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七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 维护门第等级 B. 严格遵守礼制 C. 政治色彩浓厚 D. 婚姻不能自主 ‎【答案】C ‎【解析】西周贵族之间异姓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之间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异姓贵族和姬姓贵族之间通婚,并非礼制规定,而是现实政治需要,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2.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由此可知 春秋时期 杞梁是杞国战将,后来在与莒国作战时阵亡。国君准备在野外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了。因为按照礼仪,不应该在野外悼念。杞梁妻是“孟姜女”的原型。‎ 战国时期 齐国是一个鱼盐之地,商业比较发达,休闲文化发达。杞梁妻的故事开始进入歌谣和音乐,由于要传唱,就变成了杞梁妻会唱歌,哭腔都有韵律。‎ 两汉时期 ‎“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为杞梁妻能哭,并感动了天地,连城垣都能够因之而崩塌。‎ 南北朝时期 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人们就把杞梁妻哭倒的城说成了长城。‎ 唐朝时期 因为对外扩张、滥用民力,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把修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挂上钩,杞梁妻的名字也被正式命名为孟姜女。‎ A. 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影响 B. 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 C. 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发展走向 D. 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由盛而衰,乐舞得到发展;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三纲五常影响广泛;唐代大兴土木,对外扩张,征用民力,孟姜女与暴君秦始皇挂上钩了,表达对统治者不满。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对孟姜女故事演变体现了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A;从材料看民间传说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化,不能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材料中春秋时期国君没有反映统治者态度,其他时期没有体现,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3.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如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 时期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睢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该表反映岀当时的秦国 A. 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 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 C. 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 借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国所重用的客卿多为秦国筹划改革图强及兼并统一策略,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仅仅涉及改革内容,还有谋划统一的策略,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秦国挖掘他国人才,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秦国通过吸纳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排除D项。故选B。‎ ‎4.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 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 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 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 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答案】A ‎【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助于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题干所涉及的改制不属于风俗内容,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5.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张元则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造成两人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占有史料的多寡 B. 研究者的立场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社会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元朝灭亡了南宋,因此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离元朝时代较远,是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因此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由此可知,造成两者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的立场,B正确;南宋遗民郑思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主观情绪的判断,与史料占有量无关,排除A;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影响历史研究手段,但是仅就题干所列现象,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联不大,排除C;当代距离元朝时代较远,制度变化并不会对元朝儒士地位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如下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A. 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 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 D. 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明混如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大明混如图》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项错误;《大明混如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项错误。‎ ‎7.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A. 绅士社会地位的衰弱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 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不能说明绅士权威的衰弱,排除A。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由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可知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排除C。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排除D。‎ ‎8.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其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一直是十将军之一,且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 A. 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 B. 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 财产资格的限制彻底打破 D. 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雅典早期的关键职位如执政官、十将军等都被精英政治家所垄断,这也说明雅典的民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D正确;完全平等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旧贵族特权的废除,B排除;财产资格的限制被打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 ‎9.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律原理》中提到:法律的精义在于条文的精神而并非在于其文字;法官对提到他面前的事件要抱合理的怀疑态度。这表明罗马法 A. 蕴含了现代法治的某些理念 B. 十分重视法律条文的更新 C. 特别强调法律证据的重要性 D. 增加了公平实用的新特点 ‎【答案】A ‎【解析】罗马帝国时代,法学家强调法律的深刻道理在法律条文的“精神”内涵而非文字表达,法官审理案件时要秉承“合理怀疑”态度慎重执法,表明罗马法蕴含了现代法治的某些理念,A项正确;材料与法律条文的“更新”无关,B项错误;“强调法律证据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增加了“公平实用”的“新”特点,D项错误。‎ ‎10.英国议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1911年,新《议会法》通过,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权力扩大,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世袭贵族为主的上议院,至今仍然保留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掌握着最高司法权力。这表明英国议会制度 A.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B. 是对开明专制思想的实践 C. 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D. 和代议民主的精神相违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的下议院权力不断扩大,世袭的上议院权力缩小,但是保持传统拥有对下议院通过法案的否决权,表明英国议会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故选A;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是实践专制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C;材料体现代议制中的制衡原则,符合代议民主精神,D错误。‎ ‎11.—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A. 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 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C. 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 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战前的德国政府由于害怕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所以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反映了德国民众的这种民族的激进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外交政策,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德国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B项错误;C项“左右”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是民众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不是民主诉求,D项错误。故选A。‎ ‎12.有学者认为:“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 A. 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C. 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 D. 