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10月大联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10月大联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 ‎10月大联考试题历史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卷请妥善保管。‎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A.稳定了金融秩序 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 C.削弱了地方实力 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2.唐中叶时,已经出现了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 ‎4.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5.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主要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C.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6.如油画所示,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与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下农民阶级的极端贫困 C.日本侵华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D.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7.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我们中国有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间阶级....这三个阶级都在活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都在那里准备日本打垮后干什么。”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要矛盾完成转换 B.中国前途命运面临多种选择 C.民族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D.联合政府设想得到广泛认同 ‎8.‎ 上表主要体现了 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中国经济改革的循序渐进 C.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价值 D.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撤离”方式,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三次:‎ 由.上表可知当时罗马共和国 A.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B.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贵族色彩明显淡化 D.平民取代贵族权利 ‎10.有学者认为,美国立宪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人类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自觉建构--种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生动地演绎了“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的内涵在于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的有机结合。材料中的“建构理性”主要表现为 A.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B.继承了英国的政治传统 C.创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 D.提供了制定宪法的示范 ‎11.美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研究发现:18世纪以前的- .两千年,最发达的欧洲国家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只有0. 05%,18.19世纪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到了20世纪年均增长提高到2%。这主要是因为18- 20世纪 A.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 B.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C.因战争人口大量减少 D.国际环境和平安定 ‎1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与苏俄断绝外交关系,苏维埃政府虽多次要求与美国建交,但均遭拒绝;1933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和罗斯福总统交换了有关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换大使的信件,美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苏建交主要反映了 A.罗斯福总统的非凡胆识和远见 B.国内外局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C.经济危机弱化了意识形态矛盾 D.两国关系从此进人和平友好时期 ‎13.‎1933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宣布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1935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这说明当时中美两国 A.加强了政府对金融的干预 B.面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C.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结果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14. 1941年初,英美参谋人员在华盛顿召开的“ABC会议”上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其要旨是:一旦美国卷入战争,其军事努力将首先放在大西洋。1941 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英美军政首脑迅速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再次强调“先欧后亚”原则继续有效。这一战略 A.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提高了中国战场的地位 C.有利于战后日美同盟的形成 D.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 ‎15.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指令性计划经济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民营企业大发展 D." 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信息,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 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7.(14分)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一 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 (14分)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物,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一一种印记。以物证史、以图证史,以文物来见证和讲述共和国这70年不平凡的历程,能够还原历史,唤起、恢复和构建我们的记忆,再现那些值得人们回忆的历史片段。‎ 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共和国历史的史料价值。‎ ‎19.(15分)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人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1872 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 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 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 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 年一1937 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 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 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 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 年,我国 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 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一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 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6 分)‎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9分)‎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D B D B B C C A B A A D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通过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的白金币,从而把他们的个人财富部分转移到中央政府的手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选项正确。白金币只对富商豪民专门发行,范围有限,且材料未涉及当时金融秩序是否混乱,A选项错误。白金币的铸造权本身就属中央,材料未涉及铸币权是从地方收归中央的,B选项错误。D选项与材料无关。‎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出现以“飞钱”为标志的汇兑业务,宋代又出现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子、交子之法”,这就说明唐宋时期的金融信用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交子”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选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不能得出该地商品经济最发达,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只符合两宋时期,不符合唐代。‎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对唐朝“所谓羁縻之州”的边疆地区,采取了“比于内地”的赋役制度,这说明元代对边疆的管辖采取了与内地趋于一致的模式,A选项正确。对边疆赋役制度的实行,只是实现有效统治的手段之一,不代表有效控制的实现,B选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这些边疆地区是唐代“所谓羁縻之州”,不能反映出比唐代疆域范围扩大,C选项错误。D选项不是材料主旨。‎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山西商人把从事商业活动的利润“封建化”,而没有投资于扩大再生产,这就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从而造成其发展缓慢而滞后,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原因在于国家体制的落后和制度的腐朽,C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规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 ‎,这勾画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海关关税自主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结果,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只关注到了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以偏概全,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只是在1930年形式上收回关税自主权,但海关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仅体现关税自主化,不能体现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完全自主,故D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半条被子”的故事反映的是我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劳动人民之间同甘共苦、血溶于水的深情厚谊,D选项正确。AB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造成的,和日本侵华无关,C选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都在那里准备日本打垮后干什么”,这就说明中国前途命运面临着多种选择,中国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B选项正确。毛泽东提出的“联合政府”设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国民党要实现“一党专政”,这就预示了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主流,ACD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上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不断探索,以及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深入认识,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观点之一,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能涵盖上表中的内容。C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斗争,罗马平民先后获得了选举保民官、成立平民大会和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这就说明和以往相比,罗马共和国内的贵族政治色彩日趋淡化,民主政治色彩不断增强,C选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并未确立民主制度,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B选项“法律体系走向成熟”表述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787年美国宪法在国家政体建构方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创立了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政体,C选项正确。