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精讲精练精析专题1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习题含解析1
专题 1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17 年高考命题预测】 (1)重点会考查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基本史实,比如时间和国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 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 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同时特别注意地理大 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 (2)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殖民扩张的 历史影响深远。会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能够知道西班牙、 葡萄牙、荷兰、英国抢夺海外利益及争夺殖民霸主的史实。特别需要到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 主义发 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 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因此,特别需要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 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会着重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生 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国际关系、世界市场等)。 【2017 年高考考点定位】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重点考查新航 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突出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抢夺海外利益及争夺殖民霸主的史实, 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着重考查两次工业革命 的技术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国际关系、世界市场等)。 【考点 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名师点睛】 多种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 革命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亚非拉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密切了各洲之间的联系;殖民扩张使 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进一步拓展 文明史观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 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促进了落后 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社会史观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试题演练】 1.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 ) A.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考点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及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1)前提和条件方面: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后资本、市场、 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英国最具备。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后的资 本、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欧美许多国家都具备。 (2)生产关系方面: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大企业制度、公司制、垄断制,以及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3)技术发明与工业结构:①前者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少数技师和工匠;后者则大多来源于实验室中从事研究 的科学家。②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③前者侧重于轻工业领域; 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④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新兴产 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汽车、化工等。 (4)世界影响方面:①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 快。②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③前者 影响下产生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后者导致企业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凯恩斯主义产生。 ④前者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后者导致企业日趋国际化。 【试题演练】 1.1602 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 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 有的货物。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 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 D.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荷兰 考点三、第三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 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 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实质及动力? 提示:(1)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 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试题演练】 1.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三年高考】14、15、16 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2016 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40)大航海时代(25 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 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 年,哥伦布获得西 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 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 分) 【答案】(1)水平 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 差距。 水平 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 200 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 17 艘。 (2)水平 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 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 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 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 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 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 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 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 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 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 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 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 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 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 4:回避问题 评分项 四:组织 水平 1:叙述成结构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将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进行了对比,材 料一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规模上的差别。从材料中分析可以得出郑和船队的规模比哥伦布船 队的规模要大很多,这种规模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有船只数目上的差异、也有人数上的差异,也有航 行范围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主要针对郑和下西洋和 哥伦布航海这种对比分析得出的差异来分析。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的不同,概括出这种不同的深 层含义。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用材料加衣辅证,把文化差异的原因挖掘出来。最终得出的结论要停留在物质 和文化层面,这样才具有概括性。 【考点定位】15—16 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的兴亡与清 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2.(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 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 GDP 年增长率均高于同 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荷兰和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荷兰殖民扩张①主要 方式:进行海外贸易,17 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 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 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 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2.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①英国早期一方面 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②17 世纪英国势 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③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 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早期殖民战争 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实质上是先进制度 对落后制度的胜利;英国能够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兰过 分注重商业发展。 3.(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 4~5 倍 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4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200~3700 万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 万,1985~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 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期中 90%移往东南亚, 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到 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 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 分)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 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 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 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可以从材料来概括,本题是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 这种迁移的变化,考虑变量有三个,也就是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人口迁移的特点。工业 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 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 非拉地区迁移欧北美,人数逐年增长。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 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 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 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 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 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4.(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13)据研究,从 1760 年到 1850 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 磅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760 年到 1850 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 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 A 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 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D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 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理 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工业革命是教材主干知识和 全国以及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要考查,因此要求我们老师要复习备考时要重点讲解和训练。 02.(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7)下图是 19 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 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高考常考的重要知识点,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要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明确新航路开 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 二要注意总结规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 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 5.