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质检历史试题
存瑞中学 2019-2020 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检 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人:季思源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 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 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 I 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共 48.0 分) 1.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 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C 【解析】 A 选项错误,最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B 选项不够准确,汉代儒学 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另有发展;C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D 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 排除。 2.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 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由此可见,在当时 A. 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备受质疑 B. 法家治国学说被统治者所摒弃 C. 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D. 儒家学说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淮南子》 观点可知,汉初认为法律有一定作用,但是并不能通过法 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可见其主张德治和法治并举,体现了学术文化融合趋势,C 正确;材 料中认为通过法治不能使每个人成为孔子和曾子,可见其对于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持肯定态 度,A 排除;材料认为法治有一定作用,排除 B;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时间 的 是汉景帝时期,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解读出材料主旨信息,即认为光依赖法治不能达到社会和谐,应当法 治和德治并举。 3.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 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朱熹 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 物致知,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 B 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 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 除 D 项。 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 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 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 成为圣贤。 4.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 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 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 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 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 的 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理学空谈误国,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5.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 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 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 法国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本身未必是理性的 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批判思想,B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指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A 项错误;托古改制,强调的是 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不正确;启蒙思想的核心为 理性主义,即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与材料不符,故 D 不正确。 6.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 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 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 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 A 项;再由题中信息 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 项亦可排除。B 项 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 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 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 D 项为正确答案。 7.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 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 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 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 C 项正确。A 项“宗教传播载 体”,D 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 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8.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 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 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 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 9.1912 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 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 时中国 A. 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B. 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C. 人民不支持革命 D. 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当时的国人风俗习惯比较落后,对选举、议会等属于国民的权利和义务都 不熟悉,这就说明需要开启民智,对人民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故选择 D 项;材料反映当 时中国人民思想需要启蒙,而并非说明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故 A 错;国民对选举、议会 等属于国民的权利和义务都不熟悉,不代表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故 B 错;而 C 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综上所述答案选择 D 项。 10.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 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 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 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 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 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 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 B 项 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 D 项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 年是五四运动爆发 100 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 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 2018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 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11.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 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 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 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 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 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 A、B;孙中 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 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 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 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12.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 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 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 的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 主义无关,D 选项排除。 13.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 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 年 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 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 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体现的是政策制定同国情相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 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A 选 项排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历史的发 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人物不起决定作用,C 选项排除。 14.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 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 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 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可知,这一观点应出自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 建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故 D 项正确; ABC 项不符合题意。 15.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 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张之洞的《劝学篇》 C.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中体现的观点是“中体西用”,这是洋务派的主张,张之洞是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故选 B。魏源等人只是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故 A 错误。C 和 D 的 涉及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故错误。综上,本题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表现 16. 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特别强调 训练实用科目中的自然科学人员;同时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 代之的是创办了 20 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 个新的工程研究所。这种教育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与旧中国的教育彻底决裂 B. 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 C. 实现文理科系统均衡发展 D. 与苏联联合对抗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推行,工业建设开展,这种教育变革的主要目的 是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因此选 B。AC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教育 17.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 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 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 B 正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是毛泽东 1928 年 10 月在井冈山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属于国共对峙时 期。故 A 错误;1940 年 1 月《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属于抗日 战争时期。故 C 错误;1927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 革命时期。故 D 错误。 18.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 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 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故答 案为 B 项。A 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C、D 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 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同时,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要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各项事业,包括科学和文化 事业的指导。 19.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因 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 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 雅典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 城邦政治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欧里庇得斯皆“不敬神”被起诉,遭到城邦不公平的待遇,说明雅 典民主权利滥用,故 B 错误;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利用神权来 巩固统治,故 C 错误;D 的“提高”一词表示一开始神的地位不高,后来才提高,而题目 中表现的是,神的地位一直很高,错误;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上,重视人,而题中几位被处死 的人,都是因为对神不敬,由此可以看出,雅典此时还是神明至上,神的地位是高于人的, 所以“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国家政 治,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无不充满法的精神。 20.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 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 材料中“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的学说要建立在对汲取原 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汲取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兴起的, C 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21.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 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 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 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C. 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D. 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 表明,材料中的“创新”体现在人文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对人 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提供人的追求与享受,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故 B 项正 确;文艺复兴只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神学,未牵涉到政治层面,也未批判否定古雅典的民主政 治,故 A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对比,C 与题意不符,故 C 排除;文艺 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 D 排除。 22.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 们共同强调的是 A.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 作用,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 C 选项为正确答案。A 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理学;B 选项不符合心 学思想;D 选项错误,两者主要强调的是主观体验。 23.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 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 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 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 A 项错误,C 项 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 14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 B 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 18 世纪,故 D 项错误。 