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巴蜀中学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 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30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以西周为中心,通过分封将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变成了西周的“前庭后院”; 而庭院中的人们通过种种交流往来,形成了日益相近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认同。这表明西周时 期 A. 分封制消除了各地的文化差异 B. 分封制建立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分封中孕育着国家大一统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西周为中心,通过分封将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变成了西周的‘前庭后 院’……形成了日益相近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认同”可知,分封制孕育着国家大一统的因素, 选 D 项;材料主旨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而非消除了文化差异,A 表述绝对,排 除;材料的主旨是周是中心,辐射的地区是地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无关,排除 B 项;西周 政治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 项排除。 2.随着秦汉更替,汉初宰相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秦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之 时,通过“主臣”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的目的。秦汉宰相职能的这一变化 体现了 A. 汉朝宰相威望超过了皇帝 B. 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 汉朝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汉初宰相 “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通过“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追求“百 姓亲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体现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B 正确;A 项 - 2 - 不符合史实,排除;抛弃“文牍主义”和进行“主臣”建设,侧重的是官员的办事能力,而 不是行政效率,排除 C;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择之禁,是以商富大贾周流 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而《汉书·食货志(下)》中记载:“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 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据此可知 A. 西汉统治者没有固定的商业政策 B. 西汉政策由重视商人到打压商人 C. 史书可作探究西汉商业政策依据 D. 不可能认知西汉商业的真实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史记》中记录了西汉曾经放宽过抑制工商业的政策,《汉书》中则介绍了西汉时期 抑商政策的具体规定,两书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西汉的抑商政策,可作为研究西汉商业政策的 依据,C 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西汉政策重视商人,排除 B 项;两本书记 述了汉朝不同时期的商业变化,并不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D 项错误。 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 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A. 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传播 C. 人们不再信守儒家纲常伦理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根据材料“孝义”“保卫家园”“忠 君”等儒家思想影响到了女性,可知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 勇武之风在女性之中有所表现,而不是社会普遍现象,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孝义”“忠 君”等信息,可知人们是在恪守儒家伦理纲常,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女性政治地位的 提高,故 D 项错误。 5.1838 年 6 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 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 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B. 禁烟可以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C. 禁烟应该首先重治吸食人员 D. 吸食需求是鸦片之害的根源 - 3 -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涉及禁烟,而且是针对外夷之烟,不能印证当时的海禁政策是否严格,A 符 合题意,故选 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禁烟可以防控白银大量外流、禁烟应该首先重治吸食 人员、吸食需求是鸦片之害的根源,故 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1898 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 其创办者裘廷梁有 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 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这说明近代报刊 A. 靠通俗性获取民众喜爱 B. 深受“文学革命”发展影响 C.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普及只有依靠白话文的报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 报务为第一义”可知,发展报业有利于启迪民智,促进中国近代化,故选 C 项;“获取民众 的喜爱”在材料中没有反映,A 项错误;“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 开始于 1915 年,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可以看出 白话文有利于报刊的普及,但不能印证“普及只有依靠白话文的报刊”,D 项错误。 7.下图中的“光荣证”见证了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由此可以推测出较合理的历史信息是 A. 此证关联的历史事件是淮海战役 B. 此关联事件开启了解放战争反攻序 幕 C. 此事件使中国全境都获得了解放 D. 侧面反映人民解放战争能获胜的原 因 - 4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的时间“1949 年四月二十六日”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和普通民 众船工共同完成了渡江战役,体现军民一家,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获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 因是群众力量的支持,故选 D;根据材料图片中“渡江船工光荣证”和“一九四九年四月”可 知,此证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故 A 错误;拉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时间是 1947 年,排除 B;中国全境在 1949 年未解放完毕,故 C 错误。 8.2019 年 11 月 5 日,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 近平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据此对中国对外开放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还未形成 B. 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自由 贸易 C. 中国民众盲目崇拜外国产品 D. 能帮助经济下滑国家彻底摆脱经济 困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都是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下的进一步探索,对 外开放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故 B 正确;中国此时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故 A 错误;“进口博览会” 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故 C 错误;D 说法 绝对,排除。 