(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33)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 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往往会带 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史蒂芬孙发明火车之后,火车经过的道路上树木一片焦黑。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工领 域迅速发展,造成更严重的化学污染,伦敦的光化学烟雾,日本的水俣病都是化学污染的直接体现。到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开始注重环保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有着先天性的劣势,如何平衡节 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本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6.(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文综历史 33)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 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5.6 英尺的轨距。这 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工业革命。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19 世纪 60 年代”和主旨“铁 路”等信息,联系到教材内容,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现不 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应该选 A。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 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排除 C。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 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 B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粮食总产量增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 材料和知识迁移能力。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 世纪 60 年代”和主旨“铁路”等信息,再联 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除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外,还要深挖了解一下美国工业革命的概 况。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不能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特别是加强对考 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给出“时间”类试题的解法,一定要从这些时间中联系到相关历史事件。 这类试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最能考出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功。 7.(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 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期, 它使人们进入“蒸汽时代”,他也是影响人们生活最深刻的一次工业革命,因为它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方式。接下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他的影响 虽然很大但是还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基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目前还在进行中,它对人 类的生活也是一场彻底的改变,信息化成为最主要的标志。 8.(2016 年浙江卷文综历史 20)下表所示为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据此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概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本题也是一道排列组合式的选择题,试题以英国工 业革命的隐含知识,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在 通读题干的基础上,四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找出一个错误的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排 除,本题好在可以通过排除④,直接获取正确答案。 9.(2016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 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 年第 18 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6 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 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 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 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 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 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 分) 【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2 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 转化为城市人口。(4 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 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 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 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 分)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 地私有。(3 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 分) 【解析】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 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集中建设,瑞士农村城镇化是相对分散。第二小问再结 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前者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政府主导,后者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个 性化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模式的类型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 开放·现代城市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外城市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第(1)问可根据时间信 息,结合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分析作 答。第(3)问可从城镇规模的角度分析特点,并且结合土地制度的不同予以分析。第(4)问属于认识启 示类问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2015 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01.(2015 年广东卷文综 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 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 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发现美洲新大 陆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形式考查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影响。15 世纪左右西方进行了新航路的探索,其 中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于 1492 年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后发现美洲新大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 辟西欧殖民者进行了残酷地掠夺,对殖民者来说,获取了巨大的财富,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促进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被殖民地来说,造成了学生的灾难;对整个世界来说,加剧了世界各地间的交流 和融合,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本题就是考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对殖民地带来的后果。备考中对历史事件可以多角度分析评价。 02.(2015 年上海卷历史 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 1500 年作为世界历 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 D.宗教改革的发端 【答案】B 【考点定位】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实理解的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时间的技能和了 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特征的能力。本题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1500 年前后社会转型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 14 世纪;航路开辟 是在公元 1500 年前后;圈地运动兴起于 15 世纪末的英国;宗教改革开始的时间是 1517 年但与世界历史的 转折点无关。 “社会转型”是全国各地高考的重点之一,因此复习备考时我们对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事 件要重点讲解。 03.(2015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4)茶叶于 1650 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 6 至 10 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 2 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 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 1650 年到 1750 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 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 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 C。A 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 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 17 世纪中期针对荷 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 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 界市场的拓展。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对两个时期英国国内饮茶习惯的对比,意在考查世界贸易的发展。答题时要注意题 干中的时间限制,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是答对题的前提条件。如:本题中涉及的《航海条例》(17 世纪 中期),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通过时间我们可以排除一些备选项,提高做题效率。 04.(2015 年福建卷文综 21)17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 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名师点睛】选择题注意审清题目的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 明确的时间限定,如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 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 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 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本题显然属于第一种情况,有明确的时间限制“17 世纪上半叶”, 只要学生 能记起 17 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不难得出答案,当然这也说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仍然需 要学生花时间去记忆掌握。 05.(2015 年海南卷历史 10)1500~1800 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 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AC 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 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 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 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 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 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名师点睛】历史思维之一是把握因果关系,尤其是区分原因和表现。“为什么”是原因;“为什么说”是 表现。另外,分析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一定要全面。本题中“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 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洲原住民减少, 二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要选择的答案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 06.(2015 年新课标Ⅱ卷文综 32)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 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 大。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题着重于工业革命对东西方的变化的影响。 茶叶只是一个引子,它代表着东方的物质和文化,茶叶在西方的普及说明东方物质和文化在西方广泛流传,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给世界造成的重要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日益频繁。 07.(2015 年新课标Ⅱ卷文综 33)表 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 1 可以推知,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 1870 年到 1913 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 但是仍然保持 70%以上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盛转衰,因此 A 选项排除。结合所学,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因 此 D 选项不选;材料中只给出资本主义强国的数据,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出世界这一概念, 故 C 不选。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虽然发展不明显, 但也在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意义与影响。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的问题,关键是找出表格中的变化。