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第二次周测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 第二次周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 A. 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 B. 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 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 D. 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 3.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B.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4.绘制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 A.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将兵法 B.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C. 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D. 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5.程朱学派与陆王心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实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6.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7.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反映了张之洞( ) A. 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 B. 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 C. 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 D. 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8.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A. 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 B. 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 C. 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9.《申报》评论道:“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权利,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是注定要失望的。”这种“失望”直接带来了( ) A. 五四运动的发生 B.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C. 国共合作的建立 D.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0.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 A.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 B.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C. 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D. 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11.“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法国,率先开花结果在美洲。”这句话描述的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2.如下表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该表反映的现象( )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背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13.论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当战争在1914年爆发时,它绝对不是什么关于“殖民主义”的战争,而是“富裕国家的不公正的世界大家庭内部的一场内战”。此处,他意在说明一战( ) A. 有其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B. 爆发之初仅有发达国家卷入 C.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 D. 反映了列强瓜分世界的意愿 14.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者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 A. 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B. 维护了美国在欧洲的根本利益 C. 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 15.1940年5月,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发誓要同“那种在黑暗的、悲哀的人类罪恶的目录册中都容纳不下的极恶暴政”进行不妥协的战斗,他向美国发出呼吁:“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对此后来美国( ) A. 通过新的《中立法》 B. 通过《租借法》 C. 发表《大西洋宪章》 D. 签订莫斯科议定书 16.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7.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复杂,也是矛盾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的宗教文化有( ) A.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B.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 犹太教、佛教、天主教 D.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18.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质是( ) A. 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 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C. 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D. 两个阵营成立,形成争霸局面 19.1955年黑人奥运冠军马尔•惠特菲尔德和哈里森•迪拉德的非洲之行,展示了美国文化成就和生活方式,对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美国政府决策部门对体育交流项目愈发关注。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传播美国文化 B. 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 重塑国家形象 D. 促进世界的体育文化交流 20.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 ) A. 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B. 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 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D. “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21题28分,22题12分) 21、材料一: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现在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措施,也不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指导。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鉴于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因此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人已请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和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编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并简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影响。(1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表明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的影响。(1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 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近代早期 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18世纪初以后 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一战后 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二战后 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21世纪 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时期中丁以前尚未形成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答案】A 【解析】“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封建时代”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郡县时代”对应的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材料“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C选项符合题意; A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故选:C。 4.【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涉及的是军事方面,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局限性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①是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②是“积弱”局面;③是保甲法与将兵法,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5.【答案】A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进行丰富和更新,逐渐确立起理学和心学体系,故A正确。 B.以达到三教一统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是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特征,故排除C。 D.本项是朱子理学具体的实践而非理想,故排除D。 故选A。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材料,“族约”“劾查良莠,宣圣谕”体现尊重国家和社会秩序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敦族义,创祠宇”、“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有利于家族内部凝聚和团结,故D项符合; 材料中没有突出贵族政治、追求政治平等,也没有体现强化专制统治,故ABC排除。