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版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作业
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 由盛转衰——明清(1840 年前)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从 1368 年明朝建立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此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 由盛转衰的时期。 政治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由盛而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对蒙藏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 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 文化 承古萌新.... 一方面,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 现;“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考情探究】 5 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27,4 分 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 明清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 的“社会转型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 重点。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 识分布上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有 涉及,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上, 尤以经济居多;从题型上看,既有选 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的 考查与近几年社会热点结合紧密 (1)掌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整理这一时期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 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 (2)注意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各领域的对比 与联系,把中国放在世界大势中去理解,培养 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时空观念 (3)以史为鉴,注意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 化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2018,27,4 分 明代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时的“麒麟外交” 2018,41,12 分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2017,27,4 分 明朝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27,4 分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8,27,4 分 明清时期昆曲的流行 2017,27,4 分 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 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房前密勿 《明政统宗》 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宣宗时,内阁)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 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 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 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 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 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答案 B 3.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 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政府对人民管理的松弛 C.中央机构的变革 D.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答案 D 4.据载,从 1748 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 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 A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 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防止了大臣专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 B 6.下表反映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 时期 秦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 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 州 府、直 隶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答案 B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答案 C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 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答案 C 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 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C.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D.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答案 D 10.1567 年,明政府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 16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这主要表明 ( ) A.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答案 D 11.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 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 B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科技文化 12.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 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 D 13.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 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 C 1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 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 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 D 15.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 种 1 种 5 种 11 种 2 种 12 种 语言文字 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化学 5 种 1 种 6 种 3 种 2 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 A 16.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 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 B 17.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 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答案 B 【应用集训】 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 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第二次”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有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B.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新思潮 C.统治者意识到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D.形成了西学东渐的高潮,直接导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萌发 答案 A 2.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 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 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 A 3.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 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 15 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 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 C 4.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 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 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答案 B 5.16 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 1∶6,而欧洲是 1∶12。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 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 国的影响是( ) A.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D.阻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6.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 密折制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 大到地方的驻防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 帝手中。这反映了( ) 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 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 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 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 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 60 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 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 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 志,以茶励节。 ——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制茶技术取得新突破,茶叶加工多元化;形成了茶叶种类的基本格局;饮茶简约化;大量茶书出 现;品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2)背景:专制制度强化,文人受到压抑;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发展。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2019 北京文综,15,4 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 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 D 2.(2018 北京文综,14,4 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 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3.(2017 课标Ⅱ,27,4 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 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4.(2016 课标Ⅰ,27,4 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 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5.(2018 课标Ⅰ,41,12 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 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 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 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 分)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 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6.(2017 课标Ⅲ,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 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 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 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 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 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 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 分) 答案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 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 民族、文化认同。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2019 天津文综,2,4 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 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 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 B 8.(2019 课标Ⅰ,27,4 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 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9.(2019 海南单科,4,2 分)“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 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 B 10.(2019 课标Ⅲ,27,4 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 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11.(2019 课标Ⅱ,27,4 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 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12.(2019 江苏单科,5,3 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 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13.(2018 江苏单科,5,3 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 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14.(2017 课标Ⅰ,27,4 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15.(2016 课标Ⅲ,27,4 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 “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16.(2015 课标Ⅱ,27,4 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 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17.(2015 课标Ⅰ,27,4 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18.(2017 江苏单科,21,14 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 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 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 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 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 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 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 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 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19.(2016 课标Ⅰ,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 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 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 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 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 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 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 分)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 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科技文化 20.(2018课标Ⅰ,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21.(2018 课标Ⅲ,26,4 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 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22.(2018 课标Ⅲ,27,4 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 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 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23.(2018 课标Ⅱ,27,4 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 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24.