12.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13.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B.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C.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14.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 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 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D. 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 ‎15.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决定的 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D.闭关锁国政策推行造成的直接结果 - 15 - / 15‎ ‎16.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B.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D.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17.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河北户 占河北耕地 山东户 占山东耕地 河南户 占河南耕地 ‎10亩以下 ‎51.4%‎ ‎14.6%‎ ‎57.4%‎ ‎19.8%‎ ‎55.0%‎ ‎15.2%‎ ‎10-50亩 ‎41.1%‎ ‎49.6%‎ ‎37.8%‎ ‎52.2%‎ ‎38.4%‎ ‎49.9%‎ ‎50-100亩 ‎5.8%‎ ‎20.3%‎ ‎3.9%‎ ‎16.9%‎ ‎5.0%‎ ‎19.2%‎ ‎100亩以上 ‎1.7%‎ ‎15.5%‎ ‎0.9%‎ ‎11.1%‎ ‎1.6%‎ ‎15.7%‎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A. 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C.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18.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A. 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B. 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C.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D. 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 15 - / 15‎ ‎19.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 )‎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 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20.据相关资料显示: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说明了 A.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C. 中国对苏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D. 中苏已经由敌对关系转变为盟友 ‎21.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22.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 15 - / 15‎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23.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 进行地方分权 ‎24.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材料主要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欧洲处于封建生产方式解体的起步阶段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联系 ‎25.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据此可知 A. 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 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D. 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26.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 - 15 - / 15‎ ‎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 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27.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A. 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 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 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28.据统计,美国从1921~1929年每个家庭的真实债务从388美元增加到739美元,消费债务的增长升了131%。材料现象 A. 促进了经济的持久繁荣 B. 加速了消费市场的萎缩 C.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D. 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29.1945-1971年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15%,这直接是受到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 美苏“冷战”思维的影响 C. 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D. 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 - 15 - / 15‎ ‎30.联合国是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建立的,美国承担了正常费用的22%(依据经济实力)和维和费用的28.5%(经济实力十常任理事国)。1995年以来,美国经常拖欠联合国费用,2017年度,截止8月,美国拖欠联合国费用已达8.96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 A. 经济出现严重困难B. 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C.世界霸权地位下降D. 国内党争比较激烈 二、主观题 ‎31.(16分)“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晴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 15 - / 1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6分)‎ ‎32.(12分)阅读漫面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从漫面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3.(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5 - / 1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铜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6分)‎ - 15 - / 15‎ 参考答案 ‎1—10CCACD CCDDA 11—20CBCAB BCCDB 21—30BDDBC AABBC ‎31.(1)变化:从陆路交通的西方即“西域”发展到海洋交通的西方即“西洋”。 (2分)‎ 原因:唐朝以来,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贸易兴起;指南针等技术变革,推动海上交通发展;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人们认知的范围;晚清列强侵略的冲击。(8分)‎ ‎(2)原因: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东方文明中心地位动摇;日本明治维新,快速崛起,成为东亚文明中心,企图取代中国;日本地理位置在中国之东。(6分)‎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古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西域向西洋西方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朝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陆地丝绸之路为主,唐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崛起,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频繁,故而将欧洲国家泛称为西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之所以出现近代东洋易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地位下降,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以前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洋概念转变为以日本为核心的东洋概念。‎ - 15 - / 15‎ ‎32.【答案】说明:阐述必须中外结合,必须史论结合,必须将漫面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模式就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就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模式,认为中国模式是适合发展中国家普遍模式的要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一 论题:中国模式引起西方惧怕。‎ 阐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相反,世界大多数国家模仿西方模式,其中大多数没有取得成功。中国模式的成功,使西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他们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西方价值观,诋毁中国模式,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正是西方国家惧怕中国模式的表现。但他们的诋毁和挑拨是徒劳的,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论:中国模式不仅开创了社会发展新的道路,还严重动摇了西方的普世价值。‎ 参考答案二 论题: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比较。‎ 阐述:西方发展模式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模式是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西方模式,多数并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证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当是不同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说明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还说明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 - 15 - / 15‎ 结论:没有统一发展模式,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各有优点,只有结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正确的模式。‎ 其他论题参考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先准确解读漫画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取出中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相关论题,然后加以阐释和说明即可。首先要明确说明自己的论题是什么,论题要有中外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关于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比较的,也可是中国模式与西方国家的态度的,等等。之后的阐释要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 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33.【答案】(1)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3)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 15 - / 15‎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1978年……试点企业……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等方面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 15 - /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