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从“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存在洋纱洋布畅销,土纱土布滞销的现象,可知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D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洋纱洋布属于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B项错误;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只是材料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题意。‎ ‎2.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材料无法体现,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结合所学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解答。‎ ‎3.如图为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股票右侧记载: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案奉:……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俟见煤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据此可知,开平矿务局 A. 在经营方式上具有近代特征 B. 转型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推动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步伐 D. 实践了晚晴政府自强目标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俟见煤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可见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股银,体现了西方股份制经营方式的特征,故A符合题意;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不符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开平矿务局面向世界发行股票,故C不符合题意;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已经全面瓦解 B. 民族资本进入“短暂春天”‎ C. 封建守旧势力退出舞台 D. 清政府尝试缓解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由陈启沅的缫丝厂被迫迁址到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统治危机的尝试,故选D;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民族资本进入“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这一变化是清政府被迫做出的调整,并不能说明封建守旧势力退出舞台,排除C。故选D。‎ ‎5.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6.某学校历史研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 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 “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D. 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图片分别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初步发展、遭到摧残、社会主义改造等,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故A项正确;第四幅图是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BCD项都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错误。‎ ‎7.下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车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该漫画反映了 A.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C. 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答案】D ‎【解析】从漫画中的“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我相信你!”以及由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的喻意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劳动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D正确;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A;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排除B;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故选D。‎ ‎8.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这次会议 A. 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 B.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说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中共八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D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故A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C错误。‎ ‎9.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漫画,题为《卫星满云霄,一个却比一个高》。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 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 “浮夸风”盛行 C. 农村改革成果显著 D.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20世纪50年代”“卫星满云霄,一个却比一个高”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浮夸风”,属于“左”倾错误,并非一五计划成就突出、农村改革成果显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刚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确很滑稽,每户的田,西一条,东一块,有的用牲口耕,有的连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 收益全部归农户刺激农业生产 C. 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 土地所有权变更调动了积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这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由生产队集体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故选C;从机耕退到人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导致的,并非生产力水平倒退了,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农业税,排除B;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公有制不变,排除D。‎ ‎11.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C. 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 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消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后期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用,即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不仅没有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错误;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错误。‎ ‎13.1950年我国进出口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 对外开放政策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我国2008年和建国初期的进出口额相比,增长2000多倍,主要的原因1978年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导致,B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指1956-1966年,时间不符合,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对外贸易额增长的信息不符合,D错误。‎ ‎14.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 设立经济特区 B. 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 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让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是设立经济特区,故A正确;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安徽和四川,排除B;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5.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三大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所以党中央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有利于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故A项正确。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没有进入到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故B项错误。题干中说到的外贸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需要从外贸企业自身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并且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外资,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不能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并且结合所学,我国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邓小平晚年曾遗憾地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以下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①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新发展 ‎③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④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共中央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的重大决策,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其在开放后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了拉动上海和长江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故①②③正确,选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内地沿江沿边城市的开发和开放,而不是浦东,故④‎ 错误,排除ABD。‎ ‎17.英国经济学家布伦纳以1500年英国的食品价格为参照(指数为100),制作了1501年~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指数趋势表。