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69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 Ⅰ 必考内容 1 考向分析 3 知识重构 4 热点素养 5 考题训练 2 网络构建 考 向 分 析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 “ 重农抑商 ” 和 “ 海禁 ” 政策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2 .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网 络 构 建 知 识 重 构 关键词: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1 . 耕作方式 (1) 经历了 “ 刀耕火种 ” 到 “ ___________ ” 的发展阶段,后者成为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 ___________ ,耕犁已相当完善。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 . 经营模式 —— 小农经济 (1)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 ______________ 相结合;男耕女织, ______________ 。 (2) 评价 ① 积极:拥有一定的 ______________ 、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 局限:经营规模很小,承担沉重的 ______________ ,十分脆弱。 家庭手工业 自给自足 土地 徭役 3 . 土地制度 (1) 井田制:盛行于 ______________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趋于瓦解。 (2) 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 ______________ 土地私有制和 ______________ 土地私有制。 (3) 土地国有制:以北魏、隋唐时期的 ______________ 制为代表。 4 .水利灌溉 (1)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 (2)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时期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西域地区的 ______________ 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商周 地主 自耕农 均田 坎儿井 【 规律认识 】 (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 男耕女织 ” 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 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 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 (1) 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型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2) 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 “ 重男轻女 ” 的尊卑思想。 (3) 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 跟踪训练 〕 1 . (2017· 江西仿真测试 )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 以上。这种观点 ( )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自然经济相关知识。材料中尽管提出了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但并未说明其在商业领域内的流通,无论是重商还是抑商政策均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否定,故 B 项错误。传统意义而言,古代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而本题中关于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等比重的描述,使得对古代经济的认识视野进一步拓宽,理解也随之深化,故 C 项正确。本题私营纺织业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及总量无从体现,其是否发达亦不可知,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 C 项。 2 . (2017· 河南八市质检 )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 《 本草纲目 》 ,其中有 “ 玉蜀黍 ( 玉米 ) 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 ;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 “ 玉蜀黍,俗名玉米 …… 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南北方气候差异 B .人口增长的需求 C .殖民活动的推动 D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 解析 】 据材料提到, “ 玉蜀黍 ( 玉米 ) 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 ……“ 玉蜀黍,俗名玉米 …… 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气候没发生重大变化,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的玉米等作物得以推广,缓解了粮食作物种植的压力,故 B 项正确。殖民活动的推动,在鸦片战争后,故 C 项排除。经济结构的变动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故 D 项排除。 关键词: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冶金、制瓷、纺织、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1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 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经营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劳动力 地位 特点 官营手工业 由 __________ 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________ 以前占主导地位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盈利为目的 政府 明中叶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 ____________ 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私营主雇工 _________ 以后占主导地位 规模较大,以 ________ 为主要目的 家庭 手工业 农业的副业 主要供 ___________ 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农民自身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盈利为目的 民间 盈利 明中叶 自己 (2) 手工业成就 ① 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开始养蚕缫丝的国家,有 “ ______________ ” 之称。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 冶金业: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期发明 ______________ 。 ③ 制瓷业:东汉生产青瓷;南北朝烧出白瓷;隋唐形成 “ ______________ ” 两大制瓷体系;宋朝有五大瓷窑;元代出现彩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瓷。 丝国 灌钢法 南青北白 2 .资本主义萌芽 (1) 条件:社会生产力和 ______________ 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 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出现。 (3) 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 ______________ ;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 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 阻碍因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 ______________ 政策;封建制度。 商品经济 雇佣与被雇佣 手工工场 闭关锁国 3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 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3)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 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 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 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 . 特性 (1) 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 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 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 .阻碍因素 (1)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 统治者大力推行 “ 重农抑商 ” 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 长期以来,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 “ 海禁 ” 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跟踪训练 〕 3 . (2017· 鹤壁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 “ 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 ” 。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 “ 未闻此等自织布匹 ” 对外销售,而 “ ( 苏北地区 ) 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 。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 .