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无答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 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3、春秋时期,晋国任用楚国出奔者王孙启、析公、雍子、子灵等,借这些贵族的知识和才能,“以害楚国”。如城濮之战,王孙启“为先轸谋之,大败楚师”。出奔和“楚才晋用”现象表明当时 A. 政治观念开放,君臣关系尚未固化 B. 分封制瓦解,君权的“沉降”‎ C. 贵族政治消亡,“尚贤”观念出现 D. 士阶层崛起,道德意识淡薄 ‎4、《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A. 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B. 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D. 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明朝宋濂的《元史.百官志一》中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对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世祖任用老练之人,革新政治 B、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C、地方最高长官为蒙古人,掌实权 D、元朝统治集团重用蒙古人,而排斥汉人 ‎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分封制逐渐瓦解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9、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10、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 C.地方吏治废弛 D.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11、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12、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维护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皇帝统辖百官治下的郡县制 D.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1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14、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15、《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16、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 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1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迫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 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C.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20、“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 A.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 C.赞扬专制制度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1、在西方某些国家还保留着一种古代民主制的遗风,如瑞士某些州的广场集会或露天会议,以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小镇的镇民大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决定本州(镇)的事务。这里的“民主制的遗风”指的是 A.尊重一定区域内风俗习惯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集体表决决定人员的去留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22、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23、《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规定:如原告与被告就某物发生争执,那么,原告所提起的是对物的诉讼。例如某人占有一有形物体,铁提肯定这物是他的,而占有人主张他是所有人。铁提既然主张物是他的,所以这是对物的诉讼。这说明罗马法中 A.体现了物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B.物权与债权转化是客观规律 C.所有权与占有权的性质相同 D.占有人对物的权利备受保护 ‎24、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全面体现了以上观点的是 A.在罗马帝国征服扩张过程中罗马法律所起的作用最大 B.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5、《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 ‎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2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征集有关编纂法律的建议,以下主张不会被采纳的是( )‎ A.甲主张增加调节社会矛盾的条款 B.乙主张废除一切身份的不平等 C.丙建议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27、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主要是指( )‎ A.分工合理,效率提高 B.适度分权,皇权加强 ‎ C.消除矛盾,国家稳定 D.相互制约,防止独裁 ‎2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9、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销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严格限制公民的自由 B. 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 公民没有新法的提案权 D. 陪审法庭拥有最高权力 ‎30、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 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 B.罗马法中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的 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比较完善 二、材料题:(两大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 ‎ 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 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摘编自张锐智《论雅典“贝壳放逐法”及启示》‎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刺史(俸禄六百石)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摘编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异同。(10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特征。(4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试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所蕴含的治国思想。(6分)‎ ‎3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2分)‎ 二、材料题:(两大题,共40分)‎ ‎31题:(20分)‎ (1) ‎------------------------------------------------------------------------------------------------------------------------------------------------------------------------------------------------------------------------------------------------------------------------------------------------------------------------------------------------------------------------------------------------------------------------------------------------------------------------------------------------------------------------------------------------------------------------------------------------------------------------------------------------------------------------------------------------------------------------------------------------------------------------------------------------------------------------------------------------------------------------------------------------------------------------------------------------------------------------------------------------------------------------------------------(10分)‎ (2) ‎----------------------------------------------------------------------------------------------------------------------------------------------------------------------------------------------------------------------------------------------------------------------------------------------------------------------------------------------------------------------------------------------------------------------------------------------------------------------------------------------------------------------------------------------------------------------(4分)‎ (3) ‎------------------------------------------------------------------------------------------------------------------------------------------------------------------------------------------------------------------------------------------------------------------------------------------------------------------------------------------------------------------------------------------------------------------------------------------------------------------------------------------------------------------------------------------------------------------------------------------------------------------------------------------------------------------------------------------------------------------------------------------------------------------------------------------------------------------------------------------------------------------------------------------------------------------------------------------------------------------------------------------------------------------------------------------------------------------------------------------------------------------------------------------------------------(6分)‎ ‎32题:(20分)‎ (1) ‎--------------------------------------------------------------------------------------------------------------------------------------------------------------------------------------------------------------------------------------------------------------------------------------------------------------------------------------------------------------------------------------------------------------------------------------------------------------------------------------------------------------------------------------------------------------------------------------------------------------------------------------------------------------------------------------------------------------------------------------------------------------------------------------------------------(8分)‎ (1) ‎--------------------------------------------------------------------------------------------------------------------------------------------------------------------------------------------------------------------------------------------------------------------------------------------------------------------------------------------------------------------------------------------------------------------------------------------------------------------------------------------------------------------------------------------------------------------------------------------------------------------------------------------------------------------------------------------------------------------------------------------------------------------------------------------------------------------------------------------------------------------------------------------------------------------------------------------------------------------------------------------------------------------------------------------------------------------------------------------------------------------------------------------------------(1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