第一步要先看表格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再接着 看主要项目,最后看表格中的发展变化。内容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主要项目是时间和比例,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比例减少,但减少不多。这样就将所有信息得到,对解题有 很大的帮助。 08.(2015 年四川卷文综历史 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 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 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弊端的认识;19 世纪以来世界文 学艺术·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 【名师点睛】本题以高考重要考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英国工业革命)作为素材。 本题考向把握准确,学生容易把握到,但具体考查点较为细腻,审题时要把握住“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物质 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人文问题”立意,同时兼顾考查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从而,此题 呈现“大考向,小视角”立意。平时在复习和备考中,要加强对“大考向,小视角”题型的把握。 09.(2015 年海南卷历史 11)下表为 1800~1900 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数据,一定不能忽视表头,搞清数据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 A 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另外,解答客观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两个 选项含义相反,意味着答案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两个选项含义相近且并列,意味着两个选项都不符合题目 要求;两个选项呈现因果或包含关系,答案即作为原因的选项和内涵更丰富的选项。 10.(2015 年海南卷历史 12)据统计,1850 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 243 项,1870 年为 4132 项,1900 年 达到 8784 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 项中海外市场主导着科技发明的说法本身 错误;材料只是叙述德国的科技专利,未涉及其他国家,B 项错误;材料中从 1850 年到 1870 年再到 1900 年,这个时间段涉及到德国统一,统一后数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对推动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C 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D 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分析材料,务必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 B 项的结论即使是本 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英国资本主 义早期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和较早建立的代议制;美国内战防止了国家分裂;德意志的统一;俄国政 府主导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政府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11.(2015 年海南卷历史 18)20 世纪 20 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 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都来自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技术工人、工程师长期的经 验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动了技术的创新,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第一次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后,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基础科 学的重要性日趋显露。 12.(2015 年上海卷历史 17)观察右侧图表,其中乙国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态势。由图表中的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乙国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技术革新落后,逐渐失去领先优势,在 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下降,故 A 项错误;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世界工业 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也是下降的,故 B 项错误;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其他资 本主义国家,故 C 项错误;1871 年德国统一,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呈现上升趋 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提取图 片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欧洲三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图示为切入点,深入考查 了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主要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图片信息: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乙国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历史图表类试题较好的考查了考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一直是上海卷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在复习备考是要注意多加训练。 13.(2015 年上海卷历史 21)以下这幅漫画的主旨是( ) A.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 B.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 C.英国默认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 D.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争端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列强瓜分世界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史实理解以及材料处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重 要事件及其特征和获取材图片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以 1885 年某幅漫画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19 世 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漫画信息,即“1885 年”、“瓜分世界”、“你知 道,这是英国人的”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漫画类题材在上海卷中经常出现,这类题型较好的 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加强训练。 14.(2015 年上海卷历史 22)在 19 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 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史实理解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重 要事件及其特征和推过推理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本题以 19 世纪末资本家选择建厂为切入点,深入考查 了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即“19 世纪末的西欧”,然后结合所学 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即可。创设新情景是上海卷高考比较拿手的命题方式,较好的考查了考生历史已有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工业革命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也应重视。 15.(2015 年上海卷历史 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答案】B 项 3 分,A、D 项 1 分,C 项 0 分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 要历史事件、获取图片信息以及运用推理的方法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以某历史论文的提纲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片信息并进行比较鉴别。最佳式选择题 是高考上海卷命题的亮点,典型的体现了上海卷在全国高考中的导向性和探索性。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选项 具有程度性,较好的考查到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很好的区分了考生的水平。最佳式选择题解题技巧是 反复比较,所选选项要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建议平时复习备考时对这类题型要反复训练,掌握历史概 念或事件要完整、全面。工业革命作为近代化典型的标志,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是要 引起足够的重视。 16.(2015 年山东卷文综 40)(16 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 械技术。在 1740 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 1830 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 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 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 第一编 1500 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 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4 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6 分) 【答案】 (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 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6 分) (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 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4 分) (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 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 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 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6 分) 【解析】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分析所给材料的内 容,并结合所学的有关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分析认识,从两本著作的内容安排上分析比较对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定性及评价:前者是作为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开端认识的,而后者仅仅作为这一变化中的一次政 治革命而已。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政体;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影响 与认识;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全球史观。 【名师点睛】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本题以此为出发点,考查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英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之后 的其他国家的变革基本上都受到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影响更大。设计的三个题目角度不同,难度不 一,有层次性,能够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两问属于对考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 力的考查,最后一问考查了考生对各种历史观点的分析与认识能力。回答这类题目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 识,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功底,这就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必要地历 史理论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7.(2015 年浙江卷文综 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 年,在民主 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 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 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 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 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 19 世纪后 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 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 1915 年前后 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 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10 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 分。只列 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26 分)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 发展。 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的权利时, 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2)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创建第一个发电厂;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德雷克打出世界 上第一口油井。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 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 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伟大的人”的名字显然是指英国的牛顿,所发现“钥匙”指的是牛 顿的力学体系,而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强调“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 合以及“引发了”启蒙运动即可,根据材料一的主旨,一定要强调所发现“钥匙”的更大意义在于“引发 了”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政府权力来源,二是人们建立政府的目的,政府权 力来源于人民,人们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一旦权力不能受到保护,人民就有权利推翻 掉现行政府。当然像这样的主张的影响只能回答“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 想武器之类的要点即可。 (2)“那一代人”指的是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实现“自由与自治”主要是强调通过 1787 年宪法 即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来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主要是回答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即可,例如, “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均是可以的,本问其实没有什么难度。 【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兴起;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美国联邦宪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 背景。 【名师点睛】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的亮点在于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让考生们去亲身感悟历史的智慧, 和学史使人明智是吻合的。既考查了核心主干知识“洛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美国的自由与自治,又考查 了核心主干知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特别是考查了考生们“扼要论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本题立意宏阔, 有机联系中美英三国的政治、科技以及思想文化,巧妙引入历史人物牛顿,设题厚重大气,贯通核心主干 知识,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这就要求考生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不要拘泥于钻牛角尖,而要有一个贯通古 今、贯通中外的“大历史观”。 18.(2015 年重庆卷文综历史 13)(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 1870 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 和教育事业。1896 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 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 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 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 年 5 月 27 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 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 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 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 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 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 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 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 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4 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 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 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 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 分) 【答案】 (1)状况: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 分) (2)理由: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 银行利权。(6 分) (3)领域: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2 分)作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 的近代化。(4 分)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2 分) 【解析】 (1)第一问,题干内容中已经明确给出了答题的时间,依据这个时间来分析整理出答案。19世纪中后期 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之中。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这个背景,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 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2)材料一“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 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据“现 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 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据“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 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 运动(盛宣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设置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的特点,回答时要根据这个层次深入的进行分析解决。这要求学 生对教材相关知识有较高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但是本题也有捷径可走,就是在解题的时候,关注设问,全 是要求“依据材料”,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就试题的整体性而言,这就要求在备考复习过 程中,一是要去以小专题的形式复习,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9.(2015 年广东卷文综 39)(27 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 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 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 世纪是“美国 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 世纪 80 年 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 18-19 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8 分)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10 分)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 20 世纪 80 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 分) 【答案】 (1)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4 分)政治 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4 分)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冷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6 分) 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西方化”,鼓吹“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4 分) (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6 分)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 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3 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国 际背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苏冷战及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 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回答。结合材料“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和 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可以分析出这些理论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3)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已经 建交,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等角度回答。第二问从“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 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分析出进行历史研究时注意的问题是: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 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欧美工业化的实现;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 美建交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现 代化理论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为核心史料来考查中外相关的近现代知识点,本题从时间上、 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 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 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 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 外,答案在书内”, 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 20.(2015 年江苏卷历史 23)(15 分)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 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 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 1914 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 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 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 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 15 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 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 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2 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 (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答案】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2 分)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 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2 分)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1 分)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1 分) (3)略。(9 分)注:这是官方答案中提供的“略”,意即开放型探究题,只要符合本小题的答案要求,言 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 问“原因”可从第二次工业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 的信息“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即可得出“劳 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结论。 第(2)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 二中的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向郊区扩散”即可得出“普及前,由 农村向城市流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的结论。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 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 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 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 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 21.(2015 年北京卷文综 37)(36 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 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 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 1 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 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 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 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 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8 分) 材料二 16 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 18 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 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 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 分) 材料三 20 世纪 10 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 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 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 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 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 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 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 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 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 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 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3)时代背景:20 世纪 10 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 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 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读:(略)(这是官方正式公布的答案,可以理解为“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材料中提到了英语在 18 世纪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在二战后成为很多场合的通用语言,所以原因就应该结合 18 世纪中后期和二战 后这两个时间之间,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去思考,结合所学历史事件得出答案即可。