商品经济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D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说到关于自然经济的解体的情况, A 项不对;材料中只是说了在徐州,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业,只能说明纺织业发展较快,但是这不等于商品经济发展快, B 项不对;材料中没有讲述民族工业 ( 材料中的纺织业 ) 是因为什么而产生、兴起的, C 项不对。材料指出在徐州户户织棉,就是说家家都在从事纺织业,而且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这说明家庭纺织业的产品数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纺织业产生了冲击,这更说明了家庭纺织业发展是很快的,故选 D 项。 4 . (2017· 江淮十校联考 ) 《 康熙江西志 》 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 “ 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 ” 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 ) 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D 【 解析 】 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 “ 必看坯胎堪否 ”“ 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 ” ,据此可知 D 项符合题意。 A 项理解错误; B 项和 C 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 关键词: 坊市制、商品经济、工商业城市、交子、商帮 考点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概况 阶段特征 先秦 时期 ① 商朝人善于经商, “ 商人 ” 名称来源于此。 ②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时期 推行 ______________ 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受到限制 隋唐 时期 ① ______________ 、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 农村集市 ( 草市 ) 贸易发展起来。 ③ 出现柜房和飞钱 进一步发展,形成 ________ 制度 宋元 时期 ①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 ②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______________ ” 。 ③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 元代 ______________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时期 ①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②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 ______________ ” ,如晋商、徽商等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重农抑商 长安 坊市 交子 大都 商帮 【 规律认识 】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1)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 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 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 — 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 “ 交子 ” 。 (4)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 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1) 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 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 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理学趋于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 跟踪训练 〕 5 . (2017· 皖南 ) 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钱,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同时宋元时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这说明 ( ) A .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B .黄金的货币职能下降 C .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 D .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 D 【 解析 】 本题考查明代经济,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黄金兑白银的数量减少,同时同量白银购买物品的增多,说明白银的购买力提高, D 项正确;材料现象无法说明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黄金货币职能的下降, B 项错误;材料现象只是反映了货币经济中的比值变化,而不能说明混乱, C 项错误。 6 . (2017· 蚌埠 )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 .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 .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 .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 .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 B 【 解析 】 本题考查唐代商业活动的表现和特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唐政府对欠债不还的重罚,从而保障买卖的公平,不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A 项错误;材料对买卖过程中的借贷不还予以重罚客观上保护了民间借贷的安全, B 项正确;材料虽然是阿拉伯人的描述,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只保护外国人, C 项错误;材料设定了一个前提,即 “ 如其描述属实 “ ,所以本题的主旨不是讨论公允与否, C 项错误;故选 B 项。 关键词: 工商食官、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1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 ______________ 的发展 “ 海禁 ” 与闭关锁国 ________ 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地限制对外贸易,是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萌芽 明 2.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 ______________ 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 ______________ 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 ______________ 、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轻视商人 抑制兼并 重税 古代中国商人为何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1) 政府政策:长期的 “ 重农抑商 ” 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抑制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2) 思想观念:古人认为商人不从事生产而徒分其利,且认为商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反害农桑,形成了一种轻视商业、鄙视商人的思想观念。 (3) 商人自身因素:面对这种不公平的观念和社会传统,商人们没有联合起来形成社会力量去改变它,而是尽力改变自己的身份,或买田置地,成为地主,或直接通过捐纳,跻身士绅或官宦阶层 〔 跟踪训练 〕 7 . (2017· 镇江 )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 中说道: “ 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 ‘ 士商合流 ’ 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 作者意在强调 ( ) 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D 【 解析 】 我国封建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排除 A 项;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因此 “ 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 ” 说法不当,排除 B 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 (2017· 孝感 ) 司马迁在 《 史记 · 货殖列传 》 中指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针对人心逐利,司马迁又说: “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着与之争。 ” 这反映出司马迁主张 ( ) A .由政府管理经济活动 B .继续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C .按照自然规律开展经济活动 D .官民共利促进商业发展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分析材料信息可见,针对天下之人逐利的思想,司马迁主张因势利导、加以引导规范,即遵循自然规律开展经济活动,推动商业的发展,故选 C 项。 