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 汉代出现的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本质特点是 A. 重视水利 B. 休耕轮作 C. 精耕细作 D. 刀耕火种 【答案】C 【解析】题干描述代田法目的是在单位面积上增加粮食产量,这属于小农经济中精耕细作的特点,C正确;代田法与水利无关,排除A;代田法不属于休耕轮作,排除B;代田法是在铁犁牛耕技术基础上的耕作方法,而非刀耕火种,排除D。 3.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连筒灌小园”可得出是筒车工具,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水排是冶铁的装置,排除B项;普遍使用无法从材料中的信息得出,排除D项。 4.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 A. 农耕经济衰退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流民比例暴增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而有田产的主户占比较低,而租种土地的客户占比较高,B正确;主客户占比情况不能说明农耕经济衰退,恰恰相反,宋代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排除A;主户和客户都有土地耕作,不属于流民,排除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 5. 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写道,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 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 B. 政府监管较严格 C. 城市兴起并逐渐繁荣 D. 金融服务业完备 【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为大街小巷,处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店铺,没有一间屋子空着,每天凌晨,市场热闹非常。根据材料“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打破了前代的市坊制度,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故A正确。宋代商业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故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城市兴起并逐渐繁荣,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金融服务业,故D错误。 6.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A. 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 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 C. 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 D. 防范外敌,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后来西方国家的侵扰,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此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D正确;A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政策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B;C与政策无关,排除。 7.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A. 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 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 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答案】A 【解析】山西票号强调信用,法至精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A正确;晋商票号本质上和现代银行不同,排除B;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排除C;鸦片战争前,英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排除D。 8.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种状况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 类别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 有利于扩大中国棉布出口 B. 直接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C. 加速了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 表明民族纺织工业优势明显 【答案】C 【解析】相比于1843年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1858年的税率明显降低,而低税率有助于列强倾销商品,而列强纺织品在华大量倾销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C正确;出口税率的下降才能扩大棉布出口,排除A;对外贸易逆差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因此进口税率降低并不是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排除B;题干内容并未对中国的纺织工业和外国纺织工业进行对比,而且税率降低是不平等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D。 9. 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与这一主张直接相关的举措是 A. 成立发昌机器厂 B.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 兴办京师大学堂 D. 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答案】B 【解析】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即自己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结合题干时间1864年可知,这一主张的实践活动是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符合题干中的主张,B正确;发昌机器厂不属于洋务企业,排除A;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成就,排除C;上海轮船招商局是19世纪七十年代创办,而且其是民用企业,不属于“觅制器之器”,排除D。 10. 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凡发明军用船械者,给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1907年颁布《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凡1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这反映出清政府 A 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 积极顺应世界潮流改革政制 C. 重视通过立法鼓励发展实业 D. 意图控制私人企业的经营权 【答案】C 【解析】题干内容显示,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通过奖赏官爵来发展本国实业,即重视通过立法鼓励发展实业,C正确;鼓励实业说明政府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鼓励发展实业并不意味着改革政治体制,排除B;通过题干只能看出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并不能得出政府要控制私人企业的经营权,排除D。 1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27-1937年,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值总计达5亿元,虽然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但在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还是出现了颇大的进展。这主要得益于 A. “一战”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 英美对国民政府工业的支持 C. 国共两党消除分歧政局稳定 D. 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7-1937年,中国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出现颇大的进展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即国民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D正确;“一战”后民族工业很快陷入萧条,排除A;1927-1937年期间,英美等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英美国家转嫁危机,而非支持中国的工业发展,排除B;1927-1937年两党处于对峙时期,并未消除分歧,排除C。 12. 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这种情况 A. 改变了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状况 B. 极大刺激了战时需求 C. 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有力支持了持久抗战 【答案】D 【解析】相比于1936年而言,西北、西南大后方大小工厂数量明显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至1941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新设工厂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抗战的持久进行,即有力的支持了持久抗战,D正确;“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排除A;新设工厂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战时需要,而非刺激了战时需要,排除B;大后方新设工厂增多是时局导致,并未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排除C。 13.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 清末社会习俗的改革渐成潮流 B. 洋务运动扩展到社会各层面 C. 民主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两广总督岑春煊的示谕中要求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各省纷纷效仿,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社会习俗的改革渐成潮流,A正确;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就已经失败,排除B;题干涉及的群体是官员而非民众,而且当时在政治制度上依然是专制制度,因此无法得出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题干内容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无关,排除D。 14.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 如表由此推断 A. 该报是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 妇女解放成为晚清变革的第一要务 【答案】C 【解析】《万国公报》中罗列的1880年至1907年期间,涉及女性的文章总数明显上升,说明知识界对妇女问题逐渐重视,C正确;1873年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排除A;题干内容与言论自由无关,排除B;晚清变革的第一要务是维护统治而非妇女解放,排除D。 15. 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A. 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 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所有制上的转变,更能被资本家接受,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即这一方式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苏联没有实行这一方式,排除B项;这一方式属于三大改造,此前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C项;这一方式对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影响,排除D项。 16. 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题干问的是“最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一五计划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选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轻工业,故A选项错误;一五计划的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轻重工业同时进行,故C选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没有提出要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故D选项错误。 17. 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 A. 国家征收粮食比重随农业增长提高 B.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牺牲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 自然灾害是农业产量持续下降主因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但是粮食收购量并没有按照相应比例下调,甚至在1959年还有所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发展工业,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收购量占产量的比例变化说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来重大牺牲,B正确;农业产量在不断下降,而非增长,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1958年至1960年有严重的“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并不是农业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D。 18.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 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B. 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C.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结果造成“左”倾错误思想进一步发展,造成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正确;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由此可见 A.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明确 B.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C正确;A项是中共十四大,排除;B项是1984年,排除;D项是要到2008年左右,排除。 