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 10 年代”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的相关史实,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 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临的挑战与 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 活力。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 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 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化的影响;等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 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 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名师点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解读的能力,考查的形式是对材料信息进行 比较。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三小题第一问 主要是考查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并和所学知识对照的能力;第二问则考查对表格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和解读以 及总结归纳、逻辑分析的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一题考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需要继承与创新的社会 热点,是对当今社会热点的显性考查。所以关注特点社会问题,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应该成 为师生的共识。我们每学一个知识点或者复习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就达到了以 史为鉴的目的了。 22.(2015 年安徽卷文综 37)(3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 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 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 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 2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 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 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 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 分) 【答案】 (1)答案示例:1588 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 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 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 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 19 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的世界金融和 贸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 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知识的准确运用能力,首先依据表 2 英国历史年表的信 息,调用已学知识,可以使用 1588 年击败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 机,使英国迈入了“蒸汽”时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 国的殖民扩张;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如世界经济发展与美国、英国强大的相关史实,时间夸大,且 设问角度较新,如第一问,没有直接考查英国的相关史实,而是通过史料的罗列,给予暗示,让学生去调 用相关史实,还是重在基础知识。为此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另一方面也考查 了学生准确理解与归纳分析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知识性较强。 23.(2015 年四川卷文综历史 13)(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10 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 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 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 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 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 分) 【答案】 (1)解读:新航路开辟;(2 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4 分)物种交流密 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娄带来灾难难。(4 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 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 分)改变了人们 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 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 分) 【解析】 C.新航路开辟时代所特有的三桅杆帆船。即可知,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 —15 至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结合图片,围绕以上主题,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展开解读,把握 住“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交流,但也给落后地区带去了灾难”。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 干材料立意。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路开辟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 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关于第(1)问的命题特征,题干中的“解读”要求,比较新颖,这是近几年四川卷没有过的。 (包括选择题在内,今年整套试卷里已经看不出原有四川卷的明显风格和特点,这或许体现四川卷即将回 归全国卷之意)。说到解读类题型,这又是 2015 届四川高三各地市模拟卷常见题型。这次真题“解读类题 型”的出现,也真可谓“众望所归”。“解读”类题目,实际上就是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论证相关主题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提取出材料的整体信息;二是关注材料细节特征,围绕相 关史实展开;三是在细节特征或史实的基础之上,辅之以认识和评论。 关于第(2)问题干设问比较有讲究,体现在:A.与材料一相关联;B.“概述”用词新颖。首先要明白“概 述”的含义和要求:“概”,即是对材料信息的一个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述”,即是对所加工处理过程信 息进行一个分析、认知的过程。其次,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概述”。“概”的部分, 重点把握:民食问题、劳动力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围绕以上三大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活 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认识,组织答案。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交 流与联系”最高立意。 2014 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01.(2014 年全国大纲卷文综 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 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C 项叙述的情况并不符合当时两国的实际;D 项金银需求量大的并不只是局限于西、葡两国;而 谈地理优越的话,法国和英国地理位置也不错,在这点上西葡两国并不占绝对优势;只有 A,当时两国刚刚 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对探险活动大力支持,这是造就新航路探险由西葡两国领导完成的主要原因。 【考点定位】(全国大纲卷旧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 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新航路开辟情况。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直接原因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②根本原因:15 世纪前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与发展。③精神动力: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天主教的愿望。④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 欧洲人想去东方实现“黄金梦”。(2)技术支持:中国指南针的引入,航海技术提高。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和西班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西欧国家葡萄牙和西班 牙王室大力支持探险。本题其实是对基础的考查,复习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落实。 02.(2014 年天津文综 03)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 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新材料的形式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具体过程这一知识点,难度不大,但是要求 学生复习时要扎实地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才可以。新航路开辟中葡萄牙和西班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 家。具体情况如下:(1)迪亚士:1487—1488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支持没非洲西海岸南下到 达好望角后返回;(2)达·伽马:1497-1498 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3)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 持下于 1492 年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后发现美洲新大陆;(4)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下实现环球航行。 03.(2014 年广东文综 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 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蒸汽机 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 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 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 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 A。BCD 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 被排除。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运用这一基础的知识点。解读此类 试题一是要抓住材料中核心的关键词语,明确其不同词语所表达的真实信息;二是要对材料内容分层分点 地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其所有的有效内容,领会材料的核心思想,把握材料的实质,做到论丛史出,切 记凭空设想。但是此题除了要提取核心内容外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04.(2014 年福建文综 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 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是通过材料设置的情景考查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这一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读懂 材料,提取材料的核心思想,然后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不难了。故备考过程中一定要牢 牢地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才能灵活地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 代手工工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2)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出现,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3)推动了世界工 业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法美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4)欧美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客观上传 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5)壮大了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产生。(6)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机车(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条件, 促进了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世界 各地联系更加更加紧密。 05.(2014 年四川文综 10)图 1 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图 1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第 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图表的比较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 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 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 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 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 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 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判断。第三,排 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 肯定 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06.(2014 年新课标 2 文综 33)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 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读此类试题最关键的是读懂材料,要抓住材料中核心的关键 词语,明确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本题材料中最关键的一个信息就是“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由此我们可以 判断此题要考的知识点定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二是要提取材料的核心内容,把握材料的实质,做到论丛史 出,切记凭空设想。 07.(2014 年浙江文综 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 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①中的公共汽车,我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 本茨开始发 明的汽车,所以①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事情;②火箭的一级。