造成表中价格走势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B. 工业化使经济比例失调 C. 黑人奴隶大量流入英国 D. 美洲白银大量输入欧洲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500年到1660年英国的物价指数明显上升,这主要和美洲白银涌入欧洲,导致价格革命的发生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B选项排除;黑人奴隶主要流向的是美洲,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18.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航行结束后,归来的船员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亲切会见,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一件国王的奖赏一银铸的地球仪。球面上镌刻着--句言简意赅的话:“你首先拥抱了我。”根据下图,这次航行的航线最有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西班牙国王的亲切会见”“球面上镌刻着--句言简意赅的话:‘你首先拥抱了我’”可知,这次航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环球航行,四条航线只有④‎ 麦哲伦的航线符合,故选D;①为迪亚士的航线,最远只达到了非洲南端,不符合题意,排除A;②是哥伦布的航线,最远到达美洲,不符合题意,排除B;③为达•伽马的航线,最远到达印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 ‎19.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这规定反映了 A. 西班牙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B. 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 C. 英国与荷兰商业竞争激烈 D. 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为打击荷兰人的海上贸易,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C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仍保留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B错误;据所学可知,17世纪晚期,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故D错误。‎ ‎20.威廉·豪伊特曾说:“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证据的有 ‎①英国圈地运动②殖民扩张与战争③黑奴贸易④工业革命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殖民扩张与战争、黑奴贸易”均属于材料中所说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②③符合题意;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不属于“野蛮和残酷的暴行”,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英国在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农业进口保护性关税,1849年又废除曾经实行将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英国开启贸易自由化浪潮大门的根本动力是 A. 减少关税从而改善与各国的关系 B.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C. 遭遇世界经济危机想要扩大市场 D. 完成工业革命企图垄断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后,在经济领域推行自由贸易,企图垄断世界市场,因此废除《谷物法》、《航海条例》,D正确;A不能解释英国废除《航海条例》,排除;1849年尚未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这一时期并未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排除C。‎ ‎22.如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 B. 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C. 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D. 传统能源价格高导致消费大幅下降 ‎【答案】A ‎【解析】根据《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可知,1850年以来,受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木材、煤炭和石油三种能源的消费出现图中展示的状态,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B项错误;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C项错误;传统能源消费大幅下降并非因为其价格高导致,而是由于生产力进步导致的,D项错误。‎ ‎23.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提出了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一国出口最大比较利益的商品,进口最小比较利益商品,该国就能获利。他建议英国大量进口粮食,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大得多。这一建议的实施 ‎①体现了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②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应当进口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主张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②③④‎ 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比较利益”理论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含有①的A、B、C项。‎ ‎24.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大工厂制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形成;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兼并和行业垄断的出现是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优化组合,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A. 轮船 B. 飞机 C. 汽车 D. 蒸汽机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以及“银燕”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指飞机,故B项正确。轮船速度比较慢,故A错误;汽车和蒸汽机车不符合材料中“银燕”的比喻,C和D项错误。‎ ‎26.《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两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科技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与技术相匹配(即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D。工场手工业时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还未紧密结合,排除AB;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较晚,而题目问的是开始,排除C。‎ ‎27.从如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际关税水平(平均税率)‎ 国别 ‎1928年 ‎1932年 变动率(%)‎ 美国 ‎40‎ ‎47‎ ‎23‎ 加拿大 ‎23.3‎ ‎27.4‎ ‎17.6‎ 法国 ‎8.7‎ ‎17.5‎ ‎101‎ 德国 ‎7.9‎ ‎23.8‎ ‎201‎ 意大利 ‎6.7‎ ‎23.1‎ ‎244.8‎ 英国 ‎9.9‎ ‎23.2‎ ‎134.3‎ 阿根廷 ‎18.8‎ ‎28.8‎ ‎53.2‎ 澳大利亚 ‎22.4‎ ‎41.2‎ ‎84‎ 平均值 ‎17.2‎ ‎29‎ ‎107.4‎ ‎①1932年美国关税税率和变动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②导致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 ‎③关税的变化反应了当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④各国政府提高关税水平有利于解决经济危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932年相对于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税率都有大幅度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应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各国争相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故②③正确;1932年美国关税税率不是较低水平,故①错误;各国政府提高关税水平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28.被赞誉为“沙漠之钻”的胡佛大坝于1931年3月开工,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这表明,胡佛政府 A. 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B. 开始部分干预经济 C. 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 奉行“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可知,胡佛总统面对经济危机,试图通过修建向胡佛大坝这样的建设工程来解决部分的失业问题,这表明胡佛开始对经济进行部分干预,故选B。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能力,总体上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奉行“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CD。‎ ‎29.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之前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该现象 A. 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B. 暴露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反映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D. 刺激了国民消费能力的增长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想买的却没钱买,财富集中在少数寡头手里,这导致了商品的相对过剩,从而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故选A。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排除C;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国民消费能力下降,排除D。‎ ‎30.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 A. 提高农产品价格 B.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 刺激农产品出口 D.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对农业实行减耕减产的政策,这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故选A。政府对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排除C;减耕减产即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工人帮忙干活,这显然没有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排除D。‎ ‎31.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的某项政策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PaysAmerica),该政策的推行旨在 A. 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B. 缓和劳资矛盾 C. 确保企业公平竟争 D. 解决就业问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WorkPaysAmerica”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幅宣传画反映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工代赈的内容,通过兴办一些工程,给予工作的机会,代替直接的救济。