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张之洞,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A.根据题干可知,张之洞打着“中体西用”的口号兴建实业,创办学堂和编练新军,其目主观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客观结果却是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故A正确。 B.此项说法错误,张之洞始终代表地主阶级,故排除B。 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社会制度转型,故排除C。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和题干所反映的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故排除D。故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两国签定了《马关条约》;材料中的“以1895年为界”“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表明,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故A正确。 B、D两项均说的是一战期间(1914-1918年)出现的情况,而不是甲午战后(1895年以后),故排除。 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A。 9.【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由题干信息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权益被出卖,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依据题干“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等结合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可知,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教廷对于世俗君主的控制,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故B正确。 A.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 C.该项“实现”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C。 D.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对基督教的信仰,故排除D。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影响,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C.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启蒙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其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人才辈出、思想盛行,突出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传播到北美,“率先开花结果”,出现了最早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可见这段话描述的是启蒙运动,故C正确。 AB.文艺复兴率先开始于意大利;宗教改革开始于德意志,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错误。 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870年到1900年30年间,美国钢铁业的企业总数在下降,而产量和投资额却成倍增长。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降二长反映了美国钢铁业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的显著特征,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故D项正确。 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说明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没有自由资本主义思潮,垄断组织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A.题干并没有论及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故排除A。 B.战争爆发之初就有塞尔维亚等新兴独立国家卷入,故排除B。 C.根据题干中关键词“世界大家庭”指的就是“全球化背景”,故C正确。 D.一战所反映的是列强重新分配而非瓜分世界的意愿,因为世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被西方殖民者瓜分殆尽,故排除D。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这种宣传激起了中立国美国对德国的仇恨,从而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故A正确。 B.题干和对美国利益的维护无关,故排除B。 C.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排除C。 D.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4月,故“迅速”说法错误,故排除D。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租借法》,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A.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1939年美国修改《中立法》,和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 B.1941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用贷款或租借武器的办法援助正在与纳粹德国激战的英国,符合丘吉尔的呼吁“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故B正确。 C.1941年8月,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签署《大西洋宪章》,但并未直接体现“给我们工具”,故排除C。 D.此项是美英提供给苏联的协议书,和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16.【答案】A 17.【答案】D 【解析】A.巴勒斯坦地区也有佛教也没有道教。 B.佛教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没有传播到巴勒斯坦。 C.巴勒斯坦地区没有佛教。 D.巴勒斯坦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发源的地方,它的主要城市耶路撒冷是三教的圣地。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美苏双方联盟基础消失,两者成为战后实力彼此能够抗衡的强国,从而在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形成后,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故排除A;雅尔塔体系出现时,二战已经结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不复存在,故排除B;两个阵营成立是在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出现;故排除D。故选C。 19.【答案】B 【解析】1955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材料“美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美国政府决策部门对体育交流项目愈发关注”表明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故B正确; A是表象,排除; 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世界多极化发展使一些主要国家实力相对均衡,从而推动了对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价值理念的追求,故B正确; 当今世界结盟仍是国家关系的主流,美、英、法等是大国结盟国家,故排除A项; 虽然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但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没有被抛弃,故排除C项; 材料中的愿望是“一超多强”局面加强的结果,而不是削弱的结果,故排除D项。 故选:B。 二、主观题 21、(1)变化:由保持中立、不介入台湾事务到插手台湾事务、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2) 原因: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形势发生变化;意识形态矛盾的日益尖锐;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需要。(6) 影响: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是台湾问题更加复杂;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形势。(6) 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 对中国的影响:打破中国外交的僵局,出现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 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 22、【答案】示例一:看法:世界通用语言的出现与发展过程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说明:古代,汉语有相当的地区影响力,但其辐射范围主要限于东亚、东南亚一带。拉丁语、阿拉伯语也主要在欧洲和西亚流行,尚未形成世界性通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间交往不足。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法语、英语先后迈出局部范围,成为全球性商务、外交等重要场合通用语。因此,全球范围通用语的出现恰好说明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与世界一体化发展方向一致。 示例二:看法:法语、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反映出相关语言主要使用国综合国力变化。说明:18世纪初以后的法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殖民地,启蒙思想盛行、外传,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四处征战,这些均为法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英国崛起步伐加快。英国引领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这为英语在世界的崛起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美国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使英语稳固了其国际通用语地位。总之,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由相关国家综合国力决定,但又与国力消长变化不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示例三:看法:材料对二战后英语地位的认识欠妥。说明:二战后,英语当之无愧是世界通用语言,但却不具唯一性。二战后,联合国确定的工作语言包括英语在内共六种;前苏联的崛起,推动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俄语学习热潮。这些事实说明英语不是唯一通用语。另外,英语的使用地域范围广,但使用人数比例并不高。再者,美国作为使用英语的主要国家在二战后还不具备独霸世界的实力,而今天多极化趋势明显,英语更是难以成为唯一的通用语。因此,材料对二战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评价有言过其实之义。 其他看法:1.拉丁语在欧洲的衰落与宗教改革有关。2.汉语的世界认同度提高折射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