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86张)
第 13 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 ( 1945 年至今 ) 专题三 世界史 内容索引 通史知识整合 高频考向突破 压轴大题导练 通史知识整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世界 ——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 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 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西欧和日本衰落 2. 序幕: 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政治 3. 表现 (1) 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 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 军事上:美国领导建立 “ 北约 ” ,苏联领导建立 “ 华约 ” 4. 冷战中的 “ 热战 ” (1)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 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5. 影响 (1) 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经济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1)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 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 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 影响 ①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经济 2. 关贸总协定 (1) 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成立: 1947 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 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 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 关贸总协定 ”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 文学艺术 (1) 现代主义文学 ①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 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文化 (2) 现代主义美术 ①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 ② 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3) 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 电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 “ 第八艺术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政治 1. 欧洲走向联合 (1) 原因: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 过程: 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政治 (3) 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 日本的崛起 (1) 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 (2) 表现: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政治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 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2) 标志: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 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4. 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经济 1.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 滞胀 ” 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 福利国家 ” 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① 内容: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经济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 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 评价:苏联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文化 1. 科技: 1969 年,互联网问世 2. 电视: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政治 1. 两极格局的瓦解 (1) 东欧剧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政治 2. 和平与动荡并存 (1) 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 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 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 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内容: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2) 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 解体 经济 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 欧洲联盟: 1993 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由美、加、墨组成;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 亚太经合组织: 1989 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经济 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2) 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 评价 ① 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 ③ 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 ④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⑤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经济 4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建立 (1) 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 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 原则:非歧视原则 ( 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 、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2001 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5) 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 “ 新经济 ” 的出现: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过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 影响: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时段特征 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 “ 冷战 ” ;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一超多强 ” ,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频考向突破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18 卷 Ⅰ , 35 ; 17 卷 Ⅰ , 34 ; 17 卷 Ⅰ , 35 ; 16 卷 Ⅰ , 34 ; 16 卷 Ⅱ , 35 ; 15 卷 Ⅱ , 35 ; 13 卷 Ⅰ , 32 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7 卷 Ⅰ , 35 ; 16 卷 Ⅰ , 34 ; 16 卷 Ⅱ , 40 ; 15 卷 Ⅰ , 35 ; 14 卷 Ⅰ , 35 ; 14 卷 Ⅱ , 35 ; 13 卷 Ⅰ , 32 ; 12 卷, 35 ; 11 卷, 32 3.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世界科技、文艺的发展 17 卷 Ⅲ , 34 ; 17 卷 Ⅱ , 42 ; 16 卷 Ⅱ , 35 ; 16 卷 Ⅲ , 34 ; 12 卷, 40 1. 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 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 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 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 (4) 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 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 认知深化 考向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 瓦解 2.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 (1) 美苏对抗特点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冷战。 ②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 (2) 美国对外政策 ①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② 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 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3.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1)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2) 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表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 (3)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的形式是冷战,而冷战又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 (4) 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 4. 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决定了国家的外交实力,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取决于经济格局的变动。大国博弈与外交战略的调整亦取决于经济实力 。 核心素养感悟 1. 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2016· 课标全国 Ⅰ , 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 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 建立 B .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 对峙 D .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真题导练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抓题眼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找错点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不可能欧美 “ 平等 ”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 “ 对峙 ” ; “ 根源 ” 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 2. 