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2.据学者统计,近几十年发现的甲骨文遗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外另有25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 近几十年殷墟以外出土甲骨文地点分布表 省(市) 河南 山东 北京 陕西 安徽 湖北 江西 河北 山西 甘肃 出土点 数量 3处 4处 3处 8处 1处 1处 1处 1处 2处 1处 所属 时期 商周 商周 西周 西周 西周 西周 商晚期 西周 西周 新石器 时代 ——据宋镇豪《南靖殷墟甲骨回归感言》整理 商至周甲骨文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文字体系逐渐成熟 B.金文取代了甲骨文 C.周人统治范围扩大 D.争霸战争持续不断 3.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4.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 5.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这一转变 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 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 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 6.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7.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8.学者赵显明在其文章中指出:“13世纪前后,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 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入们必须信仰的‘教义’。”材料中横线处应该是 A.孔孟儒学 B.黄老之学 C.程朱理学 D.经世致用 9.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 咨文 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 回复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 据此可知,元代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10.康熙皇帝曾说:“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而雍正皇帝则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这表明 A.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共识 B.皇帝喜好决定政局兴衰 C.皇权加强日益达到顶峰 D.统治需要影响官员选拔 11.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这反映出明代 A.广告营销成为南京普遍商业行为 B.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市民价值观 D.江南地区市场体系得到发展 12.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言下之意,世界上还有他所不知的中国之外的天下。这表明他 A.弘扬了人类进化史观 B.突破了华夏中心观念 C.论证了物质的不灭性 D.超越了民主思想意识 13.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以耆英为代表的士大夫们认为这有“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的好处。据此可知 A.政府腐败不谙近代法权 B.平等外交思想开始出现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领事裁判权能平息纷争 14.1867年,京剧入沪。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营业性戏园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剧坛盛况,为京剧专设的戏园、茶园等娱乐空间也竞相开放,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这表明当时 A.新剧种京剧最早在上海产生 B.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 C.上海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 D.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变化 15.《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入”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16.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B.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 C.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 D.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17.表 近代中国部分自办报刊简表 创办时间 报刊名称 主办人或主笔人 宗旨 1874年 《循环由报》 王韬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1897年 《国闻报》 严复 开通明智,呼吁变法 1897年 《湘学新报》 唐才常 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 1902年 《开先报》 蔡元培、张元济 传知识、变风尚、革政治、新社会 上表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兴办的部分自办报刊简表,这表明当时兴办的报刊 A.兼顾了商业利润与社会价值 B.在革命与改良不同道路摇摆 C.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取向 D.体现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8.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 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9.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发表,称红军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等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该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产生错误倾向 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C.政策导向发生转变 D.与国民党关系缓和 20.下表反映了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据此,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6960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65 675173 208 461812 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 C.得益千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 21. 表 近代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及其相关数据统计表 时间(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① ② 美国 美国 ③ 数量(万元) 8026 321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上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日本、德国、苏联 B.俄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 D.法国、英国、美国 22.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王瑞俊在1921年作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这一举动 A.反映了世界政治的新潮流 B.践行了孙中山“扶助农工”的主张 C.强调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 D.表明了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 23.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A.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B.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 C.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 D.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24.毛泽东曾给蒋介石写过一封书信:“ 介石先生惠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娥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该书信表明 A.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B.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中共对抗战未来满怀信心 D.国民党政府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25.1940年6月开始,受德国在欧洲战场胜利的影响,日本相继攻占宜昌、轰炸重庆、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要道,企图逼迫中国投降。在这一背景下 A.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了国人抗战信心 B.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武汉会战以保护西南后方 C.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以获取更多国际援助 D.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破袭战打击日本嚣张气焰 26.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致电党中央:“根据三天会议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上,中国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27.“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D.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 28.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 B.体现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 C.