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 2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 训练点 1 “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右图是毛泽东的题词,该题词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是( B ) A.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文化凋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文革”结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D.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提出。图片所示是“双百”方针。 这一方针提出于 1956 年,这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 本确立。 2.1951 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 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 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 A )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文艺为人民服务” 解析:材料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后对艺术的态度,1956 年毛泽东 提出“百花齐放”,促进了文艺的发展,故 A 项正确;“百家争鸣” 主要是针对科技领域,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思想,故 C 项错误;“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改革开放以 后提出的,故 D 项错误。 3.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 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 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 )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B.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目的。“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 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 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 主义文化的方针。 4.“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 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D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解析: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 要是科技的作用,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教育领 域,故 B 项错误;学术问题也是科技领域,故 C 项错误;“双百” 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 D 项正确。 5.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 话是( C ) “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 方针,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 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意见。……我们应 该采取放的办法,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 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领导国家的办法”,而言论自由是人民的 民主权利,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采用“放的方法”让大家讲 意见,没有体现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故 B 项错误;从“让大家讲意 见”和“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国家对文艺、 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自由讨论的“双百”方针,故 C 项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 题干无法得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艺路线,故 D 项错误。 训练点 2 曲折的年代 6.1956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 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这一方针的 言论是( D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主张学术和艺术的开放和自 由,“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体现出这一思想。故本题应 选 D 项。 7.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并对当时 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产生了一批和样板戏风格接近的样板作 品。由于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所以样板戏和样板作品是当 时中国人的主要精神食粮。这里的“当时”是指( B ) A.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B.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 C.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期 解析:本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和学 生的时间转移观念。根据题干“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可 以推断样板戏流行的时间为“文革”前后,即 1966~1976 年前后, 此时样板戏达到顶峰,是当时整个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故 选 B。 8.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 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 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 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C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在《观察中 国》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符合“文化大革命”时 期史实的只有 C 项。 训练点 3 文艺的春天 9.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 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 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D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 刚起步,故 A 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 B 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 用主要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21 世纪,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逐 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 的时代变迁,故 D 项正确。 10.下图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B )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解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9 年”。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 路线的拨乱反正,B 项符合史实;“文革”结束是在 1976 年,此后 中国又经过了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开 始于 1980 年,A、C、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11.改革开放后,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 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 ( B ) A.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 文学” B.出现了《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等出色作品 C.出现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D.出现了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解析:《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是 1956~1965 年时期出现 的作品,故选 B 项。 12.某文章指出:“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作贡献。这里的“二为”方针是指( B ) A.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 解析:邓小平指出,文艺是属于人民的,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 13.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 80 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 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 90 年代中期的“人 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 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A ) 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 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 解析:材料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 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历史的理性看待,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 对现实的批判,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借鉴先进理念,故 D 项错误。 14.“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 2 000 多年的沉寂,到 1956 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 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繁荣与统治阶级 的政策有关系,但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不能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4 分,第 16 题 20 分, 共 44 分) 训练点 4 综合拓展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界就中国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出现了诸如“生产力说”“让步政 策说”“阶级斗争说”等多种史学观点。 材料三:1965 年《光明日报》发表青年学者孙达人《应该怎样 估计“让步政策”》的文章。毛泽东十分赞赏:“现在出了个小将孙 达人,写文章反对翦伯赞所谓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让步政 策’……”“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借孙达 人的学术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著名史学家进行迫害批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题词发表于何时?其内涵是什么?(6 分) (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史学界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 上出现了多种学术观点,你如何认识当时的这种学术氛围?(6 分) (3)“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借孙达人的学 术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人进行批判,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 思潮?造成了怎样的危害?(6 分)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请举 两例说明。(6 分) 答案:(1)1956 年春。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要“百家争鸣”。 (2)党和国家以“双百”方针作为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的基本方针,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思想,有利于形成学术气 氛相对宽松的局面,有利于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深入。 (3)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危害:“双百”方针遭到 冲击和破坏;知识分子遭到歧视和压迫;学术空气窒息,学术研究停 顿。 (4)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 文学”;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 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解析:第(1)问,属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难度较小;第(2)问,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双百”方针的推动指导下,许多学术问题 得到了深入研究,活跃了思想;第(3)问,要抓住限定信息“文化大 革命”期间,回答社会思潮与危害;第(4)问,要注意所举的例子应 是新时期的。 16.20 世纪,中国戏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戏的崛起都是意味深长的事件,而这一现象无疑使得 戏剧的价值体系更趋于平民化。小戏的崛起是在两股相反相成的艺术 力量的交汇中呈现出来的。由于社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地区之间日 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此前在一个相对狭小、相对封闭的 区域内流传的地方小戏,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长特点,甚 至直接进入都市,并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 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傅瑾《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 材料二:小戏从 19 世纪以来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劲势头的艺 术平民化趋势,但是从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因而更 像是一场自觉的变革。1951 年中央政府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 指示”明确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 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 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 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49 年成立的新政府 总是在种种场合突出强调其“劳动人民”的立场,正是由于各地的小 戏被视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关系更为紧密,因而较少受到“封建 社会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毒害,所以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艺术 样式,兼之有延安时代对秧歌、眉户等小戏成功改造的经验,它们获 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戏发展变化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戏“获得了与大戏几乎 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的原因。(11 分) 答案:(1)特点:趋于平民化;受众范围扩大;善于吸收和借鉴。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抗日根据地文化生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 解析:(1)根据材料一“趋于平民化”可知,小戏具有平民化的 特点;根据“地区之间日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甚至直 接进入都市”可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流动性增强,小戏的受众范围 也在日益扩大;根据“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长特点……并 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可知,小戏在不断地吸收借鉴中发展完善。 (2)根据材料二“显示出强劲势头的艺术平民化趋势”可知,小 戏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从 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可知,当时小戏由于平民化的 趋向,符合了抗日根据地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1951 年中央政府 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指示’明确指出”“鼓励各种戏曲形式 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 戏……应特别加以重视”可知,建国后小戏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 持,同时,它也迎合了“百花齐放”的方针要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