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达标检测必修2
专题 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达标检测 必修 2 一、选择题 1.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A [图片反映的是私有经济的基本消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带来 的结果。] 2.北京各界 20 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 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949 年 B.1953 年 C.1954 年 D.1956 年 D [1956 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农民加入合作社 B.“大跃进”战鼓 C.人民公社好 D.领取承包合同 A [1953—1956 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没有 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 4.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B [三幅图片分别是“公私合营”“农业实现合作化”和“大跃进”运动,体现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 B 项。A 项不能全面体现三幅图片;C、D 两项与题干图片无关。] 5.某人找到一段描述:“(1959 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应该是( ) A.人民公社 B.大跃进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A [从题干材料“1959 年”“生产关系”“不成熟”可知是人民公社,故选 A 项。B、 D 两项不属于生产关系角度;C 项在 1956 年已基本完成,故排除。] 6.造成下表中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1957—1960 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 505 164.0 419.6 1 189.3 1958 20 000 196.9 477.0 1 563.1 1959 17 000 170.9 410.4 1 214.7 1960 14 350 106.3 194.1 985.5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三大改造发生于 1953 年到 1956 年,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农产品产量迅速下跌,是 从 1958 年到 1959 年,并且在 1960 年持续急剧下跌,这是因为从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从 1966 年开始的,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1978 年,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7.邓小平曾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 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左” 的错误是( ) A.王明的“左”倾错误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D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排除 A 项;根据“时间最长”排除“大跃进”运动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持续时间最长。] 8.下图所示为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其中 1962—1965 年的变化是由 于( )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铁路交通秩序的整顿 D.八字方针的实施 D [A、B 两项是在 1956 年,C 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 顿,与题干时间不符。1959—1961 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局面,党和政府提出八 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故选 D 项。] 9.邓小平主导下的改革开放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必要的试点是改革开放取得巨 大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中国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最早的试点分别是在( ) A.小岗村、深圳 B.四川广汉、深圳 C.小岗村、上海 D.四川广汉、上海 A [农村改革最早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对外开放最早在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展,故选 A 项。] 10.下列哪座城市与以下的描述最吻合( )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出现最早的民族企业 ③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进 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④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A [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最早的民族企业主要出现于东部沿海 地区,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一个新型区 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只有上海合作组织符合条件,故选 A 项。] 11.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18 个按手印成员之一的原村长严俊昌说:“承包制只能解决温 饱,并不能带来富裕。”它表明的深层次问题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B.小岗村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吃饭问题 C.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改革相互配合 D.生产关系应该适时进行调整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施的,随着农村生产 力的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开始提上日程,故选 D 项。] 12.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我 国( )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始共同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 [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中国共产党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 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全面展开”,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变 化”,未涉及所有制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故 B、C 两项错误;“1978—2008 年”市场调节价比例不断上升,政府定价比例不断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变,故 D 项正确。] 13.“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有外电评论,这是一次加速与国际接轨的会议。中 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阐明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加速与国际接轨”主要是因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C 项。]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 江三角洲地区( )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D [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都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排除 含①的选项。] 15.1997 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 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排除①。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 排除②。中共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 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故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 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 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 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 1987 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 91.5%,成功闯过了价格 改革关。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 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 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2)“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 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 第(1)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第(2)问,注意从“改革” 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答案】 (1)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 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 外开放的新格局。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 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 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 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 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 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6—1965》等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30 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 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 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 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召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956 年”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综合平衡中稳步 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计划生产……按照市场变化……补充”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由表格中内容可知是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正确判 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