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方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它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在坚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1‎ 高考总复习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核心论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 ‎(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苏联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苏联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    ‎ ‎4.评价 ‎(1)成就 ‎(2)弊端 21‎ 高考总复习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   ‎ ‎【思维导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苏俄的物力、财力,对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深化理解】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构图解史】 ‎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图示记忆】 斯大林模式 21‎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斯大林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而逐步形成的。它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漫画解史】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信息提取:漫画揭示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重点一 苏联(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的特点、影响 ‎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租让制与租借制 ‎(1)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对点训练] 1.(2020·江苏三市期末)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1‎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A。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列宁承认市场的作用,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体现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故选A项。‎ ‎2.余粮收集制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即各种农产品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由政府付给一定货币,实际上和无偿征收没有区别,以此来补充前线所需。‎ ‎[对点训练] 2.(2020·湖南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余伟民等《世界通史(第三编)》‎ ‎【解读】 史料阐述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实施的临时经济政策。‎ ‎【思考】 据史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试答:                                    ‎ ‎                                    ‎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 实证2 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史料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21‎ 高考总复习 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土地、粮食政策及其特点和影响。‎ ‎【思考】 分析史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新经济政策当时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体现: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等。‎ 影响: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 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1‎ 高考总复习 践效果 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从核心内容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 ‎(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 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及评价 ‎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苏联集体农庄 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苏联劳动农民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对点训练] 1.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  )‎ A.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农业仅仅增长了5.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状况导致斯大林时期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政策,故B项正确。‎ ‎2.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1‎ 高考总复习 ‎[对点训练] 2.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解析:选B。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史料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解读】 史料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及特点。‎ ‎【思考】 据史料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试答:                                    ‎ ‎                                    ‎ ‎【提示】 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化,尤其是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发展筹集资金,并提供原料、粮食。‎ 实证2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史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 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解读】 史料主要说明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斯大林是相冲突的。‎ 21‎ 高考总复习 ‎【思考】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试答:                                    ‎ ‎                                    ‎ ‎【提示】 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 实证3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史料一 下面是反映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图片。‎ 史料二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注: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史料三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解读】 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一的图片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 ‎【思考】 据以上史料,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试答:                                    ‎ ‎                                    ‎ ‎【提示】 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分析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方式的差异 21‎ 高考总复习 ‎(1)过渡思想: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2)过渡方式: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2.评价苏联(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举措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客观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 ‎(1)积极作用: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2)消极影响 ‎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2.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21‎ 高考总复习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 苏联(俄)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 ‎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天津卷·T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21‎ 高考总复习 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没有把农民当作敌人,A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并未采取武装手段,B项错误,排除;该合约没有开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排除。‎ ‎2.(2015·高考海南卷·T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其“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 ‎3.(2016·高考江苏卷·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选C。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21‎ 高考总复习 ‎4.(2015·高考全国卷Ⅱ·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命题点: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5.(2014·高考全国卷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命题点: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6.(2016·高考全国卷Ⅱ·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命题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B。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 21‎ 高考总复习 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故选A项。‎ ‎2.列宁曾经指出:“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这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市场的恢复给苏俄经济带来新气象 D.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 解析:选B。题干“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故选B项。余粮收集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当时国内环境不符,排除A项;题中描述的是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并没涉及市场的恢复,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排除D项。‎ ‎3. (2020·博雅闻道联合测评)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据题干“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可知,这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故选C项。‎ ‎4.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 21‎ 高考总复习 ‎,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解析:选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可知,苏维埃政府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苏联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选A项。‎ ‎5.(2020·广东茂名一模)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1932~1933年,乌克兰不堪重负,终于爆发大饥荒,损失400万~500万人口。造成此次大饥荒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B.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农业生产 C.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 D.苏联政府对救济工作消极应对 解析:选C。乌克兰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结合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来促进工业化建设,可知C项正确。‎ ‎6.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解析:选A。据材料中第聂伯河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并且借鉴了加拿大的经验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利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说明吸收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A项。‎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 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 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 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21‎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 ‎2.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以保障前线的胜利,因此没有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20·山东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政策导致的,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 ‎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小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列宁(  )‎ A.阐述小生产者存在的必然性 B.全力准备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C.建立符合国情的经济制度 D.认识到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1921年”“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可知,列宁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农经济仍然大量存在的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必然的,是符合国情的,C项正确。‎ 21‎ 高考总复习 ‎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选B。据题干“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发展很快,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故选B项。‎ ‎6.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解析:选B。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 ‎7.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  )‎ 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反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治考虑,故选B项。‎ ‎8.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21‎ 高考总复习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解析:选C。解读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故选C项。‎ ‎9.(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联考)美国记者据他在苏联的见闻写成了《俄国人》。文中提到“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不包括在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这300亿工时可以使1 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物资供应不足,所以俄国人排队买东西,故选C项。‎ ‎10.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农民……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可知,苏联小农经济的现实拖累了农业和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 ‎11.斯大林说:“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从而能够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军事干涉的企图,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武装侵犯的企图。”这说明(  )‎ A.工业化建设确保了苏联国家安全 B.战时共产主义旨在应对外部威胁 C.国际环境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斯大林模式 D.苏联主要依靠发展军事工业来积累资本 解析:选C。五年计划属于苏联工业化措施,但五年计划并未确保苏联国家安全,苏联在二战初期,仍旧遭到德国入侵,故排除A项。五年计划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早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材料中“‎ 21‎ 高考总复习 五年计划的任务就是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符合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讨论苏联资本的来源,故排除D项。‎ ‎1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1937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情况统计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D.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解析:选B。观察图片,由其中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可知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3.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税收,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排除D项。‎ ‎14.(2020·福建泉州二模)下表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粮食收购数量 ‎ 出口数量 ‎ ‎1928 ‎ ‎7 330 ‎ ‎1 070 ‎ ‎27 ‎ ‎1929 ‎ ‎7 170 ‎ ‎1 660 ‎ ‎17 ‎ 21‎ 高考总复习 ‎1930 ‎ ‎7 710 ‎ ‎2 100 ‎ ‎480 ‎ ‎1931 ‎ ‎6 950 ‎ ‎2 280 ‎ ‎520 ‎ A.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解析:选A。题干表格显示1928~1931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 材料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 ‎——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新经济政策特点、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认识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辩证分析;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 ‎(2)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16.(2020·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 高考总复习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概述和评价: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