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4.“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数百” C.“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D.“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5.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6.下图体现了某国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 A.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 B.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 C. 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 7.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的开辟 D.第二次工业革命 8.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9.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 10.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风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11.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3.“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 A.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14.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赢家的是美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15.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 A.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B.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16.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1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 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史上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8.《管子•君臣》中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③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 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如图为1948~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三次较长周期的经济繁荣时期,其中造成第三次超长经济增长周期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实行“新经济”发展模式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20.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21.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2.阅读下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 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②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③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④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24.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A.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25.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2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7.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8.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29.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布哈林的这一思想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30.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 ②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③ A.实业教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教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1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31.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于外洋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内和亦不可久也。”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1) 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2分) (2)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2分) (3) 材料三中“中国文物制度”指什么?李鸿章如何看待它?(4分) (4) 结合材料说明李鸿章“变”与“不变”各指什么?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 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口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小麦和玉米……苏联农业生产陷入这种困境并非是对农业漠不关心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斯大林去世后,每一位苏联领带人都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兑现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 材料三 苏俄(联)领导人头像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5分) (2) 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C、D人物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分) (3) 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33.(12分)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高2021届9月历史入学考试参考答案 01-05;DDCDB 06-10:CDDBB 11-15:BACCB 16-20:DBBBD 21-25:ACDCD 26-30:DDCBC 31.14分 (1)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并举办新式教育。 (2分) (2)认识到创办军事工业首先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故主张兴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核心是“求富”。 (2分) (3)“中国文物制度”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文化道德传统;李鸿章认为学习西方不能破坏中国固有的封建传统。(4分) (4)“变”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2分),“不变”是指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不能变(2分)。四则材料说明了洋务派的实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2分)。 32. 14分 (1)最初原因: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2分); 加上违背农民意愿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2分) 根本原因: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分) (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涅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 赫鲁晓夫、勃涅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仍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勃涅日涅夫仍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 (2分) (3)赫鲁晓夫、勃涅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1分)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分)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要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过程、内容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2分) 33.12分 正确选出三个相关关键词并提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主题,3分;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准确,每一点3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