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 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 19 世纪 40—90 年代,中国受到西 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 D 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不符合 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的特征,故排除 A 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 统,故 B 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故 C 项错误。 2. (2020 年四川武侯成都七中高三月考)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 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 形态,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 纯洁性信息,B 项错误;C 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 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 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 )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 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 A 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 态类似,故排除 B 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 C 项;该学者的观 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 D 项。 4. (2020 年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高三月考)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 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 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 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 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 不符合洋务运动的特征;C 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D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与实业救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5.(2020 年浙江镇海中学高三其他)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 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 C 项 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 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 A 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 化运动时期,故 B 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 D 项排除。 6.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 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 “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 A.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稣也表示不与康 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变 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 D 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 并没有形成共识,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 想遭到反对,故 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7. 陈旭麓认为,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 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 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可知陈旭麓认为中国出现的先觉者其思想在群众中影响较少,也就是群众 的民族意识觉醒艰难,故 D 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觉悟,故 A 错误;社会变革已经出现,如洋务运动等, 故 B 错误;材料认为民族意识觉醒困难,C 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错误。 8. “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 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 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不是近代;③正 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 80 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 错误,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 C 项。 9.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 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 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 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违背当时洋务运动倡导器物思想,故 C 项正确;“这些言论引起了士 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 A 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 体制,故 B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 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 D 项错误。 10. 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 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这表明( ) A.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 D.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答案】B 【解析】康梁思想挽救民族危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 A;材料“近万名士 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说明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 B;戊戌变法主 张君主立宪制,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排除 C;材料只能反映部分知识分子政治上保守,排除 D。 11.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 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答案】D 【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 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 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 项不符合 郑观应的思想,排除。 12. 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 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康有为声称……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并结合所学可知, 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实行变法,减少变革的阻力,A 正确;康梁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制 度层面了,B 选项排除;C 违背史实;康、梁宣传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 错误。 13.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 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答案】A 【解析】由“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朝野一心,人 无间言”,可知忧世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固中国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A 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 选 A;B 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 C 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的主张,D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B、C、D。 14. (2020 年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其他)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 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 在强调魏源( )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主义皆是回答如 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 D 项。当时夷夏之辨仍流 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 A 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 排除 B 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 C 项。 15.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 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 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没有利用 宗教,故排除 A 项;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者都没有建立政党和组织团体,故排除 B、D 项;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思想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中国的维新思想宣传则借助儒家思想的外衣, 都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故选 C。 1.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 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 实践,故 B 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 A 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 C 错误;近 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 D 错误。 2.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22 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 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 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 原的研究( )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认为,屈原开创《楚辞》的文学样式,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稷下学派的影 响,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故答案为 B 项。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与军阀割据无关,排除 C 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材料 没有涉及,排除 D 项。 3. (2020 年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 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 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 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 D 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 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 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 除 C 项。 4. (2020 年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高三)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 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 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 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部分官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 说明其观念发生嬗变,故 D 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故 A 排除;材料未 涉及对西学探索的哲理化,故 B 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对洋务派的“广泛”批判,故 C 排除。 5.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 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 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 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 统文化的束缚,在近代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D 符合题意;A 选项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 A 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 导思想,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 不正确。 6. (2020 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三月考)据记载,1907 年到 1909 年间,学堂由 137 所增至 254 所, 学生由 8693 人增至 16649 人,尤其实用人才逐渐增多。直至 1909 年,全国共有 2651 名工商业毕业生,其 中多数对口供职。这一现象说明清末( ) A.科举制度遭到巨大冲击 B.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 C.实业教育思潮开始兴起 D.儒家经典退出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材料中“1907 年至 1909 年间”“实用人才逐渐增多”“1909 年,全国共有 2651 名工商业毕业生”“多数对口供职”,说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实用型 人才。故答案为 B 项。A 项,时空错位,科举制度在 1905 年已经废除,排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 时期就有了实业教育的现象,“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家经典并未退出教 育体系,只是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排除。 7.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下图逞,彼 此形势犹可相埒。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 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 无是处,遂陷入悲运。材料旨在说明( ) A.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 B.甲午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C.战争改变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近代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D 【解析】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A 项;鸦片战争已经打破 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所以甲午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的说法有误,故排除 B 项;题意中没有体 现国际格局的变化,故排除 C 项;根据题意可知,近代的侵华战争与以往的战争发生了本质变化,给中国 带来到了巨大的破坏和震动,促使中华民族在反思中不断前进,故选 D 项。 8.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 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能隔绝,要有沟通和互动; “他提出的 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即实行民主政治;据上分析,此论 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 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 信息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处于兴起之时,材料更强调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即兴民权,因此 A 理解片 面;材料强调的冯桂芬“之说”,据所学可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 C 错误;据材料提出“君民不隔不如 夷”之说、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等信息,不能判断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 错误。 9. 1904 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礙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 肢体语言、风俗习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 如,康有为主张( )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 为师’”可以得出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更新,并且违背 材料主旨,A 项排除;C 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文化来宣 传全盘西化的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西学中源,D 项排除。 10.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 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 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 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 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 【答案】C 【解析】材料郑观应强调修筑铁路不会夺民生计、毁坏庐舍坟墓,批驳反对修筑铁路的保守思想,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天 朝上国”观念,排除 A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 D。 11. 某学生根据梁启超 1901 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 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 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 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級,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 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 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 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 之国宪 A.宣扬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路径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旧思想“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欧洲新思想“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体现了反对君主专 制、主张民主的思想,表明梁启超主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变法是 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路径”,排除 A;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排除 D。 12. 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 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 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 )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变法派生了 改良和革命”反映了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 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故答案为 D 项。A 项,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排除;B 项,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并没有体现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 项,完全师法西方与材料中“他们将 变法与求新相表里”不符,排除。 13.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 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 要说明( )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根据“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 阶级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 有历史必然性,故 D 正确;A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 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 B;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 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排除 C。 14. 洋务运动后期,破“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这类矜持口吻,渐渐不大用了。对此合理 的解释是( ) A.中西文化交融使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部认知日趋客观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D.洋务派重视西方器物使中西间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体现了中国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技术不如人、军事不如人, 主张“师夷长技”,说明中国本能上又敌视外国人,“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后,那就要到民间去 访求,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后期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有所改变,夷夏观念有所改变,说明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 部认知日趋客观,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排除 A;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夷夏观念问题,无法体现中西间差距缩小,排除 D。 15. 梁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 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下列主张与梁启 超意图相似的是( ) A.民为邦本 B.天赋人权 C.人民主权 D.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题干所引梁启超的论述意在强调国视民为奴隶的后果,即民无心国事,缺乏公民主体意识。这便 要求人民主权,主动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国乃民之国,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故 C 正确;民为邦本是民 本思想,一切以人民为主体、重视民生的政治思想均可视为民本思想,而题干更加强调人民的主权地位, 排除 A;天赋人权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B;社会契约是某一社会 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 1. (2018 年天津卷)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 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 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 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 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 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 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2. (2019 年全国卷Ⅱ)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 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 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 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 乏广泛群众基础,A 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 选项排除。 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 选项排除。 3. (2019 年江苏卷)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 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 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 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 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4. (2019 年浙江选考)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作品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探索新知, 寻求 强国御侮之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但是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 ABC 三项表述正确,D 项错 误。因此 D 项符合题意,排除 ABC 三项。 5. (2019 年浙江选考)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 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 选项符合 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 选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 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 选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 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 选项排除。 6. (2020 年全国卷Ⅰ)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 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 C 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 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 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 入发展,排除 B 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D 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