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教案
第3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的展望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 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3.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 (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 (2)美国干涉越南内战。 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 3.结果:1973年在巴黎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4.影响 (1)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 (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三)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 1.中东问题的由来 (1)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2)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 (3)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 2.复杂性的原因 (1)历史因素:长期的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 (2)现实因素:联大分治决议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国际力量介入,分别支持一方。 (3)关键因素:对同一块领土都提出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战争造成部分领土主权和占有权的分离。 3.艰巨性的原因 (1)中东问题有其复杂深刻的历史根源。 (2)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 (3)外部势力的插足,是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4)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5)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 4.历次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 (3)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5.中东和平进程 (1)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2)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 (3)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四)两伊战争 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 2.过程与结果:1980年底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 3.影响: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给美苏插手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 2.过程及结果:199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 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 4.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一)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影响。 3.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 4.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需要。 (五)当今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1.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有效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2.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需求。 3.思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平与人道主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2017·保定摸底)材料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取胜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得出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冷战对峙;根据材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得出朝鲜南北建立不同性质的政权。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部(对中国国际地位的作用、对中国国防建设)、内部(巩固新生政权、提供和平环境、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冷战对峙;朝鲜南北建立不同性质的政权。 (2)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长期和平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增加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2017·临沂模拟)材料 1973年5月,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年会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美元颓势,夺回失控的金融战场主导权。国际银行家们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让国际油价上涨400%!这个计划的关键是挑动埃及和叙利亚进攻以色列,美国对以色列的公开支持会激怒阿拉伯人,使其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最终导致石油价格暴涨。 1973年10月6日,叙利亚、埃及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华盛顿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和战后基辛格(时任美国国务卿)著名的“穿梭外交”都精确地执行了彼尔德伯格5月会议的路线。1975年,欧佩克的部长们同意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 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了石油贸易结算对美元需求的暴涨,使美元在国际上重新获得有力支撑。随后而来的高油价时代,造成了西方各国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人民储蓄被大幅洗劫,更为不幸的是毫无防范意识的发展中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74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赤字达到了350亿美元,相当于1973年的4倍,与石油价格上涨成比例。 ——摘编自宋 鸿兵《货币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经济、政治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石油价格暴涨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经济因素可从“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付美元颓势,夺回失控的金融战场主导权”得出;政治因素可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历史溯源,冷战期间,苏美对阿以双方的支持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 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了石油贸易结算对美元需求的暴涨,使美元在国际上重新获得有力支撑”得出美元获得了“石油的生命”,重新掌控国际金融市场;根据材料“造成了西方各国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人民储蓄被大幅洗劫”得出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根据材料“1974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赤字达到了350亿美元”得出发展中国家贸易赤字激增,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答案:(1)原因:为挽回美元颓势,美国阴谋推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冷战期间,苏美对阿以双方的支持。 (2)影响:美元获得了“石油的生命”,重新掌控国际金融市场;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发展中国家贸易赤字激增,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3.材料一 苏联人在1949年成功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终结了美国的核垄断;50年代初,美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大量建造战略性远程导弹,并在70年代大体上达成均衡。双方战略家都支持扩充核武库。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以百万死亡人数为单位来计算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将可能造成的伤亡,并评估威慑和反威慑以及第一次打击和反击会对其中一国发动和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专家们在谈论着“相互确保摧毁”。威慑是被接受的方案。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美苏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专家们在谈论着相互确保摧毁。威慑是被接受的方案”可看出美苏两国的所采用的核威慑是建立在双方开始核竞赛并维持着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任何一方的轻举妄动都会造成一种全球性的毁灭。第(2)问,从材料二中“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可看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不但挫败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侵略野心,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地位,还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使其称霸全球的野心大大的膨胀起来;此外,海湾战争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战争的观点,促使各国推动新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发展。 答案:(1)理由:战后美苏两国开展核军备竞赛,且实力均衡;核武器(核战争)具有毁灭性后果;两国实施核威慑战略。 (2)影响:恢复了科威特主权;加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全球霸权野心膨胀;促进了世界各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世界其他地区制造大规模恐怖袭击,尤其是西欧国家近年来成为恐袭的重点,无辜平民大量丧生。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7分) (2)材料二阐释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得出概括。第二小问,20世纪初世界处于战争和革命中,伴随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形成了新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得出其变化是由战争和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第三小问,根据材料“恐怖分子”“恐怖袭击”得出恐怖主义,除此之外结合所学还可得出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依据:(当时)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任答三点即可) (2)主题:和平与发展。 