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文科综合试题
秘密★启用前 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其中,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最高,权力很大。这是因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巫政合一的发展特征 D.商王的实际控制力小 25.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26.居于浙江的白居易曾作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辅兴坊,以做胡麻饼闻名)无”。胡麻饼技艺的传播,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彻底完成 B.唐代饮食文化多样化 C.民族融合促进民间交往 D.南北饮食结构的趋同 27.南宋出现“夫四民交致其用(相互交换获得所需),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的观点。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四民观念发生彻底变迁 D.商品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28.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无法享受学校教育。1850 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裨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这说明 A.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和普及 B.对外交流已促使中国放弃了华夷之辨 C.鸦片战争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D.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 29.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1937年 1月20日,抗大第二学期正式开学,共设四个大队。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三大队中包括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中的一部分爱国军人。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爱国青年学生。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坚定决心 C.民族战争出现了新形势 D.全民族抗战主张得到大力拥护 30.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如图4所示),邮票从侧景和鸟瞰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大桥的风貌和雄姿。发行此邮票的目的是 A.展示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增强信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纪念中苏友好发展进程 31. 1982 年,深圳市政府一改农产品统-定价惯例, 农产品质量、新鲜度、上市迟早,都可以作为标准定出不同价格。这个政策 A.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 B.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 C.推动了特区经济发展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 A.城邦重视教化功用 B.公民享有特殊权利 C.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D.福利制度开始出现 33.16 世纪,图像文本在德意志风靡起来,相对于文献文本,图像文本的内容更简明扼要,贴近人民,阅读者更广泛。其风靡是由于 A.理性精神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教义传播 34.纽约科尼岛的旅游业崛起于1890年,发展到1915年,一位游客这样写道:“对占据游客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来说,这里是一个神奇刺激、远离尘世的地方。” 工人游客成为主体的原因是 A.生产率提高工人相对闲暇 B.关税保护促进了经济繁荣 C.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上升 D. 彻底实现了社会平等公正 35.2003年,美伊战争使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联合国并不会任由美国摆布,美国在战争中遇到的困难都与它未能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有关。这表明 A.战争与和平成为主题 B.各国享有一致话语权 C.联合国享有政治主权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必考题(共7小题,共135分) 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朝官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到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路畅通,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到唐安史之乱后,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之时,陆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褒落,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直到元朝,有所复兴。 ——摘编自周伟洲、丁景泰在《丝绸之路大辞典》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10 分) 42.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到18世纪中西方服饰对比 结构 造型 设计手法 设计目的 中国 平面、直线 宽松 无明显时代感 遮盖人体、规范礼制 西方 立体、曲线 合体 随时代变迁 展现人性、个性、重审美 ——摘编自吴永红 《13-19世纪中西方服饰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服饰,是最直观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载体。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 分) (二)选考题(共5小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村社是俄国长期存在的一种农村基层管理机构,在农奴制改革前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了新变化,农村成年男子大批外出打工,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妇女参加村社大会愈益具有普遍性;家长代表制原则日益受到削弱,进一步扩大了村社内部民主的基础。村社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甚至在一些村社还提出开放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申请。村社制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古老传统,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 ——摘编自(俄)普·恩·兹里亚诺夫《十月革命与农村村社》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村社发展的新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改革的意义。(9分) 46. (15分) [历史一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弹的发明在美苏“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原子弹的出现打破了美苏均势,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导致“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投掷原子弹的真实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产生的原因。(9 分) 47. (15 分)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莹(1869-1908 年),晚清著名秦商。出生于富商家庭,从小熟读诗书,深受诚信礼义等儒家传统美德熏陶。在经商过程中胆识过人,任用贤能,多谋善断,有情有义。她遵循“贵极反贱,贱极反复贵”的价格规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开创性地实行了资金入股和退休金制度,为员工谋福利;她敢为人先,顺应社会转型和世界潮流,发展机器生产,同外国人签订棉花、茶叶、瓷器等购买协议。每每在国家危难之时,她都慷慨解囊,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签订后,先后向清廷捐赠数十万两白银“共赴国难”。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赈济灾民,这些举措,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女商人”。 ——据《泾阳县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莹面临的经营环境。(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莹经营之道的借鉴作用。(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A C B D D A C A D A D 【解析】 24.禅让是一种继承制度,与题干无关,A 错误;中央集权指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题干中反 映的是中央官员职权的划分,B 错误;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不能体现商王实际控制力 大小的变化,D 错误;在百官中,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最高,权力很大,这体现了商朝 治理国家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故选 C。 