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历史同步课堂人教必修二测试: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10 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 最应该选择( ) A B C D 解析: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 A 项。 答案:A 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 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通讯业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对诗词的理解。“从举头铁索路行空” “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符合题意的是 D 项。 答案:D 3.1865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 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 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 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 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 B 项是对材料 信息的准确描述。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毛 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C、D 两项的内容。 答案:B 4.下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 雨,可以足不出户,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 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 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 ) A.电话于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解析:该广告介绍了电话会给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好处, 反映了电话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答案:C 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 的主要形式。1994 年,某城从除夕夜 7 点到初五中午 12 点,家庭电话 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 65%左右;1999 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 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 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解析:题干中现象反映了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绪年间上海黄浦江畔的街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 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 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 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 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 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选取任意角度,指出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分析说明出现这一变 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或出现西式建筑。或外 来宗教的传播。或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 原因: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较快;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 政府政策影响;上海人生活水平较高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2015 年底,中国铁路里程将达到 14 万公里。近代中国出现的 第一条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广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 答案:A 2.1880 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 年展 筑至芦台,1888 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 路”的修建 ( )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解析:“津唐铁路”的修建,有利于解决洋务企业运输困难的问题, 尤其对于解决开平煤矿煤的运输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 B。19 世 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航运垄 断局面,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A 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题干不符,C 项错误;修筑铁路与抵 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没有必然联系,D 项错误。 答案:B 3.《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 展引发观念转变,故选 C。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 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A 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 D 项错误。 答案:C 4.下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 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 “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 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是汽车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 业的转型,故选 D。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A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且与史实不 符,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发生了质变,C 项错 误。 答案:D 5.历史教授何辉庆说:“民国成立,中国面临了人类由陆路、海 路活动,走向天空的关口,列强挟带着科技优势,已抢先一步研发, 中国人在后辛苦的追赶,希望不会落后太远。”下列的科技成就最能证 明这一观点的是( ) A.19 世纪 80 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 的基本格局 C.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 序幕 解析:“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意味着中国 飞机制造、航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故选 D。“19 世纪 80 年代,中国 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不符合材料时间,A 项错误;“辛亥革命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不 符合材料“民国成立”“走向天空的关口”,B 项错误;“旅美华侨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证明中国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但是在民国成立 之前,C 项错误。 答案:D 6.“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 声咳。”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材料反映此项发明需要用手拿着,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 房间可陆续与很多个朋友通话,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听到对方的咳 嗽声,可见是电话,故选 A。材料与电报无关,B 项错误;材料与电 影无关,C 项错误;材料与互联网无关,D 项错误。 答案:A 能力提升 7.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 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 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解析:由“雁帛鱼书”“连一线”等诗文内容可推测该文明成果是 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选 A。 答案:A 8.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 ) 时间 通讯发展 丝绸成交额/万两 1909 年 设邮政分局 408 1918 年 设电报局 511 1923 年 设拥有 100 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977 1936 年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 222 户 1 021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解析:从表中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 万两” 到“1 021 万两”不断上升,符合交通通讯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 选 D。此表只涉及“盛泽镇”,没有反映全国状况,A 项错误;没有近 代通讯,古代“丝绸成交额”也大,B 项错误;此表没有通讯近代化 的标准,难以说明“实现了通讯近代化”,C 项错误。 答案:D 9.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 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 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 现象表明( )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解析: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故 A 项错误; 材料体现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交通发展,B 项与题意不符, 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故 C 项错误;材 料体现晚清中国交通是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发展的,说明受到了西方 列强的影响,因而发展丧失其完全独立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 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 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 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无关,故 A 项错误;材 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 B 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 工业品的输入”,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 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6 年 12 月 3 日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 11 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 广九路权许外人 1907 年 11 月 11 日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1909 年 11 月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 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1911 年 10 月 12 日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 10 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 并呼吁各省响应 1912 年 1 月 2 日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 电》 1912 年 4 月 29 日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 少外债之输入” 1919 年 2 月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 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1919 年 5 月 22 日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 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1919 年 8 月 2 日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 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1935 年 3 月 2 日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 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 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 战等主张 1936 年 12 月 19 日 中国共产党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 党各派,共赴国难 ——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 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 用。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工业的 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倡导;重大事件的推动。 (2)方向:从过程看,由民间开始到政府推广;从地域看,由中东 部向西部地区发展;从内容看,由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领域延伸。 (3)作用: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拓展国人参政议政的机会; 布告决策,传播政见;促进经济与体育文化发展;推动民主观念的勃 兴和社会群体意识的形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