9.伯恩明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道:“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 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 政治的根本原则。据此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西方哲学只关注了物质世界的探讨 B. 中国哲学成为了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的附庸 C. 当时中西方哲学都蕴含着人文精神 D. “中国的圣人”所处时代是封建大一 统时代 【答案】C 【解析】 - 5 - 【分析】 【详解】材料“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根据材料 “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可知诸子百家对社会和治理国 家的探讨也体现了民本思想的人文精神,故 C 项正确;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和苏格拉 底也在探索社会和人本身,故 A 错误;根据材料“同一时期”,可知是指中国的春秋战国时 期,时值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尚未真正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封建 社会,故 B、D 项错误。 10.“1832 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 2000 人的 56 个‘衰败地区’的席位,另外 31 个 人口在 20000 至 4000 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 143 个席位中,65 个给了新兴大 工业城市.1918 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 30 岁的妇女以选举权。”据此可知,英国议会改革 A. 实现男女在政治地位上的完全平等 B. 阻碍“衰败地区”的经济复苏 C.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的政权 D. 推动英国的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和 1918 年法案新增内容都体现了英国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D 正确;材料“1918 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 30 岁的妇女以选举权”中仅仅体现了选举权,并未 涉及所有政治权利,排除 A;材料体现出议会改革减少了“衰败地区”的议会席位,并没有体 现对其具体的经济政策,排除 B;材料中增加了新兴大工业城市的议会席位,并不代表工业资 产阶级已经完全控制英国的政权,排除 C。 11.1974 年,美国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 1972 年下降 5%,1974 年 11 月失业率上升为 6.5%; 1975 年美国许多关键性工业,特别是汽车、钢铁和建筑业,受到较大的冲击。改善这种状况 的最好措施应是 A. 控制货币量和扩大有效供给 B. 重返“自由放任”的政策 C.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财政赤字 D. 遵循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 出现停滞,“美国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1972年下降5%,1974年11月失业率上升为6.5%” 正是滞涨现象的体现,可见美国的经济政策急需调整,需要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 - 6 - 正确;;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已经说明完全“自由放任”经济 政策的不合理,故 B 错误;“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财政赤字”正是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 的政策,排除 C;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现象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暂时失灵,故 D 错误。 12.2016 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形势无不涌动着逆全球化的思潮。曾经的“ 地球村” 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根据材料结合漫画( 如 图),指出漫画反映了 A.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普世价值 B. 西方国家经济都陷入了严重困难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大国的担当意识 D. 中国崛起必然危及到美国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医”“号脉”可知,材料表达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C 正确;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自身国情走出的大发展道路,其他国家地 区不能完全照搬,排除 A;材料体现世界经济出现了问题,但是无法体现西方经济是否都处于 严重困难,排除 B;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排除 D。 二、非选择题(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 题为选考题,考生 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必考题(共 7 小题,共 135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 16 世纪前,中 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 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 - 7 - ----摘编整理自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在第四次工业及技术革命中,中国由前面三次工业及技术革命的落后者和追随者 变成了并跑者乃至引领者,逐渐改变了西方国家对全球科技发展的主导性和垄断性影响,促 进了国际社会科技发展的区域平衡性和公平性,逐渐破除少數西方科技强国对人类科技进步 的垄断性阻碍。最为典型的便是中国在高速互联网技术、5G 通信、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大 数据应用与人工智能等不少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住。 ----摘編自保建云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 16、17 世纪中西方科技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李 约瑟难题”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中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成为领跑者”的历史原 因和现实原因,并谈谈你如何看待近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1)不同点:中国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总结,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中国传统科技 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和医务方面等实用领域,西方科技注重对事物规律和本质探索的 理论领域。 理解: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形成的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阻碍其进一步突破;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考试排斥科学技 术的社会风气妨碍其发展。(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的 基础。 现实原因:习近平主席的社会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发 展;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崛起。 影响:科技是一把 “双刃剑”,利用好了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造福 人类;但同时也会冲击传统社会伦理、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甚至没有道德约束的科技可以毁 掉人类社会,比如核污染等。 - 8 - 【解析】 【详解】(1)不同点:根据材料“明后期中国传统科技总结和突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 镜”可知,中国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总结,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从领域来看,中国“《农 政全书》《天工开物》”,西方“天文望远镜”“太阳中心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知, 中国传统科技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和医务方面等实用领域,西方科技注重对事物规律 和本质探索的理论领域。 