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8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84张)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 发展——先秦、秦汉   一、工业文明前的东方世界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特征 农耕文明 表现 政治文明 ( 1 )夏商周时期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本内容,这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 3 )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 儒家思想 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二、工业文明前的西方世界 项目 古代西方 近代西方 政治 (1)古希腊辉煌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 代议制 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 罗马法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的源头 (1)15—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步成长,开展了反封建斗争 (2)17—18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 君主立宪 或 民主共和 政体,并不断成熟和完善 经济 海外贸易繁盛,奴隶制 工商业 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 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文化 古希腊的 智者学派 和苏格拉底都关注社会,研究人,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古希腊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欧洲 人文主义 不断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 产生与发展 项目 古代西方 近代西方 链接点 (1)希腊城邦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迎来了“黄金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又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自然法原则成为罗马法的精神 (1)殖民扩张、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通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又 为后来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启蒙运动推动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政局的稳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中期两党制 的形成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纲目录 考点一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考点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 考点三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中 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政治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实行 分封制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 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 郡县制 ,形 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 向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以 皇权 独尊 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 社会的主宰 经济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社会 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确立,以 小农经济 为主体的农耕经 济开始形成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商业总体水平 还不高。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 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 日益成熟;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 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文化 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 百家争鸣 ”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 “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正式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 思想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世 界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 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 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实行 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 心理认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随之瓦解,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 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础是韩非的 法家思想;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 中央政府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促进 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 1.政治 (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 王族 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 共主”。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 体”的政治结构。 2.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使用青铜农具 的演变;实行井田制。 (2)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初步发展;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知识拓展    “工商食官” 夏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 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 微薄的生活资源,称之为“食官”。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 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1.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秦国进行 商鞅变法。 2.经济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 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 现。 (2)手工业: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但以官营手工业为 主。 (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春秋末期 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2)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 (3)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现 算筹。 概念补遗    对“封建”的准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 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而在日常生活 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封建”一词 在中国不同时期因历史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使用时应充分了解 语境。 知识拓展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 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 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 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 关系如下:   三、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年) 1.政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 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制;地方推行 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经济:统一度量衡、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 济交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知识拓展    理解秦朝君主专制制度   四、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1.政治 (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设 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并发展形成 中外朝 制度。 (3)选官制度:实行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1)农业:汉代 牛耕 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 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出现水力鼓风装置——水排;丝绸远 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出现工官匠户制度。 (3)商业: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 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开通“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 度。 3.文化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思想。 (2)科技: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 等成就非凡。 (3)文学:汉赋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征。 考点一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1.(2019课标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B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 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商周时期王位继承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 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 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 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 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 2.(2019课标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 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 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C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试题以汉代“皮币”的价格和使用为背景材 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 制作的“皮币”来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 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 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 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3.(2019课标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 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试题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素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包蕴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 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 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 4.(2019课标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查了解历史 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 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 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 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 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 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 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一、商周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区别 时期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商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 有较强的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职责 分工不明确 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奴 隶制贵族政治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实行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 公九卿制,皇帝集一切大权 于一身 推行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地 方行政机构;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 军功爵制;主要官吏由皇帝 任免 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 度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官僚政治 西汉 中外朝制,分割相权 郡国并行、“推恩令”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 官的主要途径 特别补充    1.汉朝政治的独特之处 (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 结果。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更是出现了 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成为 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2.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与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 疏,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2019河北衡水模拟)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 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因此,在“继 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 系”   (  B  ) A.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B 商周时期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据材料可知,君统和 宗统的分离维护了君主地位的延续,体现了宗法制下嫡系继承正统地位的特 点,有利于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故B正确。材料的措施没有破坏贵族 世袭特权,排除C。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有利于维系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与团结,排除D。 2.(2019贵州安顺二模,子题)汉武帝在货币改革中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 鹿皮币仅针对王侯宗室,规定他们在朝觐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 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富商 豪民发行,作价奇高。这一举措表明汉武帝旨在   (  B  ) A.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B.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加强汉朝集权政治 D.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答案     B 根据材料“规定他们在朝觐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 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 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可知通过这种方式汉武帝可以从王侯宗室和富商 豪民那里换来大量的财富,从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故B正确。材料中白鹿皮 币发放的对象是王侯宗室,而不是地方封国,故排除A;材料中政府通过发行白 鹿皮币和白金币,获得大量财富,没有涉及集权政治的加强,排除C;材料中没 有提到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排除D。 3.(2019河北衡水模拟)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壁主”“宗主”等族 权组织的形式。宋明以后,族权形成了严密的、固定的组织形式,祠堂、族 田、祭祀、家法、家礼、族长等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这一 历史趋势表明   (  D  ) A.政权和族权逐渐分离 B.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对地方管控不力 D.宗法伦理传承不辍 答案     D 材料中“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 族权组织的形式” “宋明以后 …… 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反映了宗法伦理制度 的传承,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和族权逐渐分离,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 贵族政治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宗族管理而非地方管控,故排除C 项。 4.