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段考 文科历史试题 2019.11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3.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4.学者皮锡瑞评论明末清初的学术风气为,“一时俊之士,痛矫时文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挽回风气,蟠然一变。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皆负绝人之姿,为举世不为之学”。这反映了明末清初( ) A.世俗文学不断兴盛 B.西学东渐动摇统治思想 C.理学遭到彻底否定 D.学风日益崇尚朴素求真 5.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6.“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 ) A.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7.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意在(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8.钱穆先生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9.“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提出( ) A.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B.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 C.促成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D.体现了孙中山彻底反帝的立场 10.学者李泽厚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D.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11.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12.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3.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 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14.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16.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 A.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17.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 A.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B.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D.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18.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19.“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20.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C.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21.孟德斯鸠曾说:“我呢,将好的法律比作大渔网,鱼在其中被逮到,但是它们仍然认为自己 是自由的,而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了。”这反映了他( ) A. 主张通过立法强化权力制衡 B. 强调立法要遵循理性原则 C. 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 D. 提倡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 22.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 A.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23.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 )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B.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 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24.画家德加常常在后台和包厢里冷静地观察舞蹈演员,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他的画作《舞台上的舞女》生动地表现出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更成功的是他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传达的格外真切。下列美术作品与他的绘画风格最接近的是( ) A.《日出·印象》 B.《播种者》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25.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叶以后,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要进入中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1552年4月,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1582年利玛窦跟罗明坚学习中文,协助他共同打开中国的传教局面。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暂时不谈宗教,重金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他们从古代经籍之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作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摘编自《明代来华的西洋传教士》 材料二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由各地文教厅邀请天主教中的上层分子举行座谈会,“使发动下层的工作与这种上层的推动工作相配合”。中国的天主教“曾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热烈的鼓励教徒爱祖国”,而且天主教的“任何管理权应一律确实归中国人掌握,不容任何人操纵,外国侵略分子、间谍分子必须肃清”。号召全国“要学习广元的经验”,帮助教会实行自养。这种方法“使中国教会达到自养,使教徒们从经济上因而也在思想上打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摘编自《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天主教进入中国困难重重的原因,概括指出西方传教士打开在华传教局面的措施。(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 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徳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形成的不同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8分) 高二段考文科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士阶层的分化,可知能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话,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神话皇权,没有涉及到废弃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司马光的看法并未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为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找到了依据——“理”,故B项正确;宋代理学维护伦理纲常、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材料是讨论明末清初的学术问题,无关世俗文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西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排除B;清初思想家是对儒学批判创新,没有彻底否定儒学或理学,排除C;由材料“痛矫时文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挽回风气,蟠然一变”,说明明末清初学风日益崇尚朴素求真,故选D。 5.【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重视人伦纲常,轻视对自然的研究的特点,故A项正确;儒学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不是科学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不能说明明代文学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故A项错误;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知,“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追求的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这动摇不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得出康有为没有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得出康有为意在抵制国内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1906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的途径是改良而非革命,深入学习西方文明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盐铁政策是一种国家专营政策,综合四个选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体现了国有、限制资本家等内涵。选B项。 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反映了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C选项是新三民主义的作用;D选项错误,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主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答案】D【解析】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与材料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相符,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故A项错误;达到了思想解放与材料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表明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而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故C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与材料中“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是继承发展而非否定,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中“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不符,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C项正确。A出现在1978年,故排除。B最早出现在1982年,故排除。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故B项错误。 1981年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故D项错误。 13.【答案】A【解析】“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步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同看了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故A项正确;“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见传统曲目只是一个类型而已,故B项错误;“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可见应该为淡化了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不能说明“左”已被“根除”,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B选项符合题意。