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攀枝花市 2019-2020 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2020.1 高一历史 1.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 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 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 A.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 B.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 C.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3.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 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 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A.表明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4.下图是根据《明代阁臣数实考》整理的内阁阁臣的人数及来源情况。据此可知,阁臣人数的 激增反映了 A.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B.明朝官僚体制已完备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5.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 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繁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统治疆域的扩大 6.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清 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此后天津高等审判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受理了由县署 移交以及洋商呈控的案件几十起。据此可知 A.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 B.清政府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 C.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 D.中国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 7.“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 禧太后的奴颜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 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态度 B.体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8.表 1 是根据胡德坤的《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绘制的 1937~1945 年日本军力和在华兵力变化表,以下数据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B.中国战场是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战场 C.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 D.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大 9.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 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已完善 10.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 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进一步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1.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 1930 年上半年,经过 3 年多的斗争和探索,全国红军发 展到 10 万人左右,大小革命根据地有 15 块。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游击战术的正确运用 B.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C.苏维埃政权广泛建立 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12.1954 年 3 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 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 1.5 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 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 1954 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13.1998 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 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 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 当选。这反映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 A.选举地方人大代表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法制建设方针 D.发展基层民主制度 14.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 成套技术设备。这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C.意识形态对立已消除 D.新型区域合作的推进 15.公元前 440 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指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 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 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表明雅典公民大会 A.掌握城邦司法权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民主的范围狭隘 D.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 16.1716 年,辉格党人为长期霸占议会,通过“七年法案”,将每届议会延长到七年。但以后 国王经常“扯皮”,干扰它的正常执行。从 1784 年到 1832 年,共召开十三届议会,平均每届 历时三年零七个月。这表明当时英国 A.权力之争导致政局不稳 B.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 C.议会地位仍处王权之下 D.政党竞争利于王权扩张 17.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 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 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 A.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B.反映了公民没有选举权 C.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D.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 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无产阶级革命迅猛发展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 1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 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的权力至上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政治近代化趋势 D.宰相权力受到制约 20.巴黎公社把其施政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与民众进行会议讨论、向人民报告工作制度、接 见群众代表制度、形成会议决议等形式置于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据此可知, 巴黎公社 A.实行了直接民主制 B.践行了主权在民理念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创建了完备管理体系 2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 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 的内部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 A.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 B.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 C.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 D.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2.1950 年 1 月 4 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 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 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A.美国力图推动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B.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利用经济援助为政治目标服务 D.第三世界已被纳入了资本主义阵营 23.1961 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了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仍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制美苏争霸 24.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一种共同利益不断增多,相互依存不断深化,从而合作不断加强的新 模式,它有利于抑制减少或避免对抗和冲突。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和平与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维护和平的需要必然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C.多极化的发展将最终消除战争威胁 D.推动多极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渠道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但国家大部分地区处于诸侯王统治之下,汉中央 直辖不过十五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元 朝行省的划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 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行省按中央与地方 7:3 的比例,将财赋解运京师;调动行省 所属军队时,须由皇帝批准,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人极力推行省制改革,其核心内容在于对各省与中央关系以及省之 行政运作的探讨。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 认为政府。”1912 年 5 月,北京政府正式启动省制改革,但孙中山等不放心国家在袁世凯等旧 势力的控制下进行中央集权,试图通过地方分权来抵制袁的专制企图。民众刚经过晚清的衰 败和辛亥革命的纷乱,都盼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有效驾驭局势,而不管这个政府是 专制还是民主。省制改革草案三次更迭,期间有益的探讨未能落到实处,省制改革遂陷于停 滞。 ——摘编自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模式(部分) ——摘编自朱建华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行政区划的举措,并简析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 (10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省制改革未能落到实处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意义。(9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随着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 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 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 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 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 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摘编自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 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 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对民众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建 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 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9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印度继承英国殖民主义在西藏的一些特权并没有得到清除。 1953 年,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指出, 需要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来 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解决两国之间“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印度 方面的积极回应。1954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二 2015 年 3 月 28 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 来》的讲话,提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 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2017 年 1 月 18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 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 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 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 通之处。(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