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 ‎2015年 ‎2016 年 ‎2017年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T7(大众传媒)‎ 复习建议:‎ ‎1.在记忆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具体史实上,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是复习中需要重视的 ‎2.考查形式多以新颖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表格、现代文献资料,以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解读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是复习中需要引起注意的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及其影响因素 ‎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服饰上 从传统的长袍马褂、粗布大衫到西服、①________、学生装、裙子等五花八门的服装的出现 饮食上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品要凭票计划供应。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比较低下 建筑上 出现了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饰多样化,“②__________工程”、“安居工程”等不断改善着人民的生活 社会风 俗上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③__________”、“废止缠足”、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实行公历、握手、鞠躬等。在大城市里,婚丧礼仪也变得简约文明。但在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 ‎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不断涌入。‎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政局的变革。‎ ‎(3)民主思想的不断进步及历届政府的法令、政策、措施。‎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主动吸收。‎ ‎【点题训练1】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                   ‎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2.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铁路交通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④________________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3)辛亥革命前夕,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鹰厦、成昆、兰新等铁路,结束了西北、西南没铁路的时代 ‎(5)“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逐步成为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汽车制造厂,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 水运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⑤________,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航空运输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⑥______________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通讯工具 的变革与 发展 ‎(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⑦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还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2)电话:1877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点题训练2】‎ ‎ 如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因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 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 ‎ 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 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时期 代表性的报刊 作用 ‎19世纪 中前期前 ‎(1)《申报》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是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中国丛报》《万国公报》,是比较著名的外文的报刊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19世纪70‎ 年代起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⑧__________,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⑨____________‎ 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20世纪 前期 ‎(1)共产党创办的《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2)国民党《中央日报》‎ 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 成立后 ‎(1)《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⑩《__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⑪《__________》,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⑫《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1958年,⑬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3.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发展为国际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互联网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而被称为“⑭__________”。‎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3)影响: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点题训练3】 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 ‎ A.谋求义利兼顾   B.追求商业利益 ‎ C.开辟谋利途径 D.关注时局政治 随堂验收 步入考场的敲门砖 考点一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1.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 ‎                   ‎ ‎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2.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 ‎ 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 ‎3.如图是民国时期金蝶饭店的广告。该广告反映的社会景象说明(  )‎ 第3题图 ‎ A.尊孔排外之风抵制西化 ‎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 C.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主流 ‎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4.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 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 ‎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5.近代欧美国家的科技成就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较早。下表中的数据体现出(  )‎ 近代科技 铁路 天气预报 电话 电灯 汽车 无线电 欧美技术发明 年份 ‎1825‎ ‎1856‎ ‎1876‎ ‎1881‎ ‎1883‎ ‎1896‎ 上海使用年份 ‎1876‎ ‎1873‎ ‎1882‎ ‎1882‎ ‎1901‎ ‎1909‎ 武汉使用年份 ‎1906‎ ‎1919‎ ‎1912‎ ‎1906‎ ‎1921‎ ‎1925‎ ‎ A.近代科技应用呈现地域不平衡 ‎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 C.引进欧美科技的时差逐年缩短 ‎ D.民族工业主导两地城市近代化 考点二 大众传媒的发展 ‎6.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7.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线、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线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 ‎、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本单元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为节点,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主干知识梳理】‎ ‎①中山装 ②菜篮子 ③断发易服 ‎④唐山到胥各庄 ⑤轮船招商局 ⑥北京至天津 ⑦台湾 ⑧《民报》 ⑨《新青年》  ⑩定军山  ⑪歌女红牡丹 ⑫渔光曲 ‎⑬北京 ⑭第四媒介 ‎【点题训练】‎ ‎1.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D项正确。‎ ‎2.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发展。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其“远远超过汽车”,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发展不能代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近代的交通没有反映出主权的部分丧失,因此没有呈现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业保留森严的等级,故D项错误。‎ ‎3.A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化。材料中“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义利兼顾,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与题中“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不符,故D项错误。‎ ‎【随堂验收】‎ ‎1.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维新派主张“断发”主要是为了国际交往和机器生产的需要,没有体现革命色彩,A项错误;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下达谕旨“断发”主要是抵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没有触动清朝国体,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断发”没有体现政府主导,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D项正确。‎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可见已接受新思想,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有“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便没有得到大众响应,故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事情只是个案,不能代表“潮流”,故C 项错误;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 ‎3.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民国时期饭店的广告,反映出当时生活方式的西化,与尊孔排外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国人的接受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西方饮食文化的地位,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可见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 ‎4.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题干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故错误;B表述太片面,故错误;C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 ‎5.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表格的时间可知,武汉引进近代欧美国家科技成就的时间明显晚于上海,说明近代科技应用呈现地域不平衡,故A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代表,当时中国并没有吸收,所以B项错误;电灯1881年发明,在上海使用是1882年,汽车发明是1883年,上海应用是1901年,可见引进欧美科技的时差并不是逐年缩短,C项错误;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非常不充分,与本国的封建经济和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力量十分的微弱,不能主导两地城市近代化,D项错误。‎ ‎6.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A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材料不体现该报舆论监督的功能,B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C项正确;根据材料“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希望国民能够勇于担责,救亡图存,非引领民间风尚,D项错误。‎ ‎7.(1)态度:反对(拒绝)。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 ‎(2)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