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缓解劳资矛盾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2.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为此颁布的法律是:‎ A. 《紧急银行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 D. 《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可知这些措施在调节工业发展,故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调节金融矛盾,故A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农业,故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社会救济,故D选项排除;‎ ‎3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高速发限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克林顿“新经济”的特点是 A. 实行“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政策 B.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克服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顽疾 D. 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克林顿“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B正确;克林顿“新经济”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A错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C错误;克林顿“新经济”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D错误。‎ ‎34.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 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答案】B ‎【解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排除A;战后美国进一步引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加强对经济进行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美国战后经济进入黄金阶段提供主要动力,故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起到促进作用,不是战后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排除C;低失业率极低,通胀变成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经济稳定的表现,排除D。‎ ‎35.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一举措 A. 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B. 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C. 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D. 推动“混合经济”的出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混合经济的特征是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这与撒切尔夫人“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的做法一致,故选D。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的做法减少了国家对政府的干预,他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故AB错误,排除;英国并没有就此完全放弃国家在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的说法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 二、材料题 ‎36.在中国历史上,江南经济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凋籍田业”(不靠土地),“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取分金为谷飨计”。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787.7余万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银少归洋商者,约已1300余万两。”‎ ‎——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书 材料三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成立了福新面粉公司,与他们之前在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后更名茂新面粉公司),两个公司共有12个厂,每昼夜生产面粉9.6万多包,拥有的资本占全国私营面粉厂总资本的30.5%,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面粉企业集团。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 ——摘编自《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苏州一带的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产生的影响?这类企业和材料一中“机户”在生产方式上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在1912—1922年间得到较快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雇佣关系,自由劳动力市场)。‎ ‎(2)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3)国际因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因素: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或“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4)发展趋勢: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或从小农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解析】(1)根据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出现雇佣关系的表现,所以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根据材料“合计三年中国银少归洋商者,约已1300余万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的机户实行的是人力生产,材料二的企业是洋务企业,可知实行机器生产。‎ ‎(3)国内因素:根据材料“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成立了福新面粉公司”并联系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政府提出了实业救国思潮,1915年实行“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国际因素:根据材料“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并联系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根据材料中“江南经济的发展”及题干所给的三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并联系所学可知是从小农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37.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他说:“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 ‎ 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企改革。‎ ‎【答案】(1)不足之处: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设备陈旧;缺乏技术人员;政企不分,企业缺少自主权等。‎ ‎(2)表现:所有制形式;经营目的;利润归属;分配权。‎ ‎(3)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技术人才;增加科技含量;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 ‎【解析】(1)不足之处: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可得出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由“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可得出设备陈旧;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可得出缺乏技术人员;由“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企业存在政企不分,企业缺少自主权等问题。‎ ‎(2)表现: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可得出是在所有制形式;由“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得出是经营目的;由“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可得出是利润归属;由“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可得出是分配权。‎ ‎(3)措施:可以从材料一中体现的问题解决角度和材料二中的国企改革的表现角度来思考,从思想意识、目标、技术以及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意识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在目标上,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技术上,要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增加科技含量;在员工积极性角度,要注意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 ‎38.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社会保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二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 期 概 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 ‎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 ‎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答案】(1)做法:通过紧急救济法;政府拨款,发放救济金;通过社会保障法。‎ ‎(2)特点:政府立法;不断调整与完善;保障对象覆盖面广;保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起源早。‎ ‎(3)措施:制定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优惠贷款;利息补贴;提供公共住房;提供租金补贴。条件: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福利国家”的发展;普遍奉行国家干预 ‎(4)作用:一方面使穷人(低收入家庭)受惠不少;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另一方面也使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立法、财政等方面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 ‎(2)本题据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工人医疗保险法》……不断改革和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产生时间、立法调整、覆盖面和内容等方面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本题据材料三“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即可从制度建设、财政政策、机构管理等方面概括西方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条件。‎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