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议会立法宗旨是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而且其立法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被收回,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而且其成员需要受到法律约束,这些都是对立法权的相关限制,C正确;题干主旨是议会立法权实行原则和条件,而非议会产生方式,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立法宗旨是为人民的福利并不等同于立法必须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排除D。‎ ‎13.1853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的破坏是一场“革命”,认为它充当了印度社会发展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879 年,马克思在笔记中指出,印度村社等传统制度存在着发展动力,英国殖民者的破坏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可见,马克思 A. 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性 B. 认识到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 C. 揭示了传统文明消亡的危害性 D. 强调了殖民主义影响的进步性 ‎【答案】B ‎【解析】关于英国殖民活动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从1853年肯定其 “革命”性,到1879 年认识到“印度村社等传统制度存在着发展动力”,英国殖民者的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可知,马克思的认识有了发展,看到了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扩张性的“批判”,A项错误;材料没有揭示出传统文明消亡的危害性,C项错误;材料的整体和核心不是要强调殖民主义影响的“进步性”,D项错误。‎ ‎14.1871年4月,巴黎公社通过法令,指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法令 A. 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B. 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C. 保障了公职人员的纯洁性 D. 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规定了公社机关职工最高年薪,其数量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体现了公社将公职人员作为人民公仆的意图,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B正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指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是选举,而非薪金限制,排除A;C表述绝对,排除;巴黎公社不属于国家政权,排除D。‎ ‎15.‎ ‎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A.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 C. 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 D. 社会改造方式问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张太雷强调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作用和斗争目标可以看出,这一说法回应了当时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的动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当时国共双方对此没有异议,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方式加入国民党,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社会改造问题无关,排除D项。‎ ‎16.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 ‎17.史学家雷颐认为:改革愈迟,所付出的“利息”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毫无认识,他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从根本上导致了 A. 清政府对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力 B. 清政府对改革思想认识不到位 C. 清政府直接被革命的洪流推翻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清政府不愿改革,顽固坚持封建专制制度,导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答案为D项;AB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均排除;C项中的“直接”说法错误,清政府是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的方式结束统治,排除。‎ ‎18.甲午战后,海军衙门要求幸存的官佐总结教训,条陈败因,表 3 为相关概况。由此可见 A. 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战败根源 B. 制度变革已经不可回避 C. 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D. 战败导致崇洋情绪弥漫 ‎【答案】B ‎【解析】亲历甲午中日战争的海军官员反思战争时,从“(海军建设)必全按西法”,清朝制度限制中国“海军”建设,影响战斗力发挥,学习西方时选择“与中国合宜者”,淘汰“不合宜者”的做法严重错误等角度,指出了“中体西用”的局限,说明制度变革已经不可回避,B项正确;三个中下层海军军官强调“西体西用”,不能说明“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制度落后是甲午战败根源,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从国情出发”学习西方,C项错误;三人对战争失败的反思,不能说明“崇洋情绪弥漫”,D项错误。‎ ‎19.《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 注释: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答案】B ‎【解析】根据“庚子事变”可知,漫画反映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根据“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各国既有合谋又各谋私利,故选B;漫画无法体现列强合谋门户开放,也无法体现列强扶植清政府,排除AD;根据“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反映的不是列强合谋征服中国,排除C。‎ ‎20.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D错误。‎ ‎21.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 C. 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可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材料时间已经为1928年,“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材料得出的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2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另一个转变则是 A. 由半殖民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B. 由专制独裁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C.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 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答案】C ‎【解析】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排除;D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 ‎23.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新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强调“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以现实主义立场重新界定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突出了外交在实现国家利益目标中的作用。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外交战略发生根本变化 B. 力图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 C. 放弃与苏联的争霸斗争 D. 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面临诸多问题:经济上美国出现“滞胀危机”,军事上陷入越战,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与欧日盟国的关系矛盾重重,中美关系依旧紧张,故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中提出三原则,即建立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军事实力,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B项符合题意;美国意图称霸全球的外交战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美国并未放弃与苏联进行争霸,排除C项;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仅是美国所面临问题的一方面,排除D项。故选B。‎ ‎24.1994年,克林顿总统在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接触和扩展战略”。报告特别强调,当民主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美国就会更加安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度就越高。报告表明 A. 经济多极化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利益 B. 美国外交政策呈现明显的冷战色彩 C. 美国外交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突出 D. 保障美国的安全成为外交政策核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民主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美国就会更加安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度就越高。”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克林顿战略目标是用民主和市场来削弱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达到“扩展战略”,而不是以军事为主,即呈现出明显的冷战色彩,故选B;材料没有显现出经济多极化问题,A错误;单边主义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单边主义倾向,C错误;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是称霸世界,D错误。‎ ‎25.“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陀螺”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 A.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法制范围内的自由民主才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才能使民众能够在法律准则要求下行使自由权利,故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推动民主这只“陀螺”正常运转起来的根本保障,故选C;ABD三项制度均不是根本保障,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那么它们也是有可能被破坏的,文革的发生就是典型例证,故排除。‎ ‎26.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排除。‎ ‎27.下图是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漫画。画中头顶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A. 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 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 C. 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 完全是大国意志的产物 ‎【答案】C ‎【解析】1919年刊登的漫画,讽刺凡尔赛体系并不能维持欧洲的和平,在多年后的1940年,法国仍然在征兵以应对战争,并给以孩子为代表的人们带去灾难,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一种讽刺,并没有进一步激化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违背法国民众的利益,这只是漫画的预测与讽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凡尔赛体系是大国意志的产物,排除D项。