火箭属于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③ 火车车厢,第一次工业革命,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④公共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所以按照时间顺 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④③①②,只有 D 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并对之进行排序,难度较低, 能熟练地掌握每一种交通工具出现的时间即可正确排序。但是本题的难度就在于跨度较大,由古代的交通 工具、近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交通工具,所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形成 一个个小的专题。 08.(2014 年浙江文综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 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 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读此类试题最关键的是读懂材料,要抓住材料中核心的关键 词语,明确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本题材料中最关键的词语就是“大工业”,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此题要考的知 识点定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二是要提取材料的核心内容,把握材料的实质,做到论丛史出,切记凭空设想。 本题的核心内容是“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 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本题就是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的促进作用。 09.(2014 年上海单科 20)“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 术时,中国正值( ) A.开元盛世 B.戊戌变法 C.康乾盛世 D.清末新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瓦特 1776 年制造出第一台 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此 时正值康乾盛世选 A;开元盛世在唐朝,排除 A;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排除 B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蒸汽机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中外历史的对比。此题的难度在于能否正确地记忆重大历史 事件的事件,如“万能蒸汽机”的具体时间,然后能否根据这个时间迁移出中国发展所处的时代。历史学 习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时间的记忆,特别是同一时间中西方的对比迁移,对于此我们可以在复习过程中 特别是二轮复习过程中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整理同一时间段中西方的重大事件,加强记忆。 10.(2014年江苏单科23)(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 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 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 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 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 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 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 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 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 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 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答案】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 第(3)问对应材料三,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三中“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 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大农场,农业机械日益增多”等信息从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发 展等视角概括答案。 第(4)文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依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的信息,还要注意“横向”是指不同行业的关系;“纵向”是指不同时期的联系及主线,依据这两个方面分 别阐述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圈地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圈地运动对英国现代化的影响。解答材料题的第一步不是要读材料而是应该先 读问题,认真地审题,然后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本题第一 问“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发现只需对材料一中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 括即可,不需要死搬书本知识画蛇添足。第(3)问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也是只需对材料三进行分层分点地概括即可。而第(2)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问题方式, 除了要正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还得要找准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来组织答案。 11.(2014 年全国大纲卷文综 39(4))(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公元 1 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 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 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 世纪中 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 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 花王国”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 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 分) 【答案】(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 分) (4)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速美国内战的爆 发。(10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全国大纲卷旧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9 世纪中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 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的第一步不是要读材料而是应该先读问题,认真地审题,然后再带着问题有目的 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取有用的信息。本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由此我们就可 以判断出答案的来源点有两个:一是材料的有效信息,二和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然后按照要求组织 答案即可。材料题是许多考生惧怕的题型,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12.(2014 年山东文综 38(3))(4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 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 分) 【答案】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 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 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材料分析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问题的设问是“分析”,这就要我们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而分析的前提就是要抓住材料的有效分析点“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 隶贸易法案》。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由此材料中的时间我们可以找到教材和材料的结合点是工 业革命过程中废除奴隶贸易的,然后结合所学组织答案即可。 13.(2014 年四川文综 14(1))(1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3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 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分) 【答案】(1)(10 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 世纪后期开始 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 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 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 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 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数轴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叙述,要想能拿得到较高的分 数必修能够全面地理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才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 地区的联系,全球化趋势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化趋势形成; 30 年代和二战时,全球化陷入困境;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 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14.(2014 年新课标 2 文综 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第一章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 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 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 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 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 革命 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 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 年版, 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 世纪 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 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 代的特征。 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 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相关知识的基本运用与对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 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这种开放性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中的两个版本的目录的不同之处不只一处,所以 答案可不唯一。材料中明显的不同之处还有目录 A 中没有把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内容单列出来,而是 做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来讲解的。有关原因问题,分析时首先从两则目录的出处来比较,分析整理 出两则目录出版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概括原因。主要抓住目录 A 是文革时期的,目录 B 是 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这个本质上的不同来分析。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史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认识;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史家对工业革命的看法;西方人 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史家对欧洲近代思想的的评价、历史课本研究历史的方 法与观点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相关知识的基本运用与对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能力。解题的第一步必须通过两个目录比较出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两个目录不只有一处不同,所以分析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熟悉地有把握地 角度分析。 15.(2014 年海南单科 28)(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 年,德意志邦国之一 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 年, 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 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 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 —洛林地区,并获得 50 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 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 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 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 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 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70 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 分) 【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主要领先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 件。(3 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 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 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1807 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可以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此时的德国四分 五裂所以工业化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资金主要 来自于内部的积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期的德国(工业化的启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是典型的“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类型材料解析题。