20. 15~16世纪之交是西欧各国积极开拓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大航海”时代。下列选项中,对下面地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由葡萄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开辟 B. ②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开辟 C. ③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迪亚士开辟 D. ④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开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图中描述的航海路线实现了环球航行,所以正确的是④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开辟。所以选D。 21. 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 22. 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 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 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C错误。 23. 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 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 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 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英国人的发明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应用,甚至被外国首先应用,说明英国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不注重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故A正确;英国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态度,无法体现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是否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D。 24.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 A. 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物质保障 B. 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奠定基础 C. 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现 D. 有利于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法令规定国家实行粮食垄断,而且严禁粮食贸易和个人私存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即实行余粮征集制,这一政策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了物质保障,A正确;题干所述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举措,其与余粮征集制无关,排除C;苏联农业集体化有利于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与余粮征集制无关,排除D。 25. 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四分之一増加到了二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 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 工业化正快速推进 C. 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 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B 【解析】1927年苏联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现象主要是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正确;A是农业措施,主要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C项属于政治领域,是二战后的现象,排除;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并未发生经济危机,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排除D。 26. 1933年,罗斯福一反历届美国政府对苏联的“不承认政策”,决定与苏联建交。这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生活中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这说明 A. 美国需要苏联的经济援助 B. 国家利益与国内外形势影响对外政策 C. 苏联国力迅速增长超美国 D. 抛弃旧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实施新政 【答案】B 【解析】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加之当时国际社会中法西斯势力逐渐崛起,罗斯福政府决定和苏联建交,这一决定的出发点是美国自身的利益,同时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B正确;罗斯福决定和苏联建交,并不是出于需要经济援助,排除A;当时的苏联国力并未超过美国,排除C;实施新政是国内政策,抛弃旧外交政策并不构成新政实施的前提,排除D。 27. 罗斯福新政期间,共有6000多名贫困的艺术家、教师、工匠、摄影师、设计师和研究者受雇于联邦艺术计划。如架上画家平均每月可以得到95美元,作为回报,他们需要工作96个小时或定期提交他们在自己的画室里以任何风格完成的作品。与这一举措目的相同的是 A. 减少工业盲目生产 B. 保护劳工权利 C.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D. 实行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新政时期,贫困艺术家、教师、工匠等受雇于联邦艺术计划,画家通过工作或者提交作品以获得每月95美元的收入,这一举措一方面画家通过工作获得了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达到了救济目的,与新政时期推行的以工代赈目的一致,D正确;A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无序竞争,与题干涉及对象不符,排除;保护劳工权利指的是对工作的最低工资报酬和最高工时加以限制,目的是缓和劳资矛盾,与题干描述的举措目的不一致,排除B;社会保障机制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与题干举措不符,排除C。 28. 据统计,1953年,全苏玉米播种面积不到350万公顷,1954年扩大到430万公顷,1955年猛增到1800万公顷,而1960年则达到2800万公顷;同时期类似《玉米大军勇往直前》(下图)的宣传画大量出现。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A. 苏联农业集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 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发挥巨大优越性 C. 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得到纠正 D. 推广玉米种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 【答案】D 【解析】1954年至1960年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改革期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的速度明显超出了实际,而《玉米大军勇往直前》的宣传画同样说明当时推广玉米种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D正确;题干主旨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玉米种植的情况,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试图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题干中所述内容体现的是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C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时期,农业和工业的不平衡并未纠正,排除。 29. 历史上美国政府曾经两次宣布美元贬值,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3%。美元两度贬值的相似之处是 A. 整顿银行,恢复货币信用 B. 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 C. 减少干预,应对经济危机 D. 有利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共同目的”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美国无力稳定美元的币值,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有利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故D正确;A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B不符合1973年美元贬值,排除;C不符合1973年美元贬值,故B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3%。美元两度贬值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知识分析解答。 30.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B.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C. 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题干描述的正是这一趋势,C正确;A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题干还提及“地缘经济实力”,排除;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D。 二、材料题 31. “重农抑商”虽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済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然取得一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开始,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李德晋的《客商一览醒迷》,到清中期吴中孚的《商贾便览》,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及至清末杨树棠抄本《杂货便览》等等,为数众多的商书,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有的还是商人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而编纂。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书”出版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1)政策:农商并重。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3)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繁荣。 特点:商书品种多;内容丰富;发行量大;实用性强;多由商人自编。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务财训农,通商惠工”“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春秋时期的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目的: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知,目的是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特点:根据材料“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可知,坊市制度受到冲击;根据材料“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可知,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根据材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可知,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根据材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可知,扬州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开发;根据材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可知,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3)原因: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开始,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可知,商品经济发达以及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根据材料所列商业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商书”的繁荣。 特点:根据材料“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李德晋的《客商一览醒迷》,到清中期吴中孚的《商贾便览》……清末杨树棠抄本《杂货便览》等等”可知,商书品种多;根据材料“为数众多的商书”可知,发行量大;根据材料“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可知,实用性强;根据材料“有的还是商人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而编纂”可知,多由商人自编。 32.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果: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具体原因。并简要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并简析苏东剧变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 推动因素:两极格局的瓦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国际组织的作用;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东欧国家、原苏联加盟国以及中国)。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可知,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技术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过程中的殖民活动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下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下成立关贸总协定。 推动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东欧国家、原苏联加盟国以及中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