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网上)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网上)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月考(网上)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 ‎2.《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3.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 A.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 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C. 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D. 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可知,太常不仅掌管祭祀,也要监管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中央内部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排除A;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而九卿之上还有三公,故“级别最高的官职”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太常负责引导天子祭祀祖先,这并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征,毕竟普通人每到清明也都会各自祭拜自己的祖先,排除C。‎ ‎4.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强化了专制皇权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 ‎5.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仰”罪判了死刑。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 B.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 C. 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 D. 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 ‎【答案】D ‎【解析】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死看到了躲在民主背后的集体暴力,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没有体现出雅典公民的自律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雅典民主处于最高峰,故C项错误。‎ ‎6.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 遵循私法至上 B. 重视诉讼程序 C. 注重诉讼诚信 D. 崇尚科学理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D项错误。‎ ‎7.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这表明英国 A. 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和传统 B. 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 国王不掌握实权,只是国家的象征 D. 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传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也是如此”可知,英国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B正确。AC两项表述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 ‎8.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约翰·亚当斯认为美国“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而“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可知,他认为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所以选A项。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实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是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故排除B;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9.由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 维护了法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B. 解决了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分歧 C. 推动了法国宪政政治的成熟 D. 进一步加速了法国革命的进程 ‎【答案】C ‎【解析】由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推动法国宪法不断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政局的长期稳定”,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制定了1875年宪法,D错误。‎ ‎10.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 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 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 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定税例,故选B。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鸦片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排除D。‎ ‎11.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 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进步,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错误。‎ ‎12.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在外交中践行“中体西用”‎ B. 摒弃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 C. 不谙熟近代外交丧权辱国 D. 受到近代条约体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清政府在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近代条约意识,故D正确;据材料可知,与“中体西用”无关,A错误;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清政府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清政府在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近代条约意识,故不谙熟近代外交的说法与材料不符,C错误。‎ ‎13.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 ‎14.《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 A. 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 D. 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如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 “血与火”的方式等,故C正确;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思想启蒙,而且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A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而不是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D错误。‎ ‎15.据史料记载,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县军屯乡1931年的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长16.2%-33.2%;同一时期,在赣东北地区农业逐年增长15%-20%,群众不仅不饿肚子,还自给有余,进行外销。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根据地将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31年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实现自给,并还进行外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故A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不会是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果”,不是“因”,故C错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之下,国民党多次组织“围剿”。在这样严酷的军事对抗中,根据地政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军事斗争应是工作重心,故D错误。‎ ‎1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是( )‎ A.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 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通过材料“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由此判断该类企业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正确。‎ ‎17.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 ‎18.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 ‎19.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 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 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只说明当时英国纺织工人的生活状况,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故A项错误;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说明,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人阶级被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说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尖锐,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需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 ‎20.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2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主要是通过该例子来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有法不依和民众法制观念方面的内容,主要提到的是法律的不完备,“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故BD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C项正确。故选C。‎ ‎22.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23.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 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 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 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中数字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而此时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结合所学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我国选择“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造成的。故本题选B。A项错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中美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美国商品大量地充斥中国的市场;C项错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应该是向一切国家开放的,不可能只是向苏联开放;D项错误,苏联不是发展中国家。‎ ‎24.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25. 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讲时主张:“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此后,美国实行的政策中不包括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组建北约组织 D. 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D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论述的是冷战的具体措施,A、B和C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的原因。‎ ‎【答案】(1)表现:对考试过程严加控制(答严禁“行卷”“公荐”也可酌情给分);考试的操作程序更严密(答“别头试”“糊名”“誊录”也可酌情给分)。社会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造就了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2)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传统影响力;八股取士具有标准化评卷的客观性。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程序公正:推行文化专制,抑制土人的异端思想。‎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等信息,可归纳出,与唐朝科举制相比,宋朝的科举制突出了控制考试过程和规范操作程序等。意义:根据材料一中“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对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读书风尚形成、文化教育发展、统治基础扩大,中央集权加强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2)原因:根据材料二“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影响、八股优势、选拔程序、文化专制等方面概括康熙帝对八股取士态度变化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