(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 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 C 25.(2015 天津文综,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 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 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 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 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 富强的重任。 26.(2015 海南单科,26,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 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 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 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 分) 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 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2014 大纲全国,14,4 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 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 B 2.(2014 课标Ⅱ,27,4 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 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3.(2014 海南单科,8,2 分)《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 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 D 4.(2014 天津文综,1,4 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 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5.(2013 重庆文综,5,4 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 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 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 B 6.(2014 江苏单科,21,14 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 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 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 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 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 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 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7.(2017 海南单科,6,2 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 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D 8.(2015 上海单科,11,2 分)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答案 A 9.(2015 海南单科,8,2 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 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 D 10.(2014 大纲全国,15,4 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 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11.(2014 海南单科,7,2 分)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 了全国 143 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答案 A 12.(2014 福建文综,14,4 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13.(2013 课标Ⅱ,26,4 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 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14.(2014 课标Ⅱ,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 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 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 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 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 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 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 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 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 分)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科技文化 15.(2016 海南单科,9,2 分)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 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 C 16.(2015 福建文综,17,4 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 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 C 17.(2013 大纲全国,15,4 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 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 C 18.(2013 课标Ⅱ,27,4 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 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19.(2013 课标Ⅱ,28,4 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 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72 分) 1.(2020 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8)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 4—10 人不等。六科按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 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2.(2020 届河北唐山摸底,26)“永乐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宣宗时,宫中正式开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 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是封建王朝宦官专权的滥觞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 答案 D 3.(2020 届安徽“江淮十校”一联,5)明天启年间,入内直房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 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据此 分析可知,明朝( )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 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 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 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 答案 A 4.(2020 届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4)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用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 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 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 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答案 A 5.(2020 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10)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 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李贽这种思想( ) A.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答案 C 6.(2020 届安徽、河北 8 月联考,8)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 文种。“寄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这一创新 ( ) A.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B.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D.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答案 B 7.(2020 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9)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 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 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A 8.(2020 届安徽“江淮十校”一联,6)下表反映的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年 1.0~1.5 6.00 6.00~4.00 1750 年 2.00~2.50 9.00 4.50~3.60 1850 年 4.10 12.10 2.95 上表表明清朝该时期( )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 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 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答案 D 9.(2020 届山东等级考模拟,3)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 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答案 D 10.(2020 届河北衡水中学一联,6)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 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 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 A 11.(2020 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一联,7)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C.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答案 C 12.(2020 届河北唐山摸底,27)“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 16—19 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 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 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13.(2019 福建泉州二模,27)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 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 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明朝( )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 D 14.(2019 湖北武汉 5 月模拟,27)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 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答案 D 15.(2019 湖北黄冈三模,27)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贾于齐鲁之境,常 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 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答案 D 16.(2019 河北衡水中学摸底,11)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 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 答案 A 17.(2019 湖北宜昌 5 月模拟,27)明清时期,会馆是与商帮一同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文献对其功能有记载: 记述 出处 名其信,释其疑,主客交孚,民物允赖 佛山《重修参药会馆碑记》 一议该处买布,设有公厂,均至块地出桌,不准移 埠……公择吉期,议定时价开庄;一议公议庄码价 目,开庄之后,犹于逐月朔望两日,齐集公所斟酌 起跌,不准私行开价 湖北应山县陕西会馆《公议布帮规条》 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秤足十 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公议之后不得暗私戥秤 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会馆的设立( ) A.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B.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D.有利于解决经济活动纠纷 答案 A 18.(2019 河北衡水中学摸底,10)明清时期,以城隍、关帝、碧霞元君、妈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广泛流传,甚至 还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民间信仰中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C.政府与民众信仰一体化 D.男尊女卑观念有所减轻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 28 分) 19.(2019 河北石家庄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中国潮”是在 16 世纪下半叶,由欧洲王室贵族掀起的崇拜中国器物之风拉开序幕的。16 世纪之前,欧洲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与亚洲交换,只能以金银购买亚洲产品。16 世纪下半叶,美洲的白银打破了 欧亚贸易的传统均衡,欧亚贸易规模扩张,供给增加。王室贵族和社会名流对中国产品的大加追逐和赞美,使 瓷器、饮茶等成为上流社会追逐时髦、附庸风雅的一种时尚,促进中国产品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王 室贵族与商人经营的垄断贸易公司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7 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著 作出版发行,将中国的文化文明推向了人类文明的极致,把中国的政体夸奖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尽管那些 赞美之词言过其实,但却是政府和商人合二为一的欧洲商人集团所迫切需要的。 材料二 18 世纪中叶,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开始发生变化,在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笔下变成一个专制、 野蛮、落后、愚昧的国家。为了刺激本国丝织工业的发展,英国、荷兰等国都曾明文限制和禁止进口、穿戴 亚洲丝织品。19 世纪 60 年代后英国大力宣传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红茶,饮茶又被拔高到了爱国主义的层 次,是为英国经济作贡献的爱国主义行为。广告中的印度和锡兰红茶可以美容健身、治疗胃病,是高雅与品位 的象征,而中国绿茶则会损害肠胃。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材料三 在整个“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中,中国政府和商人基本上处在一种无作为的状态,既没有意识和 愿望在海外宣传中国文化、制造中国热、推销中国产品,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参与当时的欧洲“中国潮”,甚至 可能对当时在欧洲流行的“中国潮”都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 ——摘编自张丽等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国潮”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产品在欧洲畅销和衰落的原因。 (18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中国潮”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商人无所作为的原因, 并谈一谈欧洲“中国潮”带来的启示。(10 分) 答案 (1)历程:16 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推崇中国的器物,17 世纪中叶开始推崇中国的制度与文化,18 世纪中 叶后中国形象变为野蛮与落后。(6 分) 畅销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亚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革命使贸易规模扩大);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提 高了欧洲的购买力;王室贵族和商人为获取利润,大力宣传和推销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制作精美,弥补了欧洲生 产的不足。(6 分,任答三点) 衰落的原因: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的工农业产品与中国产品形成竞争关系;欧洲各国针对中国产品实施 贸易保护政策;启蒙运动的开展使欧洲人崇尚民主,反感专制;欧洲社会舆论对中国的批判甚至恶意诋毁;中国 政府在强化专制的同时,未能主动发展中外贸易,宣传中国文化。(6 分,任答三点) (2)原因: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缺乏商业扩张的动力;中国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中 国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华夷观念;欧洲国家垄断东西方贸易,中国商人难以参与远洋贸易竞争。(6 分,任答 三点) 启示:文化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中国应积极利用有利形势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对 外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重视文化宣传;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意产品虚拟价值的营造和提升;等。(4 分, 任答两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