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政治领域是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这一体制形成的 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 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阻碍其进一步突破;从思想文化角度看,中国在儒家思想影响下,重人 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考试排斥科学技术的社会风气妨碍其发展。 (2)历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奠 定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现实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社会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从综合实力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 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崛起。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冲击传统社会以及造成生态破坏等角度回 答。如科技是一把 “双刃剑”,利用好了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造福 人类;但同时也会冲击传统社会伦理、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甚至没有道德约束的科技可以毁 掉人类社会,比如核污染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1 年两极格局轰然坍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1993 年,美国当代著名的 保守派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延顿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 文,首次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文明冲突”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未来世 界里,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主要来自文化方面产生的巨大 差异。其二,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 的世界新秩序,以避免世界战争。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组,并呈 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其四,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之间的 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会联合对西方文明提出挑战。 ---摘编自 《论亨延顿 《文明的冲突》: 58 位中国学者的观点》 根据材料,请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 9 -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不赞成塞缪尔·亨廷顿的世界“文明冲突”理论。 论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处理国际关系中冲突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而应该 以和为贵。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流,体现出不同文明在中华文明包 容性下共生。古中华文化圈内的东亚其他国家,也是兼容并包,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和平共 融,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性而产生国际冲突。 世界新秩序应该是尊重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 繁荣的“和谐世界”。当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政府与民众正越来越意识到彼此沟 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新中国政府建国初提出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十一 世纪初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 样性,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小结: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不同”,但可以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使国际关系文明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 (其余观点,言之有理、论据充分、史实准确,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示例:根据题干要求,对亨廷顿的观点可以持赞成或者反对的态度。以不赞成为例。 观点:表明立场,不赞成塞缪尔·亨廷顿的世界“文明冲突”理论。 论述:论述过程中,亨廷顿认为文明存在冲突,因此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切入。根据材料 “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会联合对西方文明提出挑战” “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 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以避免世界战争”可知,亨 廷顿认为文明会发生冲突,处理国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而应该以和为贵。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时期中国三教并立为例,说明不同文明 之间可以兼容。如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流,体现出不同文明在中华 文明包容性下共生。古中华文化圈内的东亚其他国家,也是兼容并包,各种文化、各种宗教 和平共融,避免了因文化差异性而产生国际冲突。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不同文 明应当和谐发展,举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的开放包容精神,如世界新秩序应该是尊重各国 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的“和谐世界”。当今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政府与民众正越来越意识到彼此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新 中国政府建国初提出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十一世纪初又提出了“和谐世 界”的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共同构建一个“和 - 10 - 谐世界”。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以“和而不同”为切入点,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 不同”,但可以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 使国际关系文明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 (二)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道历史题中任选-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材料 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时,总统胡佛坚信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然而, 大萧条的严重性超乎人们的想象,自由放任失效,胡佛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出 台一系列应对措施。1929 年 11 月,在股市崩盘一周内,美联储向美国的银行追加了约 3 亿美 元的准备金,联储持有政府債券增加了一倍。11 月 23 日,胡佛敦促公共建设计划的实施。11 月 25 日,胡佛召开会议承诺将对农业组织进行补贴。1930 年,胡佛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命 令,关税继续增加,阻碍了美国出口和国际贸易。1930 年 9 月,进一步禁止向美国移民。1931 年 8 月,胡佛建立总统失业教济组织,11 月,胡佛召开会议建立国家信货公司。1932 年 2 月 末,银行准备金总量下降到 18.5 亿美元,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到年末,准备金 总量上升至 25.1 亿美元,但货币供给总量却下降了 35 亿美元。