做此类题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②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④根据问题正确地组织答案。掌握了正确的解 题思路,做任何材料题就不会那么难了。 16. (2014 年上海单科 39)文明的代价 1962 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11 分) 【答案】 史实:水平 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9 分)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 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 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 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 题。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 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组织: 水平 1:叙述体现时序感(2 分) 水平 2:叙述时序跳跃(1 分) 水平 3:叙述缺乏时序感(0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 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因此,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了人类共识,《京都议 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后果及 影响(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种题型比较新颖,相当 于撰写“人与环境”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要求较高。做这类题型一般注意以 下几点: ①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论证均可。②联系知识, 罗列论据,安排结构。③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当然此题的主题观点已经给出了,只需结合相 关的历史史实按照时序组织即可。 17.(2014 年北京文综 37(1)(2))(22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 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 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 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 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 材料二 图 16 公元 1400 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 17 公元 1400~1800 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 18 公元 1900 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 19 公元 2013 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 16 至图 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 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 1: 公元 1400 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 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 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 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的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 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 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 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河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 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 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 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 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 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 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 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 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 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解析】 (2)阅读图 16 至图 19,并结合所学知识,图 16 反映的是公元 1400 年之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 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 17 反映的是 1400~1800 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开 展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图 18 反映的是 19~20 世纪,随着工业革 命的开展,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 19 反映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以 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也可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进步、 国际贸易中心的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材料和图片的解读来考查学生对世界的联系程度不断加强这一知识点的考查。 第一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及比较分析能力。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 提取出材料的有用和关键信息;二是对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二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考查学生 对信息的提取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主要方法: ①三看:看图片的时间、空间, 界定答题范围;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②多个图片 要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做到“论从图出”。 18.(2014 年山东文综 39(2))(6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 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 分) 【答案】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 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 国的殖民扩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殖民扩张带来的 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的认识:1 对世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 成的主要途径,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 对殖民国: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3 对殖民地: A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等)B 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 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19.(2014 年四川文综 14(1))(1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3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 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分) 【答案】(1)(10 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 世纪后期开始 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 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 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 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问应依据材料一呈现的从新 航路开辟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个阶段的主要史实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 影响,以及分析五个阶段特征。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 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数轴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叙述,要想能拿得到较高的分 数必修能够全面地理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才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 地区的联系,全球化趋势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化趋势形成; 30 年代和二战时,全球化陷入困境;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 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20.(2014 年北京文综 37(1)(2))(22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 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 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 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 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 材料二 图 16 公元 1400 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 17 公元 1400~1800 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 18 公元 1900 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 19 公元 2013 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 16 至图 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 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 1: 公元 1400 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 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 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 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的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 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 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 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河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 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 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 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 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 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 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 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 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 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 “古希腊人认为, 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 得出各文明 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 则认识模糊”得出三者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大洲 相对隔绝,各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材料和图片的解读来考查学生对世界的联系程度不断加强这一知识点的考查。 第一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及比较分析能力。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 提取出材料的有用和关键信息;二是对材料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二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考查学生 对信息的提取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主要方法: ①三看:看图片的时间、空间, 界定答题范围;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②多个图片 要进行联系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概括或推断,做到“论从图出”。 21.(2014 年广东文综 39(1))(8 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 15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 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 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 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 历史影响。(8 分) 【答案】(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是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 分) 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4 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 【名师点睛】本题的问题特征是结合材料分析,做这类题型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 提取出材料的整体信息;二是关注材料细节特征,围绕相关史实展开;三是在细节特征或史实的基础之上, 辅之以认识和评论。第二问主要是考查新航路的影响,要求复习时夯实基础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等地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 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 大开始向世界性贸易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2014 年山东文综 39(1))(4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 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 分) 【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中英国的概括。