1965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而不是这一时期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基础教育革新,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成为主体,故C选项排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教育,没有体现高等教育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与材料中“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 安理会吧”相符,故选C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更何况氢 弹不可能是主要条件,排除A项;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材料中“1967年”不符,排 除B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形成,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柏拉图强调理性,反对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可知他提倡作品要理性,尊重英雄,拥有美德,故选D项;人文精神出现在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生活在奴隶社会公元前4世纪,排除A项;喜剧取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民主泛滥促进文艺繁荣,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中世纪意大利的的城市自治运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 民阶级的形成,并对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采取保护政策,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答案为 C;“最早出现”和“根本原因”无法体现,排除AB;D项相互作用无法体现,排除。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选B项。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有效信息“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是要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所以答案是C。A项是宗教改革的意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 20.【答案】D【解析】由材料“先有革命后有理论”可知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故选D项;材料“启蒙运动时,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无法得出启蒙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前,启蒙运动在后,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将好的法律比作大渔网,鱼在其中被逮到,但是它们仍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了”表明他提倡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22.【答案】C 【解析】材料分两层,一是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数学语言是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第二层是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在物理中使用数学语言,说明启蒙思想推动了科学发展,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牛顿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据所学,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体制和思想基石 “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内在合理性,故选B项;依据所学可知自然科学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社会进化论对近代工业的文明影响不是历史发展,排除C项;材料‘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说明斯宾塞的主张有其局限性,排除D项。 24. 【答案】A【解析】德加的画作注重变现演员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可以通过对舞女的造型 描绘,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表达的格外亲切,所以绘画风格最近的是强调光和色瞬间印象的 印象画派,故选A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典型特点,注重感情抒发和色 彩运用,排除C项;《播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冷静客观的展现现实,排除B项;《格 尔尼卡》是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夸张、抽象和变形的方式集中表现自我,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英国……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同样的一部电影,前者重在对挪威施压,迫使其投降;后者重在让人民和盟友抛弃幻想,积极应对对法西斯的挑战,故选D项;电影最早产生于1895年,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开始形成,排除B项;电影是客观历史事件的艺术再加工,排除C项。 26.(1)原因: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到达中国的航路尚未完善;深受“海禁”政策的影响;封建君主专制进步强化。(任答3点6分) 措施:积极学习中国文化;主动与中国士大夫阶层交流;充分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将西方教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任答3点6分) (2)特点: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中国教会要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任答3点6分) 意义: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特权;巩固新生的社会政权;有利于重建中国的基督教系统,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文化侵略的影响。(任答3点6分) 【解析】 (1)原因:根据“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暂时不谈宗教”、“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天主教进入中国困难重重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到达中国航路的不完善、中国“海禁”政策的影响和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等。措施:根据“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暂时不谈宗教”、“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等内容可知西方传教士打开在华传教局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学习中国文化、主动与中国士大夫阶层进行交流、利用西方科学技术和将西方教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 (2)特点:根据“使发动下层的工作与这种上层的推动工作相配合”、 “任何管理权应一律确实归中国人掌握,不容任何人操纵,外国侵略分子、间谍分子必须肃清”、 “使中国教会达到自养,使教徒们从经济上因而也在思想上打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特点主要是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针对性、强调中国的教会要独立自主。意义: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废除帝国主义特权、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重建中国的基督教系统,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文化侵略的影响等方面总结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的意义。 27【答案】(1)共同点:突出个性解放(或倡导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突出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人(国民);反对封建道德观念(任答三点,9分) (2)不同背景: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已经出现;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的奠基(或人文主义、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 近代科学兴起推动理性思想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或进一步)发展;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首先教育理念的传入;(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中华民国的成立。(每点2分,任答2点4分,3点5分) (3)意义:①有利于国民接受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观念的传播);②有助于唤醒国民对国家事务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或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或爱国精神);③推动教育的发展(推动教育近代化);④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救亡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或者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⑤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以上①②③④⑤中任四点8分)。 【解析】(1)第一问共同点,由材料一“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与材料二“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可知都突出个性解放,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突出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由材料一“ 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材料二“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可知都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由材料一“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材料二“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可知都注重培养合格的人(国民);由材料一“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新的教育观念,可知两者都反对封建道德观念。 (2)第二问不同背景,结合卢梭所处的时代18世纪,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法国的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已经出现;思想上: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的奠基;文化上:近代科学兴起推动理性思想的发展。结合辛亥革命后的时间20世纪初,可知中国的背景,政治上: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中华民国的成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或进一步发展;文化上: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教育理念的传入;传统教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 (3)由材料二“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可知有利于国民接受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由材料二“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可知有助于唤醒国民对国家事务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