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平行班)试题(B卷)(解析版)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平行班)试题(B卷)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在中国明清时期,故A选项错误;商业活动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而不是在这时期开始出现,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选项错误。 2.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涉及的“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可知利玛窦描绘的世界地图已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理信息,联系材料中的“1608年”,可知这是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A错误。蒸汽轮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中的“广泛”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3.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 威力巨大的炮舰 B. 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 先进的通讯手段 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就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的商品增多,资产阶级通过炮舰打开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大门,将这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密切联系世界各地的媒介,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都是为达到商品倾销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前提,不是媒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 B.电报 C. 电话 D. 电影 【答案】B 【解析】“一线长”、“音信飞传”说明是电报的功能,故B项正确;A项不是通讯工具,C项与1874年不符,当时电话还没传进中国;D项不是通讯工具,与“音信飞传倏忽详”不符。 5.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从历史角度看,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C.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D.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故B项正确;出身低微、个人情感经历以及商场上的勾心斗角不是“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故ACD项错误。 6.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史学研究要服务于现实 C. 史实可以随意解释 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判,其主要原因是史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史实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不能随意解释,排除C项;历史认识有客观的标准,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7.如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下列对殖民活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①段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 ②段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 C. ③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 ④段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答案】B 【解析】17至18世纪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英法与荷兰,当时的美国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①段是早期殖民扩张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殖民国家是西葡,③段正是英国确立殖民帝国的阶段,④段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因此选项A、C、D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8.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资源因素 B. 市场因素 C. 理论因素 D. 劳动力因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开展的背景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的扩大,故B项正确。 9.下图为中国1952—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这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已确立 B. 国民经济已恢复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 国家很重视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1953年中国开始施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显示第一产业(农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工业)指标,说明当时国家比较重视工业化发展,D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A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不符合图中发展工业化信息,B错误;C符合事实,但不符合图片体现的主旨,排除。 10.195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65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2%,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13073万,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三年净增31.4%。材料表明 A. 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 B. 城乡社会结构严重失衡 C. 城市化脱离城市承受力 D.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大跃进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超过了城市承受力,C符合题意;A与当时是历史史实不符;材料所述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不能说明城乡社会结构失衡,B不正确;材料中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大跃进的结果,不是生产了发展的产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D不正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 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 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 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之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A。土地改革不是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也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没有解放生产力,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 1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 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 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 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 13.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根据“‘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结合所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逐渐打破,商业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市”内进行,故C正确;明清商业市镇开始兴起,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错误;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联系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 14.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 服饰改革十分艰难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服 D. 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可以得出服饰改革并不是举步维艰,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崇洋媚外之风随之开始盛行,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故C项排除;据题干中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故D项正确。 15.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 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打破。由此可见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失”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联系所学近代交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16.在英国近现代史上,伦敦曾多次发生烟雾事件,一度被称为“雾都”。伦敦被称为“雾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答案】B 【解析】“雾都”是因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所致,这种情况始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而蒸汽机及相关发明的应用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正确。A项发生于蒸汽机发明前,错误;C、D项均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源头,故排除。 17.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局,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座城市更能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631年”可知,反映的是17世纪的欧洲状况,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攫取了海洋霸权,成为“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各地物品的交流集散地,C项符合史实;此时,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已经衰落,西班牙已丧失了殖民优势地位,英国殖民帝国地位还未确立,所以A、B、D项排除;故选C项。 1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这就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故答案为C项。