25.儒家不提倡变革,B 错误;法家不强调民本,C 错误;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 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与题干无关,D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构建何种政治秩序是当时各 学派探讨的主题。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都是为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 局面,故选 A。 26.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发生于南宋,A 错误;胡麻饼仅一种美食不能反映出饮食文化的多样 化,B 错误;饮食结构的变化指饮食比例的变化,题干中并无此内容,D 错误;胡麻饼本 是胡人食物,传播到汉族地区,体现了民族融合。在浙江的白居易还要寄胡麻饼给杨大 使充饥解馋,体现了民族融合促进民间交往,故选 C。 27.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A 错误;C、D说法太绝对,错误;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有利于传统本末观的变化,故选 B。 28.1850 年的中国,主流思想依然是理学,排除A;题干通过传统社会和 1850 年中国的对比体现的主旨是通商口岸女子地位的提升,华夷之辨不能反映前后对比,B 错误;C 选项太 过绝对,排除;D体现了材料中的主要观点,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女子地位的提升,传统观念更新,故选 D。 29.1937 年 9 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 建立,A错误;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B 错误;C 与史实不符,排除;抗大的学员,除红军外,还有国民党军人、国统区爱国人士、青年学生,反映出爱国群体对全民族抗战的大力拥护,故选 D。 3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发生于 1927 年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发生于 1949 年由 农村转向城市,第三次发生于 1978 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B 错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C 错误;1956 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对苏联道路进行了反思,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反映的是中国自身的积极探索,D 错误;武汉长江大桥的成功修建是“一五”计划的代表性成就,故选 A。 31.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的是各经济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组成比例的变化,与题目无关,排除 A;农村经济改革于 1978 年已经开始,排除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 21 世纪初,D 错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创新农产品价格方案有利于农业、商业的发展,故选 C。 32.为城邦牺牲的公民子女享有特殊的荣誉不能体现所有公民享有特殊权利,B 错误;激励体制是很多政治的共性,不能体现民主的特性,C 错误;从题干中不能体现一个历史现象的开始状态,D 错误;题干突出了为城邦服务的荣誉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为城邦服务,故选 A。 33.16 世纪理性精神还未产生,A 错误;16 世纪的德意志没有发生政治变革,B 错误;市民阶级随着城市的发展就已经出现,不能反映到 16 世纪德意志特殊的历史背景,C 错误;16 世纪,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兴起,因信称义,图像文本更有利于新教教义的传播,故选 D。 34.关税保护会阻碍经济的发展,B 错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科技的运用给工人阶级带来了自由时间,休闲意识出现并发展,与人口上升无直接关系,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排除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的大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工人阶级,让他们有了休闲度假的理念、时间、和物质基础,故选 A。 35.题干表现了世界各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 与题干无关,排除;B 项本身错误;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不具有政治主权,C 错误;联合国越来越体现各国共同利益,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体现,故选 D。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一)必考题(共7小题,共135分) 41.(25 分) (1)(15 分)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6 分)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每点 3 分,任答三点即可,9 分) (2)(10 分)积极影响: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 分)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2 分)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2 分)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 分)有利于中国吸收他国优秀文明,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2 分) 42.(12 分) 示例: 观点:主流思想的不同导致了 13 到 18 世纪中西方服饰的差异。 论证:13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中国,理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中,中国人认为展现身体曲线是不合“理”的体现,服饰宽松成为社会需求。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不同服饰也是区分社会等级秩序和维护等级秩序的要求,服饰设计也要遵循规范礼制的政治需求。 13 世纪到 18 世纪的西方,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到“人本意识”再到“理性精神”,人的地位和价值被发现和肯定,自由、享受、个性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西方的服饰设计随着主流思想的变迁,追求曲线、展现人性、个性,重视审美价值。 总之,服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主流思想影响了服饰的设计理念和社会需求,导致了同一时间段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差异。 【评分标准】 一等(12~9 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论证充分, 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二等(8~5 分):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史实;论证比较充分,阐述比较明确,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 分):有观点或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论证和阐述不清,逻辑关系不清。 (二)选考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45.(15 分) (1)(6 分)新特征:妇女的社会作用增强;村社管理更加民主;重视文化教育的开展。(每点 2 分) (2)(9 分)意义: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壮大;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每点 3 分,任答三点即可) 46.(15 分) (1)(6 分)目的:避免苏联参战带来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的扩张;提升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展示美国的军事实力;展现美国在军备竞赛中的优势地位。(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2)(9 分)原因:核武器的发明使得美苏势力超群;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雅尔塔体制的建立;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美、苏两国全球战略的矛盾对立。(每点 3 分,任答三点即可) 47.(15 分) (1)(9 分)环境: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深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政局动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产生并获得发展。(每点 3 分,任答三点即可) (2)(6 分)借鉴作用: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善于用人;敢于创新;适应市场规律;以人为本;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家国一体。(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