这次通货膨胀以失败告终, 外国对美元失去了信心,百姓对银行失去了信心。银行将增加的货币用于还債成放回金库, 通货膨胀最终变成了通货紧缩。 ----摘编自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彭庆宸、王嘉冬 (1)根据材料,指出胡佛应对危机改革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2)你认为当代中国能从胡佛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结果:胡佛始终没有带领美国走出萧条。 原因:从坚信自由放任主义到盲目加大政府干预,没有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关系; 政府和公众关系恶化,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没有考虑国际因素,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 转嫁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恶化。 (2)启示:政府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有所作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从事相关行业的 人员自己也要有自觉性;完善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政策要考虑国际因素,处理好国际 关系,世界各国间总会相互影响,尤其是大国的影响更大。(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言 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 11 - 【分析】 【详解】(1)结果:根据材料“这次通货膨胀以失败告终,外国对美元失去了信心,百姓对 银行失去了信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始终没有带领美国走出萧条。 原因:根据材料“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时,总统胡佛坚信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胡佛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1929 年 11 月,在股市崩盘一周 内,美联储向美国的银行追加了约 3 亿美元的准备金,联储持有政府債券增加了一倍”可知, 胡佛从坚信自由放任主义到盲目加大政府干预,没有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关系; 根据材料“这次通货膨胀以失败告终,外国对美元失去了信心,百姓对银行失去了信心。” 可知,政府和公众关系恶化,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根据材料“1930 年,胡佛签署斯穆特- 霍利关税命令,关税继续增加,阻碍了美国出口和国际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没 有考虑国际因素,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转嫁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恶化。 (2)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胡佛政策的教训,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有所作为、完善保险制 度、政策实施要考虑国内国际因素等角度回答即可。 16.材料 20 世纪之前 50 年间, 叙利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组成部分。一战后,叙利亚 现代国家诞生,但法国殖民当局设法将叙分成 6 个独立国,因遭当地人强烈反对而未得逞。 二战前夕,法国从叙利亚版图上割走两块土地,即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1946 年, 叙利亚宣告独立,但国外各股势力纷纷施加影响。叙利亚社会在长期多元的族群构成中,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与宗教模式,但随着战争爆发,冲突矛盾深化。内战使叙利亚 成为中东最血腥疆场,扩大了叙国内种族、教派裂痕,导致“圣战”势力坐大,而且外溢难 民、教派与民族矛盾、地缘政治角逐、暴力冲突五大问题,使中东局势愈发动荡。 ----摘编自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叙利亚內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叙利亚内战造成的影响的认识。 【答案】(1)根本原因:叙利亚种族宗教认同超过国家认同,缺乏统一民族认同感。历史原 因:西方殖民国家等外国势力的干涉阻碍叙利亚的统一进程,加剧内部矛盾。直接原因:叙 利亚政府和政府反对派矛盾冲突严重,和平谈判失败。 (2)认识:对叙利亚造成了严重灾难,国家分裂更严重,难民问题、教派民族矛盾深化;造 成的地缘政治角逐加剧中东的动荡局势;警醒世人珍惜和平,应采取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暴力 方式解决争端矛盾问题。 - 12 - 【解析】 【详解】(1)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叙利亚社会在长期多元的族群构成中,已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社会、文化与宗教模式”可知,叙利亚种族宗教认同超过国家认同,缺乏统一民族认同 感。历史原因:根据材料“法国从叙利亚版图上割走两块土地,即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哈 塔伊省”“1946 年,叙利亚宣告独立,但国外各股势力纷纷施加影响”可知,西方殖民国家 等外国势力的干涉阻碍叙利亚的统一进程,加剧内部矛盾。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叙利亚政府和政府反对派矛盾冲突严重,和平谈判失败。 (2)认识:根据材料“内战使叙利亚成为中东最血腥疆场,扩大了叙国内种族、教派裂痕…… 而且外溢难民、教派与民族矛盾”可知,战争对叙利亚造成了严重灾难,国家分裂更严重, 难民问题、教派民族矛盾深化;根据材料“地缘政治角逐、暴力冲突五大问题,使中东局势 愈发动荡”可知,造成的地缘政治角逐加剧中东的动荡局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警醒 世人珍惜和平,应采取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矛盾问题。 17.材料 苏轼,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 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 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 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 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神宗照宁年间,东坡知密州任上,遭遇大早和蝗灾。熙宁八年(1075) 三月至五月,凶早, 东坡多次祈雨于常山,作《祭常山神祝文)。祈神常山庙修成,东坡作《祭常山祝文),说“追 滋有秋,岁得中熟”。因在常山泉水处祈雨,东坡立名日“雩泉",并作《雩泉记》。“记” 中感谢神思,也指斥官吏不闻.不问百姓所诉连年蝗早灾情。六月至十月,复大早,皇令三次 祈雨于常山,诏示常山神封爵,东坡相继作.《祭常山神祝文》第二首及《超然台记》。 ----摘编自 《百度百科》及《“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 与实践》饶学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的文学成就,并分析宋词走向繁荣的原因。 (2)评价苏东坡写祈雨文的作用。 【答案】(1)文学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 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原因: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宋代商业繁荣,市民 队伍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朝重文轻武严重。 - 13 - (2)作用:积极:体现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性,有利于稳定社会、抚慰黎民;局限: 封建社会对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解析】 【详解】(1)文学成就:根据材料“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诗与词虽 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 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 独立的抒情诗体。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从经济角度分析,宋代商业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从国家政策角 度分析,宋朝重文轻武严重,促进了词的发展。 (2)作用:积极:根据材料“皇令三次祈雨于常山,诏示常山神封爵,东坡相继作.《祭常 山神祝文》第二首及《超然台记》” “天地与人一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传统文 化“天人合一”的哲理性,有利于稳定社会、抚慰黎民;局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祈雨行 为本身说明封建社会对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