A 、 D 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 “ 最下着与之争 ” 体现了司马迁明确反对汉初的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 热 点 素 养 一、通过考查古代的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链接长效热点 —— 三农问题,且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016· 江苏 ·3) 《 无锡道中赋水车 》 咏颂: “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 这里 “ 水车 ” 的使用 ( )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 A 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B 项正确; C 、 D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B (2016· 全国新课标 Ⅰ 卷 ·25) 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 6 人在劳作,其中 4 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2017· 全国卷 Ⅲ·26) 表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土地规模 ( 亩 )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 ~ 130 103 74.1% 131 ~ 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 解析 】 本题考查唐朝土地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占有 20 ~ 130 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 74.1% ,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 300 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 1.4% , B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 “ 20 ~ 130 ” “ 74.1% ” 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 D 项。 其他热点链接:人口增长引发的人地矛盾与环境问题、当今的土地流转、经济结构调整。 二、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渗透唯物史观中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观念的关系。 (2017· 全国卷 Ⅰ ·2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 “ 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 A 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 C 项说法错误,排除; D 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2017· 全国卷 Ⅲ ·25) 《 史记 》 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 。这反映了当时 (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 【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 A 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 B 项错误, “ 地方豪强势力 ”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错误解读材料 。 三、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7· 全国 Ⅱ 卷 ·2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C 项正确。 A 项错在 “ 开始 ” ;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 B 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 D 项。 (2018· 衡水金卷 ) 下表为 “ 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 ” 。它反映了唐代 ( ) A.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 .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D .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B 地区 时间 淮南区 浙西区 浙东区 宣歙区 总计 唐前期 8 12 9 0 29 唐后期 17 33 26 7 83 【 解析 】 表格显示唐朝后期和前期相比,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政府对于农业管理的加强导致农业生产呈良性趋势发展,故 B 项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宋朝,故 A 项错误;古代农业生产仍然依赖自然条件,故 C 项错误;表格没有比较全国农业生产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 四、考查丝绸之路,链接 “ 一带一路 ” 倡议 知识链接:唐宋丝路贸易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1 .特点:唐代陆上、海上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2 .唐宋丝路贸易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① 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手工业发达,享誉世界,国力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文化繁荣。 ② 宋代:局部统一;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发达,造船技术提高,商业发展;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017· 北京 ·41)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 ( 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 ) 、解犀 ( 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 ) 、译人 ( 翻译 ) 和舶牙 ( 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 “ 蕃坊 ” 。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 答案 】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 “ 蕃坊 ” ,成为国际都市。 【 解析 】 本题考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贸易的推动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结合材料中唐宋两朝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唐宋新行业的出现以及来华外国人口众多、出现专供外国人居住与经商的场所等内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经济的影响 。 五、以货币为媒介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链接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史上的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1 .商朝:前期以贝作为货币,后期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 铜币 ) ,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 .战国: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如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比较著名。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和商业繁荣,也反映了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历史状况,妨碍了各地区的经济交往。 3 .秦朝: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 半两钱 ) 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它标志着古代货币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制演变,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 .两汉: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王莽时又发行大钱。 5 .隋唐:隋朝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 “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 。从此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房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6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7 .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 “ 一条鞭法 ” 的实行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017· 江苏 ·2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 不产米,仰食四方 ”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 藏镪 ( 白银 ) 有至百万者 ”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1567 年 ) ,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 “ 一度活跃 ” 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答案 】 (1) 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 ( 徽商、晋商 ) 活跃。 (2) 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 ( 放松 ) 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 ( 贵金属 ) ;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商业繁荣 )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明朝的经济政策。第 (1) 问,根据材料信息 “ 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 ”“ 因种植棉花, ‘ 不产米,仰食四方 ’”“ 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 徽州商人 ”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 民间海外贸易兴起 ”“ 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 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 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 (3) 问,根据材料信息 “ 商业很发达 ”“ 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作答。 专 题 训 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