ABD项,创办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是1988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 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 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是处于“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20.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孺”、“并坐谈心廉耻无”可以看出作者对在茶馆里喝茶的“鸿儒”和“痴男女”持批判态度,可以看出A与作者的态度相悖,故排除A而选D。B与题干现象不符,故排除;C这里面的材料信息与男尊女卑无关,故排除C。 21.1908年的《图画新闻》刊出了以下这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由此可见,当时 A. 女性地位得以提高 B. 司法较为民主公正 C. 社会治安状况不佳 D. 婚姻观念已趋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画新闻》刊出的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严阿苏在回答时强调个人婚配自由和自主的说法可知,20世纪初社会生活中的婚姻观念已趋进步,D项符合题意;官府对此案的审判和结果不能得出女性地位得以提高,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司法程序的民主,B项错误;严阿苏对婚姻自由的主张和追求,不能说明社会治安状况不佳,C项错误。 22.清政府颁布的《取缔影戏条例》中规定,影院若想营业,“男女必须分座;不得有淫亵之影片;停场时刻,至迟以夜间12点钟为限”,如违反规定,“经查属实者,将执照吊销,分别惩罚”。这说明 A. “影戏”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B. 近代社会文化生活走向开放 C. 传统观念影响着新文明传播 D. 政治变革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清政府颁布的《取缔影戏条例》中针对影院营业的座位、时间等进行干预,说明20世纪初,传统观念影响着新文明传播,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影戏内容和危及社会稳定的信息,A项错误;清政府颁布条例影响电影院的经营不能说明近代社会文化生活走向开放,B项错误;20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清政府颁布条例进行管理,不能说明政治变革影响到了文化事业的发展,D项错误。 23.某国19世纪70年代冶金企业平均投资为10多万元,20世纪初则达到近200多万元;同一时期的冶金企业由上千家减少为100多家。据此可知该国 A. 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 出现新式的生产组织形式 C. 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D. 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19世纪70年代该国冶金企业投资幅度增加,冶金企业在减少,体现了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这是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24.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犯罪类型主要有:财产类犯罪、弱势群体犯罪等。导致上述犯罪类型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的压力 B. 道德风气不良 C. 贫富差距的扩大 D. 城市环境恶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工人阶级,尤其是底层民众甚至难以维持温饱,社会矛盾就日益尖锐,故导致犯罪现象突出,C项正确。ABD都不是社会犯罪现象突出的重要原因,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5.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使英国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英国女性改变服饰,正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这说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妇女的角色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英国女性服饰的改变,未涉及争取政治权利的情况,与“女权意识增强”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故C项错误。英国女性只是离开家庭步入工作岗位,“远离故乡”的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26.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 A. 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 C. 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中国落脚的外商以英商居多,反映了英国的商业利益与中国联系越加紧密,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对原料及市场的需求,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对外贸易潜藏危机,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使中国市场被打开,排除A项;此时中国尚为独立主权国家,排除B项;清朝此时仍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 27.1958年筹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人们认为:重工业不应受到那么大的重视,而农业和轻工业应该得到较多的投资;改善农村情况,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是很必要的。这表明当时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 主动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 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D. 吸取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筹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国内已出现对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清醒认识,认为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中中农业、轻工业及重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农村经济建设,体现了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的正确分析,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未改变,排除A项;左倾错误在当时并未根本消除,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吸取苏联建设经验教训,排除D项。 28.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生产关系的相关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ABC。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 29.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我国农村依然处于人民公社状态下,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开展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调整的成效,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本题选D项。 30.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相关航海家的国籍是 A. 英国 B. 西班牙 C. 意大利 D. 葡萄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进程中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现美洲大陆,而哥伦布本人为意大利北部热那亚共和国人,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二、材料题 31.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表现: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鸦片战争;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啦分析,可归纳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事件扣住题干时间“20世纪50、60年代”,结合这一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可归纳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表现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来列举即可,如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启示可从经验教训、对策做法等方面来谈,可从社会主义建设应该立足国情、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等角度来归纳。 32.历史资料中的数字信息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一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 (2)简述中国民族工业经历民国初期“短暂春天”之后的发展情况。 【答案】(1)特点:民族企业发展迅速,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尤为突出。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倡导使用国货;爱国企业家纷纷投资轻工业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2)发展情况:国民政府前期出现显著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被合理调整、改造。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一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等信息,对比之前“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和中外企业比率示意图,从整体发展到面粉业的情况入手,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一战期间的国际背景、国内社会改造和群众反帝运动等方面,分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简述中国民族工业经历“短暂春天”之后的发展、萎缩、绝境和改造等情况。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下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年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年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 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 【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得出:设置专门机构;由材料一信息“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得出:颁布法令;由材料一信息“《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得出:惩处违法者;由材料一信息“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得出:设立特殊保护区。 “价值”,依据所学知识从对唐代和后世两个角度分析,如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为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等。 (2)“主要特征”,依据材料二信息“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出: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信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