24.1516 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 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 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 的 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 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 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兰 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等举措扩大了世俗国王权力,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 C 正确;1517 年,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引发了基督教改革 运动,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说明扩大了世俗国王权力,无法体现否定了西欧 封建专制制度,排除 B;1516 年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说法 错误,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 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25.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 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 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 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 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 A 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 C 项错误。启 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 D 项错误。 26.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 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 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 官吏行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B.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只符合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不符合题意;B 项正好与人民主权的观点相反, 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D 项体现了人民对官吏的监督,符合 题意。故选 D。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 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2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 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 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 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不是强调措施,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官僚互相 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 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 B 项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与材料“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 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不 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三个方面, 故 D 项错误。 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抓住材料中心,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项 A 不符合 材料主旨,选项 C 出现史实错误,选项 D 对材料概括不全面。 28.下列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些文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 财产权。” ②“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 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③“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 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④“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 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指的是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本宪法所规定的立 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 总统任期四年”指的是 1787 年美国联邦宪法;“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 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指的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 非法权力”指的是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③①,故 B 项 正确,ACD 错误。 29.1880 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 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 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 为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 B 项;明治维新期间,日 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 际教育”可判断,D 项符合题意。 考点:历代改革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教育 30.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 军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 易。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 主要说明日本应该 A. 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 B. 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 C. 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 D. 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者认为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的器物都是表象的文化,而“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 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表明他主张日本应该从制度精神 层次学习西方,A 项正确;在作者看来技术只是表象文化,并不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故 B 项不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培养,而是主张制度的学习,排除 C 项;材料主张从制度 层面学习西方,而不是强调“文明开化”,排除 D 项。 31.下表为 19 世纪中期一 20 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概况简表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时期 应用科 自然 历史 社会科 哲学艺 英美 日本 总计 的 学 科学 地理 学 术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 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0% 16.8% 62.2% 573 种 据此, A. 中国加强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B. 此时期学习的群体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C. 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科译著 D.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变化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主张学习日本式的 君主立宪制政体,导致来源于日本的社会科学类译著增加,并发动了戊戌变法,故 A 项排 除,D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 19 世纪中期一 20 世纪初中国译著的类别及其来源,学习的群 体没有涉及,故 B 项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科技译著与社科译著的影响比较,故 C 项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D。 3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 的是 改革前的北魏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D 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发动对南朝的征讨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 均田制,C 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 错误;将都 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 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 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5 分 共 52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 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 别 人 物 观点或名言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代希腊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 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其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明清时 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 a 点至 b 点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古代东西方思想家对人的属 性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 权机构的? 【答案】(1)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春秋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使儒 家思想更家完整;儒家思想受到冷遇;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 新儒学;汉武帝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独尊”,开始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吸收 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有了新发展;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 熹等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进步 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 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与挑战。 (2)变化的原因: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为巩固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董仲 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需要); 汉武帝采取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 (3)①古代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古代中国:重民(或:民本、 仁政)。②中国:社会的人;西方:个体的人。 (4)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数轴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从春 秋战国时期创立、 西汉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产生以及明清时期对儒学批判等阶 段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 (2)由表中时间信息可以得出,a 到 b 的变化,即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汉代儒学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其原因可以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加以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人是万物的尺度”归纳出西方强调人的价值;依据“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归纳出中国强调民本思想;根据表格内容“认识你自己”、“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社会的人;西方对人 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个体的人。 (4)新的观念,结合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 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9 世纪 40 年代起 开眼看世界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70 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894-1895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 世纪 90 年代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 戊戌变法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1911 武昌起义 1912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2-1919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1)论题: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2)阐述:(1)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的进程;(2)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产生;(3)由于清政府放宽投资设厂的限制,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4)由于国民政府鼓励发展 实业和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3)小结:在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艰难发展。 示例二:(1)论题: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2)阐述:(1)随着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 危机和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近代化历程。(2)资 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3)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 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4)资产阶级激进派反 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开展新文化运动,要求民主科学。 (3)小结: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促进了近代中国民 主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1)论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阐述:(1)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官员开始开 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3)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4)1915 年,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新文化运动开始”“武昌起义”等内容中概 括出观点,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来论证观点即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卒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出身于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 庭,祖父曾为贞观中尚书左丞,父曾为夔州长史。狄仁杰以明经入仕后授汴州判佐,当时工 部尚书阎立本黜河南,见到狄仁杰后惊叹他的华,称他为“海曲明珠,东南遗宝”,并举荐 他为并州法曹。47 岁时开始在中央为官。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 斫昭陵柏,罪当除名,高宗气二人对皇室的不敬所以特命杀之,狄仁杰据理力争,迫使高宗 按国家法律将二人名,流岭南。此后不久,狄仁杰升任为侍御史。因其“岁凡断狱一万二千” 而无冤诉者,故在官员考评时特给予级别很高的评定。狄仁杰一生中所上之表或疏,内容大 多都是以为民请命为主的。他曾两次任抵御少数民族入犯的命官。狄仁杰还为国家举荐了大 量人才,官至公卿者多达数十人。其中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李楷固等最为著名, 对此,有人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摘编自王朝华《论狄仁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狄仁杰的优秀品质和才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仁杰成为“一代贤相”的原因。 【答案】(1)刚直不阿;为民请命;较高的军事才能为国举贤;维护司法公正。 (2)良好的家庭教育;清明的政治环境;统治者赏识;科举制为庶族知识分子提供了条件; 个人优秀品质;贤良推举;突出的工作业绩。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权善才、范怀义案件中,“狄仁杰据理力争”,任侍御史 时断案“无冤诉”,一生所上之表或疏,大多“为民请命”,“曾两次任抵御少数民族入犯的 命官”,“为国家举荐了大量人才”,据此概括回答。 (2)可以从唐朝前期的政治环境,统治者的重视,狄仁杰家庭和个人因素,别人推荐和政 绩突出等方面加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