命题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013· 课标全国 Ⅰ , 32)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 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近 D . 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西欧六国的联合首先实现了对煤、钢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联合管控,这有利于避免战争的重演。 找错点 “ 制度 ” 同、 “ 水平 ” 近只是提供了联合的可能性; “ 关系紧密 ” 是历史原因。 1. 命题点: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的战略意图 (2018· 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24)1946 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演说指出: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在此基础上, 1949 年丘吉尔还进一步倡导成立欧洲议会。据此可知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意 在 A. 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 B . 抵制苏联的军事威胁 C. 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D . 推动欧洲的整体 发展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 “ 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 ” 相符,故 A 项正确。 2. 命题点: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2018· 惠州一模, 35)1947 年 7 ~ 8 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 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 ” ,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 这些协定 A. 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B. 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推动了经互会成立 D. 促进了东欧经济高速发展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以抵制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这些协定推动了经互会成立,故 C 项正确。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崩溃 (1) 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 “ 唯我独尊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2) 作用 ① 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 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认知深化 考向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 (3) 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 ② 美国要履行 35 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 ③ 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④ 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 1% 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4) 崩溃: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 2.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1) 表现 ① 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 新经济 ” 模式。 ② 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 “ 福利国家 ” ,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 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④ 阶级关系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 “ 新中间阶层 ” 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有所缓和 。 (2) 影响因素 ① 根本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 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 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 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3.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1) 特点 ① 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 ② 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 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④ 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 ⑤ 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2) 影响 ①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 ②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③ 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解释: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都有具体的制度和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体系、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解释都要在这些机构、体系、规则制度的基础上来进行。 核心素养感悟 3. 命题点: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7· 课标全国 Ⅲ , 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 “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 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 弊端 B .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 范围 D .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 权力和资源 ” 回到 “ 全体人民手中 ” 意即政府要放松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找错点 “ 权力下放 ” 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 “ 福利政策 ” 与材料内容不符;适度减少国家干预不是 “ 恢复自由放任 ” 政策。 4. 命题点:新兴市场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2017· 课标全国 Ⅰ , 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 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找错点 早在二战后初期,就已 “ 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 1976 年之前就已经 “ 进入 ” ;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 “ 区域 ” 经济集团。 3. 命题点: 20 世纪末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18· 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 24)1985 ~ 1995 年,世界贸易额平均增长率约 5.5% ,为世界同期生产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960 年为 12.2%,1989 年则上升为 18.2% 。这一现象 表明 A. 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呈下降态势 B. 政治格局变动影响贸易额 C. 信息技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考向押题 答案 √ 解析 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材料反映的是贸易全球化趋势加强,故 D 项正确 。 解析 根据材料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 ” ,表明美国提出的无害通过,得到了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确认,它符合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 B 项正确。 解析 4. 命题点: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2018· 江西高三阶段性检测二, 23)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这一现象反映 了 A. 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 实践 B . 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C. 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 妥协 D . 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答案 √ 1.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认知深化 考向三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世界科技、文艺的 发展 项目 “ 斯大林模式 ” 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 大锅饭 ” 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 对世界 ①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④ 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 (2) 对中国 ①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方针和 “ 向科学进军 ” 的号召。邓小平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 1995 年提出 “ 科教兴国 ” 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 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背景 (1) 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 (2)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 表现 文学 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 领域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 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 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 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 化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折射的是战争和经济危机对人们心灵的撞击;其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段则要借助科技的发展 。 核心素养感悟 5. 