原因: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②核战争的毁灭性;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增强;④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⑤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任答三点即可,若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2012全国卷 (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比较类、原因类 一战后,德国赔款、凯恩斯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4)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3全国卷Ⅰ 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比较类、原因类、 作用(影响)类 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 2013全国卷Ⅱ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比较类、 作用(意义)类 一战后,二战后,《纽伦堡原则》 2014全国卷Ⅰ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 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 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14全国卷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二战,中国远征军 2015全国卷Ⅰ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原因类、归纳类 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卷Ⅱ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 现代,苏联、原子武器 2016全国甲卷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 2016全国乙卷 原因类 越南战争、直接军事冲突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2016全国丙卷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内容类、原因类 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例1] (2016·全国丙卷)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第(2)问,结合“十四点”计划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例2] (2016·全国甲卷)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第(2)问,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罗曼·罗兰与苏联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从美苏冷战的角度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例3] (2016·全国乙卷)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 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战略重心与对朝鲜战争的反思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其国内情况分析回答。 [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从合作与协作的角度考查对二战中法国复兴的认识 [例4] (2015·全国卷Ⅰ)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然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 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1.(2017·济南训练)材料 一战爆发以来,协约国一方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前线参战,英法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大批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赴欧洲。 按约定,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在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后,法招华工也开始被派往前线,负责运送弹药、修缮工事。在欧洲战场上,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来自1918年英国陆军部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摘编自杨程屹《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大量招募华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的历史影响。(9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等信息可直接概括。第(2)问,从中国劳工所从事的劳动上去分析概括答案。 答案:(1)原因: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采用以工代兵形式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 (2)影响: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地服务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 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在1940年8月,我总结道,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军队师团的强力扩充,帝国东部各省不应该再被忽视,它们总是极其容易被战争摧毁。 然而,诸上种种正是英国和苏联希望看到的。事实上如此多的德国军队,特别是空军部队被迫部署在东线,使得德国人民的领导阶层不能给西线的战争带来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英国和苏俄的政策的目标。英国和苏俄都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场战争,来削弱整个欧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萧条。 ——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的认识。(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中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欧洲的战争态势。希特勒此番讲话后,德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结果如何?(8分) 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指出希特勒将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归结为德国内部的不团结,然后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德国采取了突袭苏联的措施,苏德战争爆发;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这一行动的结果使二战规模扩大,而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答案:(1)认识:希特勒把一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德国内部的不团结,这是不全面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德国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美国的参战。 (2)态势: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行动: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结果:二战规模扩大;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 3.(2017·武汉调研)材料 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治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中国东北角上的这个省份与南京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的条约在满洲获得了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的某些特权。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成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回想起来,满洲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凡尔赛和约》、华盛顿的协定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修正主义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满洲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侵略,这些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指出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际联盟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8分) 解析:第(1)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其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日两国国情去分析。第(2)问,首先陈述国际联盟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根据材料“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得出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其次对绥靖政策作出评价,从对日本及法西斯集团、对英法等大国、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事件:九一八事变。 原因:日本陷入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蒋介石统一中国趋势的增强;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状况。 (2)评述: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这一政策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助长了日本乃至整个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英法等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损人害己,对二战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2017·滨州模拟)材料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9分) 解析:第(1)问,从二战即将结束的时代背景和美国经济实力上去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积极主张结束……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三句话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推动战后美国霸权企图和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等角度上思考。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 (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 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百度百科 材料二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之间的关系。(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冷战格局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等信息归纳其关系。第(2)问,依据材料二“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答案:(1)关系: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美国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固定了远东的冷战格局。 (2)影响: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强势一方变为弱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加强。(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6.材料一 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 000人。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联的教训、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权衡等角度分析背景;根据材料一“……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裁军问题……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概括贡献。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联合国面临的挑战,结合所学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困境所在。 答案:(1)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答对任意三个即可) (2)困境: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