(2019河南郑州模拟)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 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唯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 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C  )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     C 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 制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 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 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 除。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 1.(2018课标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 以前   (  D  )   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 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 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 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 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2.(2018课标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 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 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 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 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3.(2017课标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 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C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 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 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重 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 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 4.(2017课标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 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本题为历史地图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 意图,并设置了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对这一历史 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接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上 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题中图 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 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观念。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也是推动 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 , 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 ,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影响了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 会的转型。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概念补遗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a.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b.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 (2)特点 a.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b.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深厚的宗法色彩。 d.劳动者称“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有所 加强。 e.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装力 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武装割据的力量。 (3)影响 a.是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b.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是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 c.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日趋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2019福建漳州质检)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 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 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B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答案     B 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 犁”表明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 的促进作用,A项排除。材料主旨并非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项排除。材 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项排除。 2.(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 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 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 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  C  ) A.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特征 B.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 C.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要素 D.封建社会土地耕作面积并未显著增加 答案     C 在封建经济内,是否善于经营,是影响小农和地主经济地位沉浮的 重要因素,这就会使人们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 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故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 中,具有不稳定性,并不是小农经济,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土地兼并,故B 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土地耕作面积是否增加,故D排除。 3.(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下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 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   (  D  ) A.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 内容 时期 战乱中流亡者各归本土,恢复其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释放为庶人 高祖 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 文帝 盐官负责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买卖,未经盐官组织而私煮盐者有罪 武帝 C.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D.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D 由所学知识和表格中高祖、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可知,政府 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恢复经济,而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是加强对经济控 制,着眼点是充实国库,打击商业资本,故D项正确。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有 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A项;文帝时期的措施并非抑商,排除B项;材料中 商业政策无法体现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排除C项。 4.(2019贵州遵义模拟)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 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 A.汉代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 B.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汉代中原较少种植粮食作物 D.汉代农业专业化成为主流 答案     A 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说明汉代纺织业形成了一 定规模,故选A;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B;中国古代农业以 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且材料只涉及一个地方,排除C、D。 考点三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2019课标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 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 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C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以道家学说 和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思想的吸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 果关系作出解释。 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 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 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 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2.(2018课标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 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家学派成就的认识。墨家学派多数为“农与 工肆之人”,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且注重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 其成就和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记载了几何学、 力学、声学、光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成就,这些科学成就是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墨子》对科学成就的记载,排除A项; 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墨子》中的科学成就是劳 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出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贡献,故排除D项。 3.(2017课标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 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说明从 西周到战国,文字的频繁使用促使人们简化字形,以利于书写,故A项正确。西 周至战国,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 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这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B项错误;各国变 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C项错误;“书同文”推 行于秦统一全国以后,时间不符,D项错误。 4.(2016课标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 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  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被尊为儒 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 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 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 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 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一、全面认识“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 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 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4.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 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 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 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 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 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特别补充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与发展 a.继承: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 “民本”等思想。 b.发展: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权;增加了“大一 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 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一些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 (2)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 时期,其主要表现为: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 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 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 田的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的实行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封建小 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 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 封建城市的兴起。 3.文化: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百家争 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2019安徽马鞍山一模)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 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 护。由此可知   (  C  ) 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答案     C 依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 汉律的做法”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因此C项正确。A 项错误,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B 项错误,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的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2.(2019福建南平质检)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 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了古代 中国   (  A  ) 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材料中阐述 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旨在用 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答案为A项。 3.(2019山东济南3月模拟)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 士;景帝时,胡毋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 汉初   (  A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答案     A 依据材料“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传《公羊春秋》被任命 为博士”可见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途径,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 未体现品行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黄老之学;D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传授五经, 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4.(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得分训练三)董仲舒认为,天是为百姓而生皇帝, 而不是为皇帝生百姓。如果皇帝的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 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这一思想   (  A  ) A.具有限制皇权的积极意义 B.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 C.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D.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 答案     A 根据“如果皇帝的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 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明显体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选A 项;根据“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并不是在论证皇权的神圣性, 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而不是否定了“天人感应”, 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将孔子的学说宗教 化,故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