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学案)
第3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考试说明】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 (2)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3)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4)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考情分析】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是全国卷高考考查的密集区,2014年以材料题形式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抗日的史实及国共关系,2010—2017年每年都以选择题形式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知识点。 【命题趋势】命题重点是以新材料从新的角度考查主干知识,选择题侧重微观现象的考查,主观题侧重宏观线索的考查;从具体内容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特征、国共关系、日本侵华与中日关系都需要联系现实重点复习。 考点1|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共十年对峙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在五四运动后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 (1)时间:年7月。 (2)地点:先在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的游船上。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性质是政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④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4)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3.中共“二大” 将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工人运动 (1)时间:1922年3月至1923年2月。 (2)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表现: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 (4)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的主张。 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③孙中山接受了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 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简单理解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跨党,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依然保持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2.国民革命 (1)1925年,在广州成立,编建国民革命军。 (2)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孙传芳所部,打败张作霖。 (3)1927年,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易误警示] 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策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1)概况:年8月1日,周恩来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 ①打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2)内容:确立了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井冈山道路 (1)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的正确道路。 4.长征 (1)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的政策。 ②由于王明“”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重大事件①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错误的,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的主张。 (3)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建立了以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分化。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扣留蒋介石,呼吁,一致抗日。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史论归纳】 (一)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二)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基本依据 ①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②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和它的政策不错误。 (4)意义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 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 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3)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知识交汇】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的比较 比较项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不同点 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成果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群众基础 仅依靠革命党人,缺乏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同点 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主观上革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或错误方针导致 考点2| 从抗日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抗日战争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②日本采取“”的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2)实现 ①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抗战过程 (1)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两者相互配合。 (2)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3)相持阶段 ①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年,“”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 (4)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轻巧识记]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及其关系 3. 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12月,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 (2) 在东北设立、毒气战基地,残害中国军民。 (3) 在占领区推行运动、治安肃政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4)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和“扫荡”政策 4.历史意义 (1)地位:是百年来中国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国际: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国内: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台湾。 二、人民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中共努力 ①参加重庆谈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立了的方针。 ②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方面:坚持一党专制独裁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1)战争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解放区。 (2)战略防御 ①经过8个月的作战,至1947年2月,国民党的不得不停止。 ②1947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对国民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相继取得辽沈、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 (5)战争胜利 ①国共和谈: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②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易混辨析] 正确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区域。“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史论归纳】 (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 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 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年屈辱历史和半殖半封从此结束;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1952年底土地改革最终完成);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 3、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4、坚持人民路线;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5、坚持武装斗争;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6、建立统一战线;要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7、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8、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乃是最基本的经验。 【知识交汇】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影响 因素 两党阶级性质不同(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合作成就:①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②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近代百年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对抗损失:①第一次对抗导致第二次内战(土地革命),日本侵略者乘虚而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②第二次对抗导致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内战(解放战争)。 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期待第三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领导因素 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投降,成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共同领导抗日。国民党坚持抗战,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提出了统一战线方针,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民众因素 清政府不敢发动民众 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 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至于坐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进行持久抗战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第3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孙中山像和国旗经常出现于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等纪念活动,这反映了 A.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专制 B. 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共识 D. 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2.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3.聂荣臻元帅在回忆革命年代的某一时间点时,曾非常中肯地说:“让毛泽东重新出来领导,已经提到了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了!”这一时间点应发生于 A. 秋收起义之后 B. 长征途中 C. 抗日战争爆发之时 D. 西安事变之后 4.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面为该名录人员构成的基本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 英烈来源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中共党政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国抗日英烈 其他群体和个人 所占比例(%) 32 9 7 l0 29 0.03 12.97 A. 统计数据无史可考 B. 反法西斯同盟国对华援助较少 C. 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态度较消极 D. 国民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5.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6.下面为一幅作战地图(局部)。根据图示推断,这次战役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建立 B.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开辟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创造了国共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 7.毛泽东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说:“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所述 A.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成果 B.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认识 C. 阐明了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 D. 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8.“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9.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②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 ③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④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 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代理人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0.下列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描述准确的是 A. 圆月高悬的夜晚,伟大文学家屈原投汨罗江而亡 B. 张骞出使西域时,友人弹奏《阳关三叠》以表达惜别之情 C. 金田起义发生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南昌起义发生时,江淮大地已过了梅雨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联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孙中山像和国旗经常出现于抗日根据地的纪念活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共识是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中,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34-1936年长征时期的;②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的;③是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④是抗战时期的。所以答案选A。 3. 【答案】B 【解析】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秋收起义是按照八七会议的部署开展的,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已经确立在中央的领导地位,都不存在“重新出来领导”的问题,排除ACD项。 4. 【答案】D 【解析】图表没有涉及中国抗战与世界抗战的关系,反法西斯同盟国对华援助,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A项错误。 5.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6.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太行山、平型关等字眼可以看出这次战役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也是国共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来看抗战已经开始,抗日民族统—战线已经建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是淞沪会战而非平型关大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平型关大捷而非抗日根据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材料所述也就是对“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认识,B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共斗争而非合作,A不符合题意,排除;阐明了革命根据地而非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红军长征,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若要盼得红军来”,结合所学知识,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土地革命时期,故B正确。 【名师点睛】 根据关键词“红军”判断得出是歌谣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土地革命时期。 9.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直未沦为日本殖民地,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满洲国”“、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政府均是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的产物,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企图吞并整个中国,南京汪伪政权的建立意味着日军由北向南推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即②③④均是正确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未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白中国是半殖民地而非殖民地。 10. 【答案】D 【解析】A项屈原投江是在端午时期,不可能夜晚圆月高悬;B项《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而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C项金田起义在1851年,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南昌起义发生在8月份,江淮大地的确已过了梅雨期,故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例如,要知道地理知识江淮的梅雨季是6月。 11. 【答案】 (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1937年七七以后”的时间和结合材料中“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有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2)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日本的失败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原子弹”等因素综合的结果。作者的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和不全面的。因为日本战败不仅仅是“美国”、“苏联” 等国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抗战,这才是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作者的看法不全面。 (3)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分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一题实际是在考查这两个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影响分别是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