直接促成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D.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29.1961年,中共中央强调中央集权与统一领导,把1958年以来下放给地方管理的“人权、财权、商权和工权、放得不适当的,一律收回”。国务院也因此恢复并增设了一些行政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行政机构增至79个。此举旨在 A.强化国家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B.全面纠正经济比例失调的错误 C.摆脱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 D.配合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0.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即美、苏是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A.适应了国际局势的变动 B.强化了美苏军事集团的对峙 C.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改变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 3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表明当时 A.原有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革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C.邓小平理论逐渐趋于成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32.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 C.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 D.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 二、非选择题(必做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36两个题任选一题,15分,如果两个题都做,按第一个题计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蠲免赋税、开仓放赈之外,乡绅“粥厂” 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鳏寡孤独废33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俸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义庄等民间慈善事业和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 ——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西潮东渐”的历史进程,清政府和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善堂只事收养的不足,主张改革,重视对所收贫民的技能教育,教、养并重。 为此,从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各地开始陆续推行工艺局,北京、直隶、河南、山东、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新疆、热河等处皆有设立。工艺局的功能与栖流所有类似的一面,皆以流民为收容对象,但其与栖流所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注意收养,而且重视教给流民工艺,使之可自食其力。 ——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实现了 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 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向运华等《公平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事业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社会保障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宋代历史,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演进序列中特有的重要意义。 严复早就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钱钟书曾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反映了近现代学者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此(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灾害应对是关乎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自汉魏以来,逢水旱等灾害,皇帝必遣使巡问。唐玄宗晚年将中央应灾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仅派使臣前往宣慰。到了唐后期代宗时,诏令各地每逢灾害“其百姓遭损不能自存者,应须赈给蠲免(减免)”的同时,地方官员须与中央观察使商量处置应灾事宜。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江淮等四十余州大水,溺死者二万余人。中央派遣救灾专使与州府一道,调用当地政府的财物进行赈恤,还规定水损田苗及五六分者,当年税米及诸色官田种子并减放一半,损七分以上全免。此外,作为救灾专项粮食储备之常平义仓的控制权亦掌握在专使手中。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规定天下州府每年税收之十分之二充常平仓及义仓。“仍各逐稳便收贮,以时出粜,务在救人,赈贷所宜速奏。”宪宗还将水旱应灾的赈济储备法令化,成为唐后期灾害救助的常制。北宋苏辙评价道“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败坏)于朝”,“善其始,而不善其终”。 ——摘编自李殷《唐后期应灾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宗增强中央救灾职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唐朝后期灾害应对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后期应灾举措的历史作用。(7分) 3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林俊德(1938-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从事核试验研究达50多年。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6术封锁,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仪器,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其后将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等技术的难题。当选院士后,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2012年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住院期间,强忍病痛整理移交了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临终前他交待:把我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摘编自《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楷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俊德院士的主要贡献。(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林俊德院士为代表的“马兰精神”的内涵。(7分) 参考答案 一、1.5*32=48分 1-32.CCBBB CACCD ABADB ACACB CABCD CACDA AC 二、25+12+15=52分 33.(25分) (1)特点:继承发展已有的社会保障措施;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民间慈善行为;以救济性措施为主。(6分) 思想基础:儒家的仁政等思想(或“敬天保民”思想、民本思想);佛教、道教慈悲观念。(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发展变化:社会救助教、养并重;范围广。(4分) 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潮东渐”;清政府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部分先进中国人的推动。(2点4分,3点5分) (3)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意2点4分) 34.(12分)示例: 见解:近现代学者充分肯定了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具有合理性。(2分) 理由: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完善,文人政治兴起。经济上,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南宋时完成转移;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兴盛;商业经营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传统科技进一步发展;宋词、风俗画等世俗文化取得辉煌成果。(9分)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8分) 背景:安史之乱后,唐后期出现地方藩镇割据。(2分) 举措:重新赋予中央救灾使臣的应灾领导权;赈济灾民;减免灾区税负;充实救灾专项粮食储备并法令化(或设立救灾之常平仓和义仓,成为常制);充分利用地方救灾物质资源。(6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满分) (2)(7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权力支配;减轻了中央救灾的财赋负担;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百姓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巩固了统治);但终因制度性的弊端而陷于失败。(7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答出3点得7分) 3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8分) 冲破封锁自创测量仪器,为核试验提供科学依据;将核试验测量技术拓展到常规领域解决技术难题;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奉献毕生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8分) (2)(7分) 矢志报国、奉献民族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7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7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相应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