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4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4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

练案[24]  必修二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湘东六校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 材料直观反映唐代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表明政府对土地实际控制力有限,故A项正确;B项错,土地兼并方式除了买卖还有强占等其他方式;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2018·江西宜春段考)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C )‎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解析] 依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可知,年龄的调整主要是可授之田在减少,主要源于土地兼并严重,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垦荒主要开垦无主荒地,故排除B项。‎ ‎3.(2018·河南八市测评)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D )‎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强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4.(2018·河南安阳一模)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 )‎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解析] 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可知,租佃制度的普及与广泛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形式,故B项错误;即使在永佃制之下,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归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发生土地所有权的实质性改变,故C项错误;永佃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转移,故D项错误。‎ ‎5.(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说法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被有效抑制”,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揭阳模考)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D )‎ 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 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无法体现秦代社会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将商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无法体现徭役比较繁重,排除C项。‎ ‎7.(2019·安徽A10联盟)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 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C )‎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解析] 材料“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体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是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政策,但并没有说明结果,排除A项。B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限制官员与商争利,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秩序,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项。‎ ‎8.(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A )‎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解析] “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外交思想,以这样的思想来管理对外交往,体现了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故选A项;中国依据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发生变异,故排除B项;中国对待外商来华贸易是“怀柔远人”,但并不能说明是鼓励来华,故排除C项;在对外交往上清政府没有做出制度的更新,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故排除D项。‎ ‎9.(2019·福建南平期末)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 D )‎ 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繁荣,福建浦城仙霞古道成为浙、闽陆上商道要地,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发达,浙、闽为海外贸易港口所在地,海路便捷,故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商业地位衰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福建浦城仙霞古道作为陆上长途贩运要道重新活跃起来,故D项正确。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情况无法说明浦城仙霞古道的兴衰演变,排除A项。B项,浦城仙霞古道为浙、闽间的商旅要道,题干未提及其南北经济交流的作用,排除。C项,倭患严重为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之一,不能全面说明明清时期浦城仙霞古道重新活跃的原因,排除。‎ ‎10.(2019·安徽宣城期末)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C )‎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从材料中的“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来看,说明当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因此政府多次重申海禁政策,且越发严厉。故答案为C项。实行海禁政策期间官方对外贸易仍然存在,排除A项;清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11.(2018·河北五校联盟)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这项政策( B )‎ A.推动官营工商业发展 B.加速白银内流 C.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D.放弃海禁政策 ‎[解析] 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许“贩东西二洋”,导致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加速了白银的内流,故B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还有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2.(2019·湖北武汉市联考)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人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这表明明朝( A )‎ 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 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 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解析] 题干中没有反映农民生活富足和鼓励农民消费的内容,故排除B、C项。明朝初年是对社会各阶层的穿着打扮有严格规定,而不是对纺织品的使用有严格规定,故排除D项。根据明朝初年的规定可知,与商人相比较。农民在穿着打扮上限制更少,而商人则要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由此可以说明,明朝初年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晚期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3)材料三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 (1)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影响: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有益之处: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评价: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判断该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对材料二、三中的有效信息加以归纳即可。‎ ‎(3)阅读材料三得出该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4.(2019·江苏如皋调研)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并据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持此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的商业措施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 (1)态度:孟子:根据“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农商平等;商鞅:根据“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得出重农抑商。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会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根据“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得出征收资产税(算缗);根据“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得出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根据“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分析得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