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的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思想理论 学案
专题六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1 地主阶级“新思潮”与实践: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2 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及实践: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发动了“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线索3 重大理论成果: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从鸦片战争以来,先后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成果,成为指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论武器。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点一 从“新思潮”萌发到民主与科学思想 考向一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主张、特点 1.(2015·高考课标全国Ⅱ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 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C项。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2.(2017·高考全国Ⅱ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B对: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A错;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C错: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D错: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 考向二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近代维新思想的本质特点 3.(2016·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 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主干提炼]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 2.维新变法思想 (1) 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3.民主共和思想 (1)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重难拓展] 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主张演变历程及特点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达到强化专制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 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深入一步。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1.(视角:思想观念的影响)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可判断,为“西学中源”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维护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体现出其局限性,故选D项。奕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意在向西方学习技术,故A项错误;奕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故C项错误。 2.(视角:康有为思想特点)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选B项。材料与民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与限制君权无关,故D项错误。 3.(视角:维新思想的特点)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A。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选A项。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社会进化论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4.(视角: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了当时( ) A.文学的发展 B.礼教的荡涤 C.个性的发现 D.国民普遍觉醒 解析:选C。据材料中“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个性,故选C项。根据材料中的文学市场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出文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故B项错误; 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二 20世纪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近代重大理论成果的影响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有人认为俄国革命道路是“恐怖的方法”,显然是指十月革命暴力的方法;毛泽东认为这种道路带有必然性。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结合时间1920年的时代特征,排除A、B项;D项改良与题干观点不符合,故排除。 [主干提炼] 1.三民主义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将十六字纲领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2.毛泽东思想 (1)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1)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历经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逐步形成成熟的邓小平思想理论体系;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新时期党建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重难拓展]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 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征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 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 ④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1.(视角:三民主义的特点)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或史实不符,均排除。 2.(视角: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毛泽东( ) 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得出的,此时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 1.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学习过程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追求独立、民主、富强。 【对点训练1】(2017·安徽蚌埠二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 20世纪 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解析:选C。解读题干,从内容看,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在逐渐立足国情,避免“全盘西化”,趋向理性化,故C项正确;材料变化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效果,故A项错误;这种变化没有反映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故B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已经深入到文化层面,故D项错误。 2.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演进认识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2)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一条主线: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选择取舍的渐进历程。两个基本观点: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对点训练2】(2017·河北唐山二模)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解析:选B。根据材料“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得出康有为意在抵制国内民主革命,故选B项。据材料得出康有为没有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1906年”不符,故C 项错误;深入学习西方文明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视角:思想解放的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解析:选B。“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B项。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 A项错误;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 2.(视角:维新宣传的影响)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 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解析:选B。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A项错误;白话报刊的创办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白话报刊为盈利而办,故C项错误;白话报刊的创办为维新变法服务,故D项错误。 3.(视角:维新思想的特点)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选C。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是民族危机时刻,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严复等人主张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4.(视角:近代的儒学地位)萧功秦先生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这反映了儒家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 B.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儒家思想落后愚昧 解析:选A。根据材料“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得出儒家传统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故选A项。盲目自大不思进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落后愚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视角:新文化运动的特点)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同时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这描述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近代传媒方式取代传统传媒方式 C.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D.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 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传统文化的书面语是文言文,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传新思想,符合材料,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字语言的改变,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版本不能体现改变了传统书面语,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6.(视角:三民主义的评价)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解析:选D。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故选D项。 7.(视角:比较中西思想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予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环在知识分子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却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 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 ——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从政治、社会环境及思想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从时间长度、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本区别从时代背景、思想主旨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相同目标从二者主张内容上归纳;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求;启蒙思想的影响。 不同:前者:持续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 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区别:前者是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 相同:目标: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