命题点: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017· 课标全国 Ⅲ , 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 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改变 “ 报酬发放办法 ”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找错点 对农民报酬的改革并未突破整个 “ 体制 ” , “ 消除 ”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 “ 集体化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经实现。 6. 命题点:美国文化影响非洲的政治目的 (2016· 课标全国 Ⅱ , 35)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 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在 “ 冷战 ” 背景下,美国歌唱家到非洲巡演是展示其文化的优越性,扩展其在非洲的影响力。 找错点 “ 国内 ” 与非洲没有必然联系;展示的是文化实力,而非 “ 经济 ” 实力;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 5. 命题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文化渗透 (2018· 山东滨州高三期末, 30)1986 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 · 德布雷说: “ 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 网络 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 ” 这主要体现 了 A. 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B.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D. 文化渗透成为 “ 和平演变 ” 的重要手段 考向押题 答案 √ 解析 解析 材料强调的 “ 摇滚乐 ”“ 影像 ” 等美国文化因素堪比整个苏联红军,这说明美国在利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瓦解苏联,故 D 项正确。 解析 6. 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 “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 改革 A. 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 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 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动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 D. 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 √ 解析 从材料 “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 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不彻底;从材料 “ 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 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压轴大题导练 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四道大题: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利用与物种交流 (18 卷 Ⅱ , 40)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16 卷 Ⅲ , 40) ;钟表的多样化发展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17 卷 Ⅱ , 42) ;城市信号灯的变迁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2 卷, 40)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2019 年备考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问题,世界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问题等 。 (2018· 河北石家庄高三 9 月模拟,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 “ 交易 ” ,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 “ 四海宾服,八方来仪 ” 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了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 “ 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 ” ,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 。 ——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25 分大 题导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 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在这一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 —— 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 GATT 。同时实现双挂钩 ——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等。上个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元化;黄金非货币化等。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 —— 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分 ) 指导语 “ 特点 ” 要从材料中概括。注意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从贸易方式、贸易目的、贸易内容和贸易的着重点等方面概括。 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的是 “ 经济 ” 方面的影响。从两个方向思考,对外侧重于经济交流,积极影响为主;对内,从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分析,围绕 “ 厚往薄来 ” 和 “ 政府垄断贸易 ” 谈消极影响。 答案 答案 特点 :以礼物赠答为主要方式;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以奢侈性消费为主;注重外贸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轻视货币的增值。 (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影响:有利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交流;容易造成民间走私频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造成了财富的外流。 答案 演变 :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随着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中汇率和货币日趋多元化。 不同:现代贸易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有贸易体系和法律规则的保障。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 (10 分 ) 指导语 贸易体制的变化表现在贸易机构和汇率、储备货币的变化。现代世界贸易体制和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市场、规则、规范等方面。 答案 (2018· 山东滨州二模,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大 题 导练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国 1820 年 32.5 1.8 5.2 5.5 3.8 3 5.4 1870 年 17.2 8.9 9.1 8.9 6.5 2.3 7.6 1913 年 8.9 19.1 8.3 5.3 8.8 2.6 8.6 1950 年 4.5 27.3 6.5 4.1 5.0 3.0 9.6 1973 年 4.6 22.0 4.2 4.3 5.9 7.7 9.4 2017 年 14.8 24.3 3.9 3.3 4.5 5.9 1.8 —— 据安格斯 ·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等 上表为 19 世纪以来主要大国 GDP 在世界所占份额简表 (% ,世界总量= 100%) 。从表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12 分 )(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指导语 审题: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材料,体现出设问情景的开放。设问要求从表格中 “ 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 ,并拟成一个论题 ( 即确定一个主题 ) 进行论证。 注意题目并未限定几条信息。 分析表格:纵向:每一个国家 GDP 份额的变化趋势;可就一个或多个国家趋势拟定论题。 横向:看每一个时段各国 GDP 的对比,可就两个或多个国家对比的结果拟成论题。 例如: 20 世纪上半期,美国经济总量领先,而英国衰落。 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侧重于阐释原因或过程及影响,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答案 论题 1 :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阐释: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GDP 所占份额较低;英法等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财富,沦为二三流国家;德国发动侵略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而最终战败;苏联虽然也经历了战火,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二战后苏联的 GDP 总量;美国是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论题 2 : 20 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阐释:美国经济总量领先于世界,而英国衰落。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缺乏创新,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沉重的损失,英国逐渐丧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小结: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 论题 3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阐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政局的动荡等,致使中国经济的长期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等,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小结: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方法点拨 如何阅读数据图表 数据图表题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表格、坐标轴、曲线图、柱状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的内容多以经济史为主。考生在定量分析数据时要学会分析数据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分析时,注意两点:一是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从静态的数据中看出动态的走向;二是透过数据看本质,分析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能最大限度地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论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本题提供的三个答案反映了三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纵向比较;三是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的自身比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