对英国政治传统的继承,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经验理性”上的表现,B选项错误。独立战争的胜利是1787年宪法制定的前提条件,为其他国家提供制定宪法的示范,是1787年宪法的影响,与设问不符,AD选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20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包括欧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等,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A选项正确。国际贸易发展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C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决定的,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与政治动荡的形势,与美苏都面临法西斯主义的威胁,推动了美苏关系的正常化,B选项正确。A选项过分夸大了个人作用,C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美两国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或公告,加强对黄金白银的控制,这体现了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选项错误。禁止贵重金属外流,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D选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英美确立的“先欧后亚”战略就是先消灭欧洲的德意法西斯势力,再消灭亚洲的日本法西斯。因为当时欧洲战场特别是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所以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有利于维护苏联和英国的国家利益,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BC选项与“先欧后亚”的战略不符。‎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苏联正处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政府看到了“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就是肯定了商品市场的作用,主张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但反对“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观点,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 ‎【参考答案】论题:近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3分) ‎ 阐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逐渐不能适应形势需要。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19世纪中期,自由主义逐渐取代重商主义成为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已逐渐失灵,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现。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解决就业问题,扩大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对罗斯福新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时期”提供了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近现代西方的主流经济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经济问题提出的,其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9分) ‎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其他论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主要经济思想不同;经济学家们的思想主张对东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学著作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 ‎【解析】本题材料主题: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欧美国家出现的主要经济思想或主张,要求从中提取两项或以上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个表述明确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分析。从解题技巧来看,最好选择教材上有明确表述,或自己熟悉的信息,如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包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可供参考的论题有: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杰出人物的出现对经济思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经济学著作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等。‎ 17. ‎(14分)‎ ‎【参考示例一】对“中国之中国”的理解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为“中国之中国”。 此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华夏族只能暂时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与自然抗争谋求自身发展,在各民族不断的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所以,‎ 此时中外的交流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之中国”的缘故。‎ ‎【参考示例二】对“亚洲之中国”的理解 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为“亚洲之中国”。 这一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强大的国力使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不仅怀着十足的信心主动走向世界,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总之,从秦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不断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所以梁启超先生将这一时期总结为“亚洲之中国”阶段。‎ ‎【参考示例三】对“世界之中国”的理解 乾隆末年,以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为开端,开启了“世界之中国”的历史,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当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中,固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主动交流转向了被动开放,由主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渐渐沦为西方国家掠夺和瓜分的对象。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列强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公然践踏中国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参考示例四】对“三个中国说”的理解 参考示例一二三。‎ ‎【参考示例五】对“亚洲之中国”的质疑 把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之末年称之为“亚洲之中国”,有失偏颇。 这一时期的确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中国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等国都有着密切的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突破亚洲范围,走向世界了。如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已传到古罗马帝国;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近代化;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写下的《马可·波罗行纪》引发了欧洲的“寻金热”;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华,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加强了中国同欧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和交流;葡萄亚殖民者占领澳门、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早已突破亚洲范围,为“世界之中国”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三个中国说”含义有一个正确理解。比如,“中国之中国”是指先秦时期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当时,华夏族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谋求发展,与周边各民族在不断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亚洲之中国”是指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所以被称之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指乾隆末年以后,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这时中国的对外关系由主动交流转向被动开放,由主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掠夺和瓜分的对象。‎ 其次,要分析“三个中国说”含义形成的原因。如,“中国之中国”由于当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亚洲之中国”是由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中国处于世界的前列。‎ 但是,受当时交通条件和地理知识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世界之中国”是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腐朽的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的迷梦等,无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从而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 考生也可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一定要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7. ‎(14分)‎ ‎【参考示例】‎ 选择图4(1分)‎ 信息提取: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冒着极大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创造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7分)‎ 史料价值: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见证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也见证了中国农民“敢为天下先”、自下而上自发探索的主人翁精神,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史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手史料。(6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出相关信息,明确图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或主题。如图1是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图2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成就;图3是1977年恢复高考,反映的是结束“文革”、拨乱反正;图4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然后从共和国发展史的角度,深刻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史料价值。‎ 18. ‎(15分)‎ ‎【参考答案】(1)从官费留学为主到自费留学为主;从主要留学欧美、日本到苏俄(联)、东欧再到目的地的多元化;从被动留学到主动留学。(6分)‎ ‎(2)19世纪70年代,在内忧外患背景下,清政府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其中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西方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国防等的近代化。‎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主动官派留日学生、“庚款留学”以及海归精英们发起的自愿赴法留学,使许多留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对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干部基础和思想基础。‎ 国民大革命时期,留学苏俄潮兴起,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学生走出国门,学习引进苏联、欧美、日本等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为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的奋斗史。(9分)‎ ‎【解析】(1)关于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组织形式、留学国家、留学态势等方面概括。如从清政府时期官费留学美国、欧洲、日本到民国时期的法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苏联、东欧,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遍布世界各地,概括出留学国家的变化;从“‎ 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概括出留学态势上的变化;从“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概括出组织形式上的变化等。‎ ‎(2)对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的说明,可以以时间为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留学的目的、学习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