‎ ‎28.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作家协会计划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由苏联采购委员会、塔斯社等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 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苏联作家协会这一做法 A. 加速了苏美意识形态对抗局面的形成 B. 有利于人民认识美国社会 C. 增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软实力 D. 适应了国家对外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此举是为了迎合当时美苏之间意识斗争的需要,适应了苏联的对外战略,故选D;苏联作家协会的这一做法是为了迎合苏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不是加速对抗局面形成,排除A;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家之一,由“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可知这一做法不是客观反映美国社会,不能帮助人民正确认识美国社会,排除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排除。故応D。‎ ‎29.前苏联女英雄帕夫丽琴科在1941年至1942年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狙杀了309名德军。1942年秋天她在访问美国的巡回演讲中说:“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可能 A. 使美国改变了中立政策 B. 推动了第二战场的开辟 C. 强调苏联付出巨大牺牲 D. 使英法改变了绥靖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是批评美国没有参加在欧洲的战争,从“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可以看出,可能推动了第二战场的开辟,即推动美国参与在欧洲大陆的对德作战,故答案为B项;1942年秋美国早已改变中立政策,已参加战争,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是呼吁美国尽早开辟欧洲战场,排除C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是在二战爆发前后,而此时法国已经战败,英国积极抵抗德国的侵略,排除D项。‎ ‎30.如下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 A. 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 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C. 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D. 体现了工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是德国人,漫画中德国是威猛强大的,而对其敌人如英国、法国和俄国都进行了讽刺。表明作者认为本民族是本国,乃至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全副武装”的意思是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获得利益,这是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表现,故选D;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材料无从体现,A错误;材料反映德国的威猛和对其敌人的歧视,没有体现民众对战争的不满,B错误;绥靖政策是二战时期的,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31.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社会问题 解决方案 方案 提出 内容 结果 均田制崩溃以后,国家不能越过地主阶级直接掌握土地与农民。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成将自己的经济、文化力量上升为政治力量控制乡村社会,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 三舍法 北宋王安石 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层层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 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 学校取士 北宋程颢 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科举理学化 南宋姚勉 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 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到达州县,再以乡绅自治为中介,延伸到宗族家庭,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 ‎(2)均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王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终失败;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统治者采纳;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获得功名身份;绅士阶层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 ‎【解析】‎ ‎(1)从《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可以看出,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州县治理和乡绅自治为中介,再到基层单位宗族家庭,从而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 ‎(2)从“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可以看出均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从“三舍法”“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等信息,可以得出王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终失败;从“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统治者采纳;从“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可以看出,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获得功名身份;从材料总体信息可以看出,绅士阶层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 ‎32.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 出生年代 代际特征 心理 行为 ‎“文革”一代(50后)‎ ‎1950—1959‎ 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 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60后)‎ ‎1960—1969‎ 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寄厚望予下一代。‎ 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70后)‎ ‎1970—1979‎ 注重理想,渴望成功。‎ 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80后)‎ ‎1980—1989‎ 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90后)‎ ‎1990—1999‎ 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 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50后经历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埋头苦干,生活朴素。‎ ‎60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接受髙等教育,首先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比较务实、社会责任感较强。‎ ‎70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长起来,注重理想,善于创造。‎ ‎80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较高,受中国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的影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平等。‎ ‎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与众不同。‎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国家调动不同代际的人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观点也可以表述为:不同代的人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等。)‎ ‎【解析】‎ 根据表格中不同时代的代际特征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的代际特征,可提出论题:代际特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阐释:根据所学,从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即可。最后总结升华,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不同时期的初中历史教材对冷战的叙述及内容安排。‎ ‎2008年版人教社九年级《世界历史》下 ‎2018年版人教版本九年级《世界历史》下 教材目录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美国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 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 教材叙述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十年 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 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根据上表,指出两种版本的教材关于“冷战”内容处理的一处变动,并说明2018 年版教材变动的理由。(要求:明确指出变动之处;说明理由时要合理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变动:教材目录顺序发生变化,冷战内容前提至二战结束后。‎ 理由:冷战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目录变动突出了冷战与二战的时序与因果关系。同时,战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冷战政策中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日本的崛起也与冷战开始后美国的政策有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及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均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示例2:变动:教材目录标题发生变化,由“冷战中的对峙”变为“冷战”。‎ 理由:冷战中不仅有对峙,也有对话与谈判、妥协与缓和,还有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08年版标题“冷战中的对峙”无法涵盖冷战的方方面面,2018年版教材用“冷战”作为标题,既简沽全面,又高度概括、内涵丰富。‎ 示例3:变动:冷战的定义出现变化。‎ 理由:2008年版教材的定义侧重于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发动冷战,且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018年版教材的表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一方面指出冷战的发生与美苏两国均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两大阵营之间并非在一切问题上都采取了“敌对行动”,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有合作,2018年版教材的定义更加客观全面。‎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从教材目录顺序来看,变动一体现为教材目录顺序发生变化,冷战内容前提至二战结束后,这主要是突出了冷战与二战的时序与因果关系;从教材目录标题看,由“冷战中的对峙”变为“冷战”。这主要是因为冷战中不仅有对峙,也有对话与谈判、妥协与缓和,还有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从冷战的定义上,冷战的定义出现变化。这主要是因为两大阵营之间并非在一切问题上都采取了“敌对行动”,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有合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