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 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 A.土地私有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均田制 D.分封制 答案 B 解析 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制度下一 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 B 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 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 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 以买卖”即可看出农民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随意处理自己的土地。故 选 A 项。 3.(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 这一制度旨在(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吸收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故这一 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 B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4.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 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对比了农、工、商三种致富手段,肯定了商业致富的作用, 甚至以财富多作为孝悌的表现,说明了当时人们追商逐利的风气,C 项正确。A 项 与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B、D 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 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 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 A.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 C.重农思想 D.重商主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 也。”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农业,即重农思想的反映,故 C 项正确。 6.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 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山西经商现象虽然非常普遍,但最终还是“壮者服 贾,老者归田”,故选 C 项。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A 项错误; 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D 项错误。 7.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 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厚往薄来 D.对外开放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同外国通商。这反映了闭 关锁国的政策,故选 B 项。 8.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________’政 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 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 B.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 D.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 答案 C 解析 由“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可知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闭关锁 国”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图示可知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于战国时期,而“闭关锁国”到明清才开始 推行,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等级提升] 9.(2018·河南商丘期末)《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 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 立锥之地。”这段话( )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答案 D 解析 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 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 秦朝赋税的问题,排除 A 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不是在秦朝,B 项错误;C 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 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命立要契……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 夺”来看,这么做是为了让租佃关系依照规定进行,从而达到规范租佃关系的目 的。故答案为 D 项,A、B、C 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11.(2018·安徽淮北质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 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 是( )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的商鞅,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 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说明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仓廪实而 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国策》 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 )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和“商人众则入税多”说明开始 重视商业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 13.(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政府的“干 预”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 财富。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官营专卖 B.坊市制度 C.闭关锁国 D.朝贡贸易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控制,故 A 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政府对城市 的管理制度,与题干“强权掠夺”不相符,B 项错误;闭关锁国是古代中国的对外 政策,C 项错误;朝贡贸易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并不关心商业利润,故 D 项错 误。 14.《明经世文编》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 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材料反映的思 想是( )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在中外 交往中,私下往来将这些物品带至境外,使外国得到了这些物品,对中国构成威 胁。据此可知,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故 A 项正确。 15.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但能使沿海 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 策( )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答案 D 解析 “(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应是海禁政策,但海禁政策不是完全“阻 断”中外经济交流,故 A 项错误;重农抑商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但能使沿海居民”,未涉及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故 C 项 错误;由题干中关键信息“百货不通”“民生自蹙”“驱游手为盗贼”可知,这 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 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 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 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 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写出任意四点即可) (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 步”亦可) (4)认识: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成理 即可) 解析 第(1)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其原因从材料一省略号后内容归纳概括 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现象,依材料三中的税收 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总结答案。第(3)问,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其影响要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4)问, 主要从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