英国殖民扩张过程:英西战争:1588 年,打败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英荷战争:针对荷兰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 荷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英法战争:18 世纪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通过“七年 战争”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当然本题是从国际和国内两 个角度考查的,故建议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必修一、二、三知识点的联系,要学会纵横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事 件。 23.(2014 年四川文综 14(1))(1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3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 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分) 【答案】(1)(10 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 世纪后期开始 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 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 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 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 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数轴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叙述,要想能拿得到较高的分 数必修能够全面地理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才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 地区的联系,全球化趋势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化趋势形成; 30 年代和二战时,全球化陷入困境;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 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两年模拟】 2016 年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 1.(2016 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 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在 T 比较稳定时,该方程 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属于高考热点。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贸易范围 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 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 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2016 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有史学家认为: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 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航 海家的活动是( )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材料中的信息提示跨国界,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哥伦布是意大利,受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达伽马是葡萄牙人,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麦哲伦是葡萄牙人, 受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迪亚士是葡萄牙人,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因此哥伦布和麦哲伦符合题意,故答案 选 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史实 3.(2015 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读下面某时期世界贸易图,从中可以看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等亚洲国家牢牢掌控着世界贸易主动权 C.世界贸易集中地正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D.贸易交往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名师点睛】理解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4.(2016 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 “1610-1640 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 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C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16 世纪中 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英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强大起来,开 始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争夺殖民地,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英国先后打败了自己 的海上竞争对手,把它们从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北美赶出去,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5.(2016 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 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l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 地区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历史走向背离。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是 一种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B 选项是资本原始积累,还不足以产生背离;D 选项也是原始积累的一部分, 因此也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015 年名校模拟题及其答案 1.(【全国百强校】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15 届高三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 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 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 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 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 A.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B.英国成为日不落的大帝国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英 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2.(安徽省“江南十校”2015 届高三学生冲刺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 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 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 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下列史料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 A.雅典的迅速崛起和强大震动了北方的马其顿,最终被马其顿所灭 B.英国为了打败强大的贸易劲敌,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最终夺取海上霸主地位 C.德国统一后,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最终引发了一战 D.日本崛起后,想挑战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立起来的秩序,最终发动了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 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 国”、“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 两项的表述明显 不符合事实,排除;C 项不正确,是取代英国。进一步可知,B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 本题正确答案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三次英荷战争 3.(北京市 2015 届高三高考压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从对近代历史推动来看,图 2 与图 1 对比最重要的不 同是( ) A.太平洋的发现 B.美洲的发现 C.非洲地图的拓展 D.中国版图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及其影响 4.(福建省漳州市 2014 年 5 月高三历史适应性练习(二))1786 年,《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 究报告》第 11 卷问世,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 马、竹以及产毛动物的报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的加剧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 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786 年”、“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 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 两项在先前已经发生,明显不相关;C 项“世界市场的形成”,1786 年时期尚未形成。进一步可知,D 项 符合史实和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5.(2015 届广东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造成英国农场工人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 1 英国农场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770—1779 年=100) A.工业革命的进行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的推动 D.圈地运动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拓展试题及其解析 1.1992 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500 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 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哥仑布给我们带来贫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 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几乎遭受种族灭绝。BC 不符合印第安人的 年份 1770—1779 1790—1799 1810—1819 1830—1839 北部 100 101 113 166 下部 100 114 127 154 东南 100 102 91 109 角度,D 表述程度不够。因此选 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2.“公元 1500 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 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 1500 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答案】B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简明世界历史大全》:“把制成品从欧洲运到非洲,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再把种植园产品从美洲运 回欧洲。”这对西欧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 ) 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为西欧经济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 D.把欧洲、美洲和非洲结成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把制成品从欧洲运到非洲,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再把种植园产品从美洲运回欧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殖民扩张时期的三角贸易,它为西欧经济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 C 正确。 西欧 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也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故 A 排除。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不是对西 欧的影响,故 B 排除。把欧洲、美洲和非洲结成世界市场,早在新航路开辟就已实现,故 D 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 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 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队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当代世界的政治多极化的表现 5.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 1872 年 2 月 17 日到 3 月 28 日,短短 39 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 22 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 48 小时内,连续买下了 6 家炼油厂。1898 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 控制了近 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D.解决了私人工厂生产的盲目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 1872 年 2 月 17 日到 3 月 28 日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 22 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 48 小时 内,连续买下了 6 家炼油厂”。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确立。因此选择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 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C;垄断组织没有解决私人工厂生产的盲目性,排除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的出现 6.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 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1860 年 1870 年 1900 年 1970 年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苏联 美国 法国 大不列颠 日本 德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二战后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