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周礼·夏官》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这说明 A. 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的分封国 B. 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 C. 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 D. 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福建被记载,说明西周时期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福建地区并没有出现诸侯国,排除;C项,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财政物资的说法不符合西周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看出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排除。 2.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 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 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属于西周时期的封国,A选项重建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B选项排除;宋国属于先代贵族的封地,C选项排除;分封制下的对象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D选项排除。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4.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此想法是 A 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 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 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D. 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推行郡县制能够有效地解决分裂割据的问题,能够加强帝王的权威,故D项符合题意。 5.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百代都行秦政制”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个“制”是从秦开始的制度;其次,这一秦朝的制度为后世王朝所继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故D正确;世袭制从夏启就己经开始,并不是从秦开始的制度,故A错误;分封制从西周时已经开始,秦时废除,故B项错误;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C不符合题意,排除。 6.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7.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较易排除A、B两项;D项所指在当时主要是指盐铁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等;只有C项把题中材料的抑制豪强大族与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问题(土地兼并)相联系。 8.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由材料“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可知丞相司直弹劾刺史,说明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排除C。 9.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 10.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B 【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 11.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史料,与军机处无关的是 A.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B.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肯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丁此矣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丁内阁,……盖趋然执政之府矣 D.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下其间也 【答案】A 【解析】A 选项讲述的是明朝宰相废除的事件,改革原有的中央政治组织形式,与军机处无关;B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位置优越性;C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职责问题;D选项讲述的是军机处的实质。故A符合题意。 12.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A. 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 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 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 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可知,雅典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权力的制约,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B;由材料“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可知,雅典公民的利益并不会高于一切,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排除A;仔细研读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有法律准则的,并不是由公民主导的,排除C;雅典最高权力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公民大会,排除D。 13.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 直接民主弊端 B. 精英文化的缺失 C. 人民主权的危害 D. 城邦制度的衰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家的治理……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与滥用,故A选项正确;古希腊存在精英文化,例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故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本身没有危害,直接民主的弊端才产生危害,故C选项错误;城邦制度的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4.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 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 D.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故选择B选项;材料只是提出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A选项;保守派并不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故排除C选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主要局限性是行使公民权的只有少数自由人,重要官职没有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 15.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而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①不符合。同时,《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④也不符合。本题也可以采用直选法,只有②③两项符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16.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析】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17.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解析】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18.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19.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20.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21.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始于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故A项错误;宋代和清朝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CD选项排除。 2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 23.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王夫之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答案】D 【解析】“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是王夫之有关哲学思想的论述,故D符合题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是顾炎武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24.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D 【解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D。 2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 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从南宋之后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信息: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解析】 (1)由材料“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可判断出“寡人”指的是秦始皇。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由材料“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这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关于“作用”,可从对统治集团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角度回答。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得出的矛盾有君相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依据材料中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跑的上朝礼仪变化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可知这体现了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27.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不同:注重门第。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选拔方式趋向公平公正;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紧扣“魏晋”“汉代”等信息,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考试的课量、考试方式、科举制的演变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可以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8.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主政治起源于古代希腊,对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二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而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的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权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捕,系以皮带或脚链,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材料四 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是指全体雅典人吗?为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三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四,说说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答案】(1)不是(1分),因为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公民权。(2分)(或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举例:妇女,外邦人。(2分) (2)保护私有财产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1分)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1)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要求学生明确雅典奴隶制民主的含义和具体的范围,根据课本所学即可答出。(2)要求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材料三中“申请执行。此时如债权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捕,系以皮带或脚链,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可以看出是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3)考查的是罗马法律的影响,答出对欧洲和对世界影响两个方面即可。 29.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3)材料四的主张。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4)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材料二“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材料四“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等信息,提炼关键词即可作答。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时代背景、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等方面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当时对社会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在诸国争霸、社会变革的年代,法家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4)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问可以转化为儒家思想独尊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结合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以及汉武帝采取的尊儒措施,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