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江苏专用)

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8江苏扬州期中调研)下图是一幅反映劳资协商、克服困难的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近代民族企业中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家经营企业中 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答案 B “劳资协商”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资本家和工人协商的事情,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1953—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故B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 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迫切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与材料中“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相符,故选C项。“一五”计划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兼顾”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轻重比例问题,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兼顾”表明经济体制还未变为计划经济,排除D项。‎ ‎3.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答案 B 1953年至1957年即“一五”计划期间,当时我国在苏联援助下优先发展重工业,进口生产资料所占比重比较大,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增加生产资料的供给而不是消费资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进口比重,与进口量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我国进口资料的来源国,所以不能判断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是否被打破,排除D项。‎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陈云在中共八大上也提出“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等观点。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 B.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 C.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 442个,农户达到17 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  )‎ A.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改造运动 B.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C.农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的道路 D.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 B 农业改造运动开始于1953年,且材料中无法体现“率先”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 442个……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表明南京地区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B项正确;农业集约化道路是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1952年尚不具备农业集约化的条件,C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D项错误。‎ ‎6.(2019江苏盐城三模)“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  )‎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答案 D 材料“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体现了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故选D项。历史记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未必较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意强调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丰富而非混乱,故C项表述错误。‎ ‎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这表明(  )‎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 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 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 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比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政府的管理职能,而非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排除D项。‎ ‎8.(2018江苏南通二模)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 答案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C阶段重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和轻工业的总产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阶段的状况是“大跃进”造成的;“C—D”阶段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比较正常,这是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农业”;C、D两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状况,排除。‎ ‎9.《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答案 C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1956年已经建立,A项错误;经济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国有企业”与材料中“特区企业”不符,B项错误;特区企业有雇用和解雇职工的权力,有利于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  )‎ 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 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 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但并未实现农村的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但并未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 ‎11.(2018江苏南通三模)下图为1980年12月11日,我国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答案 A 由材料中“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可以得出私有制的出现得到政府的认可,A符合题意。‎ ‎12.某地一普通市民家庭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6.75倍。这说明(  )‎ A.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显著 B.个别地区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C.国家财政收入向民生倾斜 D.廉价劳动力时代正逐步成为过去 答案 A 材料中“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2002年……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 658.3元”,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收入显著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的变化,并非突出个别地区,故B项错误;据材料“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 658.3元”可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财政支出,而非财政收入倾向民生,故C项错误;由“两人都已退休”可知,2002年两人的收入并非工资收入,故D项错误。‎ ‎13.“一五”计划编制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的任务目标分别为14.7%和4.3%,而实际工农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8%和4.5%。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  )‎ A.谨慎并留有余地 B.背离当时的国情 C.忽视了农业建设 D.深受苏联的影响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结束时,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谨慎并留有余地,故选A项。“一五”计划符合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年均增长为4.5%,这说明“一五”计划并未忽视农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的影响,故D项排除。‎ ‎14.(2018江苏南通一模)下面某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紧扣某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 A.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B.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A 1980年,该城市以本地人口为主,以后外地人口逐年增加,到1996年,外地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这符合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而吸引外来人口的事实,故选A项;材料与国有 企业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开放格局”的信息,排除C;到1996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 ‎15.(2019江苏南京、盐城5月)《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已经涌现了一些成片的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 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 B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A项错误;材料“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已经涌现了一些成片的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而材料所述内容为对内改革,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6.(2019江苏扬州1月)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以上材料摘编自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 (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含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分)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3分)‎ ‎(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2分)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2分)‎ ‎(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任意4点得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